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包括转子、转轴、端盖、N个轴承、内盖、护套和至少两个固定件;转轴第一端贯穿转子,转轴与转子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转动,转轴第二端贯穿端盖,端盖内侧设有环绕转轴的凹槽,第一轴承安装在凹槽中并与转轴同轴安装,第一轴承内圈连接转轴,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设有护套,内盖与端盖相配合地安装在转轴外周并将第一轴承与护套密封在凹槽中,固定件用于连接内盖和护套并沿着护套周向分布;护套内表面与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贴合,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第二轴承至第N轴承均同轴安装在转轴外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隔振电机,转轴不易偏移,且磨损伤害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包括转子、转轴、端盖、N个轴承、内盖、护套和至少两个固定件;转轴第一端贯穿转子,转轴与转子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转动,转轴第二端贯穿端盖,端盖内侧设有环绕转轴的凹槽,第一轴承安装在凹槽中并与转轴同轴安装,第一轴承内圈连接转轴,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设有护套,内盖与端盖相配合地安装在转轴外周并将第一轴承与护套密封在凹槽中,固定件用于连接内盖和护套并沿着护套周向分布;护套内表面与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贴合,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第二轴承至第N轴承均同轴安装在转轴外周。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隔振电机,转轴不易偏移,且磨损伤害低。【专利说明】—种新型隔振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隔振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旋转动力的设备,并且用作各种装置的能源。随着永磁新材料、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机得到长足的发展。电机利用电子换向代替传统的机械换向,其凭借性能可靠、永无磨损、故障率低,体积小且效率高等优点,已经由最初的军事领域,逐渐向航空航天领域迅速发展。相关技术的电机,其包括安装座、固定在安装座上的定子、与安装座转动相连的转动轴、与转动轴相连的转子、安装在转动轴运动输出端的上端盖和连接转动轴与固定部件的轴承等组成。 轴承由内圈、外圈以及连接内圈与外圈的滚珠组成,轴承内圈随着转动轴转动,轴承内圈的转动被滚珠消磨无法传递到外圈,所以轴承外圈与固定部件如上端盖固定连接对转动轴进行轴心限位,但是实际应用中,滚珠并不能完全租个轴承外圈与内圈之间的运动传递,即轴承外圈可能会由于转动轴的转动二发生偏移,从而导致转动轴轴心偏移。此外当电机发生碰撞时,由于滚珠不能完全消除内圈与外圈之间的运动传递,无法消除碰撞对转动轴的损害。总之,现有的电机,精度难以提升,而且使用寿命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隔振电机,转轴不易偏移,且磨损伤害低。 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包括转子、转轴、端盖、N个轴承、内盖、护套和至少两个固定件; 转轴第一端贯穿转子,转轴与转子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转动,转轴第二端贯穿端盖,端盖内侧设有环绕转轴的凹槽,第一轴承安装在凹槽中并与转轴同轴安装,第一轴承内圈连接转轴,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设有护套,内盖与端盖相配合地安装在转轴外周并将第一轴承与护套密封在凹槽中,固定件用于连接内盖和护套并沿着护套周向分布;护套内表面与第一轴承外圈外周贴合,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第二轴承至第N轴承均同轴安装在转轴外周。 优选地,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内凹结构。 优选地,护套宽度为L,内凹结构的宽度为S,贝U,L/2〈S〈L。 优选地,内凹结构的深度为H,则(L-S)/2〈H〈L。 优选地,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外凸结构。 优选地,外凸结构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护套的宽度。 优选地,固定件为螺栓。 优选地,固定件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地,三个固定件的连线构成正三角形。 本专利技术中护套的设计可避免轴承外圈受内圈微弱影响产生的运动趋势影响端盖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端盖遭受碰撞等外因产生振动时,振动通过第一轴承传递到转轴影响其平衡位置,从而导致转轴的运动输出方向偏移,降低电机工作效率。 本专利技术中护套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增加了护套与端盖的接触面积,同时还增加了护套弹性形变能力,从而增加护套隔绝第一轴承与端盖之间的运动传递,保证端盖对转轴轴心限位的效果,以确保转轴输出动作的精度。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机,端盖不易受到转轴影响,端盖稳定性高,从而提高对转轴轴心的限位能力,提高转轴运动输出精度,另外,端盖振动不易传递给转轴,保证了转轴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转轴运动输出精度的同时,还降低了碰撞等外应对电机的损害,提高电机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型隔振电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所示一种新型隔振电机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包括转子1、转轴2、端盖3、N个轴承、内盖5、护套6和至少两个固定件7。 转轴2第一端贯穿转子1,转轴2与转子I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I转动,转轴2用于将转子I的运动输送出去。转轴2第二端贯穿端盖3,转轴2第二端作为运动输出端,端盖3可限定转轴2轴心位置,避免转轴2发生偏移影响转子I运动的输出。 端盖3内侧设有环绕转轴2的凹槽,第一轴承4安装在凹槽中并与转轴2同轴安装,第一轴承4内圈41连接转轴2,第一轴承4外圈43外周设有护套6。 端盖3通过第一轴承4连接转轴2,第一轴承4的内圈41随着转轴2转动,轴承内圈41与外圈43之间设置的滚珠42对内圈41的转动进行消磨,避免内圈41的转动传动到外圈43。 外圈43通过护套6连接端盖3,护套6内表面与第一轴承4外圈外周贴合,护套6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并连接端盖3。护套6的设计可避免轴承外圈43受内圈41微弱影响产生的运动趋势影响端盖3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端盖3遭受碰撞等外因产生振动时,振动通过第一轴承4传递到转轴2影响其平衡位置,从而导致转轴2的运动输出方向偏移,降低电机工作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护套6外表面设计为内凹结构。设护套6宽度为L,内凹结构的宽度为S,内凹结构的深度为H,则,L/2〈S〈L,(L-S)/2〈H〈L,内凹结构的设计增加了护套6与端盖3的接触面积,同时还增加了护套6弹性形变能力,从而增加护套6隔绝第一轴承4与端盖3之间的运动传递,保证端盖3对转轴2轴心限位的效果,以确保转轴2输出动作的精度。 具体实施时,护套6外表面也可以设计为外凸结构,此时,外凸结构的宽度应该等于或小于护套6的宽度,以增加了护套6与端盖3的接触面积以及护套6弹性形变能力。 内盖5与端盖3相配合地安装在转轴2外周并将第一轴承4与护套6密封在凹槽中,确保第一轴承4通过护套6与端盖3紧密配合,保证其稳定性。 固定件7用于连接内盖5和护套6并沿着护套6周向分布,以保证护套6安装的稳定,防止护套6松脱,造成第一轴承4与端盖3之间有间隙,从而影响端盖3对转轴2轴心的限位。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件7为螺栓,且固定件7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固定件7的连线构成正三角形,从而以最少的资源实现最稳定的连接结构,保证护套6安装的稳定。具体实施时,固定件7的数量可另行设计,但不能少于两个。 本实施方式中,N = 3,第二轴承8至第三轴承9均同轴安装在转轴2外周用于确保转轴2轴心的稳定。具体实施时,轴承的数量可根据需要另行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专利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I)、转轴(2)、端盖(3)、N个轴承、内盖(5)、护套(6)和至少两个固定件(7); 转轴(2)第一端贯穿转子(1),转轴(2)与转子(I)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I)转动,转轴(2)第二端贯穿端盖(3),端盖(3)内侧设有环绕转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隔振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转轴(2)、端盖(3)、N个轴承、内盖(5)、护套(6)和至少两个固定件(7);转轴(2)第一端贯穿转子(1),转轴(2)与转子(1)同轴安装并可跟随转子(1)转动,转轴(2)第二端贯穿端盖(3),端盖(3)内侧设有环绕转轴(2)的凹槽,第一轴承(4)安装在凹槽中并与转轴(2)同轴安装,第一轴承(4)内圈(41)连接转轴(2),第一轴承(4)外圈(43)外周设有护套(6),内盖(5)与端盖(3)相配合地安装在转轴(2)外周并将第一轴承(4)与护套(6)密封在凹槽中,固定件(7)用于连接内盖(5)和护套(6)并沿着护套(6)周向分布;护套(6)内表面与第一轴承(4)外圈外周贴合,护套(6)外表面设计为弧形结构;第二轴承至第N轴承均同轴安装在转轴(2)外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新宇,刘万火,翟永信,周军,李瑞林,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瑞和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