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72139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制剂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按照一定的工艺进行提取纯化后,与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中药口服制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中药制剂具有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其制备工艺科学、合理,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医药制剂

技术介绍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缠绵难愈,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腺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甚至发展成胃癌,危及生命健康。目前西医对于病程较长、反复不愈的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且副作用大。而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性高的中药制剂。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胃脘痛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代医家对这些原因的论述,大致可分为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起居失宜和体质因素等四类。体质虚弱是胃脘痛的发病基础,外有六淫之邪,内有情志之伤,加上劳逸不均,饮食所伤,因此可以出现不同体质类型的胃脘痛证候类型,而临床上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寒”的中医证型最为多见。中医认为脾胃之病多属虚证,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皆属虚,属寒证。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症见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痛减,喜暖喜按、面色无华、神疲肢倦、四肢不温、食少溏便、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本病的主要病机是中阳不振、寒凝不散、健运无权、胃气不和所致。其基本治则是温补脾胃、和胃止痛。温补脾胃: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故腹痛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胃虚得食,则产热助正以抗邪,所以得食痛止;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皆失温养,所以神疲手足不温;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塘薄;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则舌淡脉虚弱或迟缓;故虚者补之,寒者热之,治疗上以温补中焦,益气健脾为主,应用补气健脾药组成温中健脾治法治疗,使中阳复、寒邪散而病可解。和胃止痛: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胃之受纳,脾之运化,有赖气机之升降;可见中焦气机升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运不健则气机郁滞,气滞不行则脾运失司;行气运脾,可调畅中焦气机,辅以甘味调中之品,有利于恢复受损的脾胃之气;辅以制酸止痛之品,有助脾胃之气运转舒展;这样一来,胃气得充,脾运得健,升降复常,气机通畅,则诸证自消。本方中肉桂、厚朴同为君药,前者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后者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符合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的基本病机。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疗瘀止痛;茯苓健脾宁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以上三味同为臣药与肉桂、厚朴配伍,健脾理气而止痛。丁香温中降逆,化湿开胃;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白芍、郁金可柔肝活血,理气止痛;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大枣补中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以上七味均为佐药共辅君臣,达到理气活血,散寒止痛之功。全方各味药材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补而不滞,攻而不亏,且有侧重,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与脾胃虚寒所致的慢性胃炎之主要病机中阳不振、寒凝不散、健运无权、胃气不和相应。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方中多数药味均有较好的抗炎止痛、抗胃溃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重功效,达到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效地防治此类慢性胃炎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中药制剂温通经脉、健脾益气、散寒止痛,对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上述药材按照如下方法制备: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其中优选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实现的: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优选地,上述方法还包括向第六步得到的中药制备物加入适量辅料,制成各种剂型。所述剂型可以是微丸、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或散剂。微丸:将所得中药制备物,与适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它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是由下述工艺制备而成: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中药制剂,它由如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组成:肉桂80份、厚朴160份、当归320份、茯苓320份、白术160份、丁香80份、砂仁160份、白芍160份、陈皮160份、郁金320份、大枣160份、干姜80份;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是由下述工艺制备而成: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浸泡1~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5~7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5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50%~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12倍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6~10倍量的50%~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3次,每次1~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5的浸膏,备用;第六步,将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获得的浸膏混合,70~7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第一步、第二步所得挥发油,混匀,得中药制备物,再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各种不同口服制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工艺制备而成:第一步,取肉桂、丁香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重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二步,取当归、白术、砂仁、陈皮、干姜粉碎成粗粉,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轻油,提取时间6h,收集挥发油,蒸馏后水溶液收集备用,药渣另器收集备用;第三步,取白芍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药渣混合,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10倍量的水煎煮2次,每次2h,滤过,滤液与第一步、第二步中所得溶液合并,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加入95%的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12小时,抽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四步,取茯苓、大枣,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过滤,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高速离心,离心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五步,取厚朴、郁金,加入与药材重量比为8倍量的7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6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浸膏,备用;第六步,将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呈雷黄一平田耀洲罗毅李桢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