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18911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它下底座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固定连接,上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大灯且上底座与龙头固定,上底座上设有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下底座上设有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上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为平行于代步车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第一连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第一枢轴孔枢接和下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第二枢轴孔枢接和下第二枢轴孔枢接,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相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它下底座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固定连接,上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大灯且上底座与龙头固定,上底座上设有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下底座上设有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上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为平行于代步车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第一连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第一枢轴孔枢接和下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第二枢轴孔枢接和下第二枢轴孔枢接,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相等。【专利说明】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尤其涉及一种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电动代步车可为行动不便之人群提供方便以便其行动,为了解决不同身高和不同手臂长度的使用者对代步车的使用,需要在龙头上设计调节机构以实现龙头的高低调节和龙头的前后位置调节。为了解决在昏暗环境中的使用问题,需要在代步车龙头上安装大灯。而现有的龙头调节机构在解决龙头高度和前后位置的调节时,无法保证安装在龙头上的大灯的照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实现龙头高度和前后位置调节,又能保证大灯照射方向的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解决了现有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在解决龙头高度和前后位置的调节时,无法保证安装在龙头上的大灯的照射方向等问题。 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它包括下底座、上底座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下底座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固定连接,上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大灯且上底座与龙头固定,设定代步车的车头方向为前方,设定代步车的车尾方向为后方,上底座上设有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前后间隔设置,下底座上设有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前后间隔设置,上第一枢轴孔中心、上第二枢轴孔中心的前后距离L和下第一枢轴孔中心、下第二枢轴孔中心的前后距离M相等,上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一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所述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为平行于代步车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第一连杆的上端与上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下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上第二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下端与下第二枢轴孔枢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相等。本技术上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将上底座和下垫座连接,通过调节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前后倾斜角度可使平行四边形变形,上底座与下底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但上底座与下底座之间始终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而由于下底座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固定连接,下底座的位置不变,因此上底座相对于下底座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即可实现上底座的高度位置和前后位置的改变,进而实现与上底座连接的龙头的高度位置和前后位置的调节;而由于上底座与下底座始终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无论上底座的高度和前后位置发生改变时,安装在上底座上的大灯的照射角度均不会发生改变,可保证大灯的照射方向和照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连杆上半部分和第一连杆下半部分,所述第二连杆为直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半部分与第一连杆下半部分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在第一连杆上半部分与下底座之间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安装端与下底座铰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一连杆上半部分铰接。其中,将第一连杆采用形成夹角关系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构成,可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形成安装气缸的空间,从而将气缸安装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使调节机构更为紧凑;而气缸则推动第一连杆活动从而改变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倾斜角度,继而实现代步车龙头高度位置和前后位置调节,从而使龙头的高度位置和前后位置调节操作更为省力。其中,气缸也可以采用电动推杆或液压缸等其它具有直线驱动力的装置来替代。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上半部分与第一连杆下半部分的连接处形成的夹角为开口朝向代步车后方的钝角,从而可合理控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间距,使调节机构更为紧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上半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杆下半部分的长度,第一连杆上半部分的长度为第一连杆下半部分的长度的2-4倍,进而可使气缸活塞杆与第一连杆上半部分的连接位置降低,进而缩短气缸的整体长度,使调节机构更加紧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为直连杆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等长。 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在解决龙头高度和前后位置的调节时,无法保证安装在龙头上的大灯的照射方向,调节操作省力等特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另一种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包括下底座1、上底座2及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下底座I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5固定连接,上底座2上固定安装有大灯6且上底座与龙头(图中未示出)固定,设定代步车的车头方向为前方,设定代步车的车尾方向为后方,上底座2上设有上第一枢轴孔7和上第二枢轴孔8,上第一枢轴孔7和上第二枢轴孔8前后间隔设置,下底座上I设有下第一枢轴孔9和下第二枢轴孔10,下第一枢轴孔9和下第二枢轴孔10前后间隔设置,上第一枢轴孔7的中心、上第二枢轴孔8的中心的前后距离L和下第一枢轴孔中心、下第二枢轴孔中心的前后距离M相等,上第一枢轴孔7的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8的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9的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10的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为平行于代步车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第一连杆3的上端与上第一枢轴孔7枢接,第一连杆3的下端与下第一枢轴孔9枢接,第二连杆4的上端与上第二枢轴孔8枢接,第二连杆的下端与下第二枢轴孔10枢接,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下端连线H的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连线S的长度相等。 第一连杆3包括第一连杆上半部分11和第一连杆下半部分12,第二连杆4为直连杆,第一连杆上半部分11与第一连杆下半部分12的连接处形成有夹角,夹角为开口朝向代步车后方的钝角。在第一连杆上半部分11与下底座I之间安装有气缸13,气缸13的安装端与下底座I铰接,气缸13的活塞杆14与第一连杆上半部分11铰接。第一连杆上半部分11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杆下半部分12的长度,第一连杆上半部分的长度为第一连杆下半部分的长度的3倍。 如图1和图2所示,气缸13推动第一连杆13活动可改变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倾斜角度,通过调节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前后倾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代步车龙头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底座、上底座及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下底座与代步车的前轮转向系统固定连接,上底座上固定安装有大灯且上底座与龙头固定,设定代步车的车头方向为前方,设定代步车的车尾方向为后方,上底座上设有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上第一枢轴孔和上第二枢轴孔前后间隔设置,下底座上设有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下第一枢轴孔和下第二枢轴孔前后间隔设置,上第一枢轴孔中心、上第二枢轴孔中心的前后距离L和下第一枢轴孔中心、下第二枢轴孔中心的前后距离M相等,上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上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一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下第二枢轴孔中心所在位置分别对应于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所述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为平行于代步车的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第一连杆的上端与上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下第一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上端与上第二枢轴孔枢接,第二连杆的下端与下第二枢轴孔枢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连线长度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天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宜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