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42261 阅读:2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5:32
去除接地导体12的一部分而形成开口部20~23,通过这些开口部21、开口部22以及开口部23构成由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构成的差动线路70。另外,以覆盖开口部20的方式搭载金属块50,构成以金属块50以及接地导体12为壁面的波导管60。以上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不利用谐振而能够实现从波导管模式向狭缝模式、从狭缝模式向差动模式的行进波变换,能够使电场的支配性朝向在三者中一致,因此有望实现宽带化。因而,能够以简易的层结构来实现宽带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去除接地导体12的一部分而形成开口部20~23,通过这些开口部21、开口部22以及开口部23构成由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构成的差动线路70。另外,以覆盖开口部20的方式搭载金属块50,构成以金属块50以及接地导体12为壁面的波导管60。以上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不利用谐振而能够实现从波导管模式向狭缝模式、从狭缝模式向差动模式的行进波变换,能够使电场的支配性朝向在三者中一致,因此有望实现宽带化。因而,能够以简易的层结构来实现宽带化。【专利说明】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提出了如下的结构:将由设置在单层的电介体基板上的I对信号线导体构成的差动线路连接到方形贴片导体,利用贴片导体的谐振,向配置于基板上方的波导管变换信号(例如,非专利文献I)。 另外,公开了在多层基板内层具备同轴模式-波导管模式变换器、并将差动模式变换为波导管模式的变换器(例如,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639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Ziqiang Tong and, Andreas S t e I z er, “AMillimeter-waveTransit1n from Microstrip to Waveguide Using A DifferentialMicrostrip Antenna,,European Microwave Conference2010 pp.660-663.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作为以往技术的非专利文献I中,能够利用单层的电介体基板来简单地构成,但是由于利用了贴片导体的谐振,因此难以将能够变换的分数带宽(fract1nalbandwidth)确保得较宽。 此外,在非专利文献I中,作为宽带化的对策提出了使用了两个贴片导体的结构,与一个贴片导体相比实现了宽带化,但是宽带化有限制,在反射特性为_15dB以下的分数带宽下为8%左右。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结构中,根据设置于多层基板内层的同轴模式-波导管模式变换器的分数带宽来决定变换器的分数带宽,一般与使用所述贴片导体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分数带宽确保得较宽,但是由于使用电介体基板的多个层,所以结构变复杂,容易受到制造偏差等的影响。 这样,在以往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中,存在无法利用如表层部那样的简单的层结构来实现宽带化的课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利用如表层部那样的简单的层结构来实现宽带化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 本专利技术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具备:导体图案,设置于电介体基板的一个面;以挖空的方式去除导体图案的一部分而成的第I开口部;以使第I开口部的一端向外部延伸的方式去除导体图案而成的第2开口部;与第2开口部隔离,并在隔着第2开口部而相对的位置,以与第2开口部的延伸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去除导体图案而成的第3开口部及第4开口部;第I信号线导体,由在第2开口部与第3开口部之间的区域中残留的导体图案形成;第2信号线导体,由在第2开口部与第4开口部之间的区域中残留的导体图案形成,并与第I信号线导体一起构成平衡线路;以及金属体,具有空洞,并被配置成覆盖第I开口部,该金属体与导体图案一起构成波导管。 根据本专利技术,与以往技术的利用谐振的变换器相比,能够实现宽带化。另外,具有能够使单层基板或者多层基板的表层部那样的简单的层结构的实现和宽带特性同时成立的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差动线路-波导管变换器的仿真的变换特性的特性图。 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其它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结构图。 (符号说明) 10:电介体基板;11:接地导体;12:接地导体(导体图案);20?23、25?27:开口部;31、32、35:信号线导体;41:柱状导体(连接导体);50、53、55、56:金属块(金属体);51:空洞;52:空孔;54:切角部;60、62?64:波导管;61:弯管;70:差动线路(平衡线路);80:不平衡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按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的图,图1(a)是俯视立体图、图1(b)是关于图1(a)中的A-A'面的截面图、图1(c)是关于图1(a)中的B-B'面的截面图、图1(d)是关于图1(a)中的C-C'面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I的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的结构使用了如下结构:在电介体基板10的下表面设置了接地导体11,在电介体基板10的上表面设置了接地导体(导体图案)12。 这里,接地导体12具有将导体的一部分以挖空成长方形形状的方式去除而得到的开口部20,另外将开口部20的一个短边连接到以向图1(a)的一个方向延伸的方式去除导体而得到的开口部21。此外,在图1中图示了开口部20的(图中y轴方向的)宽度大于开口部21的宽度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开口部20的宽度既可以与开口部21的宽度相同,也可以比开口部21的宽度小。 在开口部21的一个侧面,设置有以向与开口部2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去除导体得到的开口部22,在开口部21的另一个侧面,设置有以向与开口部2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去除导体得到的开口部23。 由这些开口部21、开口部22以及开口部23形成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由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构成差动线路(平衡线路)70。 接地导体12和接地导体11通过在开口部20的周围贯通电介体基板10的柱状导体(连接导体)41而被导通,另外如图1(a)所示,在开口部22以及开口部23的周围,避开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的部分而通过柱状导体41被导通。 在电介体基板10的上部,以覆盖开口部20的方式搭载有金属块(金属体)50。金属块50在内部具有空洞51,构成以金属块50以及接地导体12为壁面的波导管60。 波导管60向图1(a)所不的x轴负方向延伸,与其它波导管电路连接。 如图1(c)所示,空洞51的X轴正方向的端部除了设置于信号线导体31以及信号线导体32的上部的空孔52之外,通过金属块50来闭合。 关于金属块50与接地导体12的导通,既可以使用另行经由导电性材料来导通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允许金属块50与接地导体12之间的间隙,并在特定的频率下实现电气短路。 这里,空洞51以及波导管60的yz截面的形状如图1(b)所示,设为z轴方向尺寸为Wl、y轴方向尺寸为H1、且WDHl的长方形形状。 因此,波导管60的最低阶的模式(基本模式)成为电场的朝向为y轴方向、且在z轴方向上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面电路‑波导管变换器,具备:导体图案,设置于电介体基板的一个面;以挖空的方式去除所述导体图案的一部分而成的第1开口部;以使所述第1开口部的一端向外部延伸的方式去除所述导体图案而成的第2开口部;与所述第2开口部隔离,并在隔着该第2开口部而相对的位置,以与该第2开口部的延伸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式去除所述导体图案而成的第3开口部及第4开口部;第1信号线导体,由在所述第2开口部与所述第3开口部之间的区域中残留的所述导体图案形成;第2信号线导体,由在所述第2开口部与所述第4开口部之间的区域中残留的所述导体图案形成,并与所述第1信号线导体一起构成平衡线路;以及金属体,具有空洞,并被配置成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该金属体与所述导体图案一起构成波导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浅健大庭彻也广田明道大和田哲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