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32552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0 10:04
用于机动车的尾部区域的车底护罩遮盖住后消声器。为了冷却该后消声器,在所述车底护罩中设置有空气入口。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该空气入口设置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的底侧上与布置在该车底护罩上方的底板的区域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由此,能够使冷却的周围空气以小的流动损失引导到所述后消声器的区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
技术介绍
所述类型的机动车例如从DE4319281A1中已知。所述机动车在底板下方具有板形护罩件,该板形护罩件设置有大量空气入口。因此,在加强部件的面对当机动车行驶时空气流动的那侧上的边界层区域(其有湍流危险)沿底板的方向受到抽吸作用。由此,余下的部分空气在加强部件的迎流那侧上沿着车底护罩实现层流,从而产生较小的空气阻力。已知的车底护罩也在机动车的尾部区域中延伸并且在这里例如遮盖住油箱或后消声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改进已知的机动车的车底护罩,尤其是实现对后消声器的有效冷却,而随此并不增大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该车底护罩位于机动车的尾部区域内,其中,所述车底护罩设置在机动车的底板的下方并且至少部分遮盖后消声器,在车底护罩中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后消声器的区域内、仅仅是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的底侧上与在所述车底护罩和所述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并且所述空气入口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观察是设置在所述后消声器的后面。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构思在于,所述车底护罩在所述后消声器的区域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其中,该空气入口仅仅设置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的底侧上与在底板的处于该车底护罩上方的区域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通过这样定位的空气入口实现了:沿着车底护罩流动的空气仅仅基于车底护罩的外侧和内侧之间的压力情况(压力比例关系)流入空气入口中。因此,实现了使周围空气特别低阻力地流入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从而以足够程度为这个由于后消声器而受到热负荷的区域提供冷却空气。通过使冷却空气低阻力地流入,所述机动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与没有空气入口的机动车相比并没有增大或者甚至减小,从而,由此尽管改进了机动车的运行安全性,其燃料消耗仍保持不变或者甚至降低。在机动车的尾部区域中进行压力测量(方式是在沿机动车的车辆纵向方向彼此错开的测量点处实施多个测量),在此情况下便可以定位一个阈限点或者定位各阈限点的一条大致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在这个阈限点处或者说在这些阈限点处,在车底护罩的底侧上的低压(负压)和在车底护罩与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的低压(负压)同样大。在这个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或者说在这些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能够—如已经在上面解释的那样—当机动车行驶时基于压力情况使车底流动的一部分份额自动地流入到在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的中间室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空气入口有针对性地设置在所述阈限点后面的区域中或者说所述阈限点的线后面的区域中。所述受到热负荷的区域主要是涉及由车底护罩所遮盖的后消声器的周围。该车底护罩阻止了:在该区域中热能可能自行通过对流或辐射而散逸。由此,在没有附加措施的情况下会引起后消声器(包括设置在后消声器上方的底板以及可能还有在底板上方设置于行李箱中的元件)周围中的不允许的高温。常常在行李箱的下区域中设置有电气的或电子的元件,例如起动器电池或控制器。此外,在后消声器的周围经常也存在着行驶机构调节系统的元件。通过使冷却空气根据本专利技术低阻力地导入那些具有较大热负荷的区域(所谓的“热点(HotSpots)”),而改进了机动车的热运行安全性。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空气入口,能够使机动车底板上的温度减小到最低限度。本专利技术可以在机动车的所有变型形式中使用,与驱动方案、马达方案和/或车身方案无关。在车底护罩下面确定的区域内与在车底护罩和底板之间处于该车底护罩上方的中间室内相比压力更大的现象在小速度时便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机动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强,因而本专利技术在机动车的许多运行状态下都发挥出很大的效果。所述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可以以任意的方式构造,例如为传统斜坡、为大的NACA入口、形式上为多个较小的NACA入口等等。如果设置有多个入口,则这些入口沿行驶方向并排地、也就是沿机动车的横向方向至少近似成一排地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有利设计形式中,车底护罩设计构造为扩散器,该车底护罩的高度水平逆着行驶方向在机动车的高度方向上逐渐升高。由于在车底护罩底侧和行车道之间的距离向着机动车的尾部区域逐渐增大,因此当机动车向前行驶时在车底遮盖部底侧上的压力便朝车辆尾部的方向连续地升高,即换句话说,在车底护罩上的低压(负压)减小。附加地,车底护罩作为扩散器的这种设计形式对机动车的浮力特性产生有利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机动车的行驶特性。依后消声器的结构高度而定,本专利技术可以以两种基本实施方式予以实现。在具有下述后消声器的机动车中,该后消声器基于其结构高度之故处于在底板和车底护罩之间的中间室内并且因而能够完全由车底护罩所遮盖,则空气入口仅仅通过车底护罩中的缺口构成。该缺口(在机动车的高度方向上观察)是设置在后消声器的底侧的下方。在此,该方位表述“下方”是针对于机动车的高度方向而言的,而不排除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有错位。在具有下述后消声器的机动车中,该后消声器基于其结构高度之故不能完全由车底护罩所遮盖,则车底护罩具有大于空气入口的缺口。由此,后消声器的底侧可以穿过车底护罩中的缺口而突伸,也就是说,后消声器的底侧向下超过车底护罩的轮廓突出。在这里,缺口的前边缘以尽可能小的缝隙连接到向下朝行车道方向突出的后消声器的前侧上。该区域如此构造,使得沿着车底流动的空气尽可能无损失地流过缝隙。而在后消声器的背侧上则有针对性地在后消声器和缺口的后边缘之间设置有较大的缝隙。该缝隙形成了所述空气入口,也就是说,后消声器与车底护罩中的缺口互相配合地构成所述空气入口。本专利技术能够以有利方式在具有横向于行驶方向设置的后消声器的机动车中使用。但是原则上,本专利技术也能够在具有相对于行驶方向倾斜地或者沿行驶方向设置的后消声器的机动车中使用。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设计构造中,所述空气入口(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观察)是设置在后消声器的后面。由此实现了:空气在后消声器的后面流入到在底板和车底护罩之间的中间室中并且能够在转向进入行驶方向之后围绕冲刷整个后消声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设计构造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气导板,该空气导板将从车底环流中向上朝底板方向流动的空气绕后消声器周围引导。该空气导板可以与屏蔽所述后消声器的热辐射的热防护板配合作用,其中使该热防护板附加地承担空气引导任务。同样,所述空气导板也可以承担热防护板的功能。由此,空气导板和热防护板的结合便确保:用冷却的周围空气有效地围绕冲刷所述后消声器并且可能还有相邻的区域。为实现流动损失很小的有效环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底护罩覆盖住机动车的底部的尽可能大的部分。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车底护罩紧接着后桥(后轴)开始并且延伸直到后部防撞缓冲器(即后保险杠)的护罩。在这里,所述车底护罩尽可能在没有梯级和接缝的情况下以气体动力有利的方式连接到后部防撞缓冲器的护罩上并且必要时连接到相邻的构件上。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车底护罩在后桥的前面便已经开始并且由此附加地也遮盖后桥的区域,由此产生了进一步改进的气体动力效应,该气体动力效应一方面由后桥的最佳通流流过方式所引起并且另一方面由较大的“助滑坡道(Anlauf)”所引起,该助滑坡道可以承担用于使机动车的尾部区域均匀环流的流动。除了后消声器和可能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

【技术保护点】
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该车底护罩位于机动车的尾部区域内,其中,所述车底护罩设置在机动车的底板的下方并且至少部分遮盖后消声器,在车底护罩中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40)设置在所述后消声器(24)的区域内、仅仅是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2)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6)的底侧上与在所述车底护罩(6)和所述底板(4)之间的中间室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4.04 DE 102012205582.71.具有车底护罩的机动车,该车底护罩位于机动车的尾部区域内,其中,所述车底护罩设置在机动车的底板的下方并且至少部分遮盖后消声器,在车底护罩中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入口(40)设置在所述后消声器(24)的区域内、仅仅是在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当机动车(2)行驶时在所述车底护罩(6)的底侧上与在所述车底护罩(6)和所述底板(4)之间的中间室(14)内相比出现更高的压力,并且所述空气入口(40)在机动车的纵向方向上观察是设置在所述后消声器(24)的后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护罩(6)按扩散器的方式构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消声器(24)完全由所述车底护罩(6)遮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底护罩(6)具有用于所述后消声器(24)的底侧(65)的缺口(60)并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I·迪米特里乌M·S·希尔施特罗姆J·迈尔S·梅萨罗斯C·塞茨
申请(专利权)人:宝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