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718843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03 2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收纳室内收纳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能够提高该收纳室的密闭度且能够减少切换负载的切换装置。在壳体(11)的收纳室(S1)的底部(13)固定有固定触点(31a、32a、33a),在其上设有可动触点(35)。滑动件(40a)以能够向左右方向水平移动的方式设于壳体(11),按压构件(51a)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滑动件(40a)。并且,通过弹簧构件(55)将按压构件(51a)按压到可动触点(35)。当滑动件(40a)向α方向移动时,按压构件(51a)向可动触点(35)的上行部(35c)上行,对触点的接触进行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收纳室内收纳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能够提高该收纳室的密闭度且能够减少切换负载的切换装置。在壳体(11)的收纳室(S1)的底部(13)固定有固定触点(31a、32a、33a),在其上设有可动触点(35)。滑动件(40a)以能够向左右方向水平移动的方式设于壳体(11),按压构件(51a)上下滑动自如地支承于滑动件(40a)。并且,通过弹簧构件(55)将按压构件(51a)按压到可动触点(35)。当滑动件(40a)向α方向移动时,按压构件(51a)向可动触点(35)的上行部(35c)上行,对触点的接触进行切换。【专利说明】 切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载用电装设备等中使用的切换装置,尤其涉及提高了防尘性的结构的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车载用动力车窗装置的驱动开关或其他的车载用电装设备的开关部使用双联式的切换装置。 专利文献I记载的切换装置在壳体内形成有两个触点收纳空间。在各个触点收纳空间中收纳有:固定于底部的固定触点构件;成为可动触点的导体板;驱动体的滑动工作部;将所述滑动工作部按压到可动触点的板簧构件。 在壳体中,在各个触点收纳空间的内侧的隔壁之间形成有狭缝,在隔壁上形成有使触点收纳空间与所述狭缝连通的支承凹部。在各个驱动体上,与所述滑动工作部一起形成有被按压部。驱动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支承凹部的内部,被按压部位于所述狭缝内。 在专利文献I中,由板簧材料形成的罩构件装配在壳体上,两个触点收纳空间和形成在相邻的触点收纳空间之间的狭缝这双方由一个罩构件覆盖。两个被按压部位于所述狭缝,两个被按压部从形成于所述罩构件的窗孔向上方突出。 在使用专利文献I记载的切换装置的电装设备中,操作捏手的作用端部夹设在向罩构件的上方突出的两个被按压部之间。当操作捏手倒向一侧时,使一方的驱动体转动,对一方的触点收纳空间内的固定触点构件与导体板的接触进行切换,当操作捏手倒向另一侧时,使另一方的驱动体转动,对另一方的触点收纳空间内的固定触点构件与导体板的接触进行切换。 【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5-12313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切换装置中,形成于壳体的各个触点收纳空间与狭缝经由支承凹部而连通。驱动体转动自如且上下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支承凹部,因此在支承凹部的内缘部与驱动体之间形成大的间隙,各个触点收纳空间的密闭并不充分。 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结构中,驱动体通过转动动作和上下动作而使导体板进行切换动作,因此使导体板动作时的驱动体的动作负载比较大。而且,在导体板的切换时,驱动体转动并上下移动,因此在上方额外地需要装置的配置空间。 此外,在狭缝的上方,在罩构件上形成窗孔,驱动体的被按压部从窗孔向上方突出,但是为了使驱动体转动,而需要在窗孔与被按压部之间形成大的间隙。其结果是,车室内的废物、灰尘及水分容易从罩构件的窗孔进入到狭缝内,进而废物等容易从狭缝内经由支承凹部进入到触点收纳空间的内部,存在使触点的切换的可靠性降低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能够提高收纳空间内的密闭性,提高收纳空间的内部的触点的切换动作的可靠性,而且能够以比较低的负载进行切换动作,还能够减少上下的配置空间。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切换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壳体一体地形成有从底部立起且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及将各个所述对置壁部的两端部彼此连结且从所述底部立起的侧壁部,从而构成由所述对置壁部、所述侧壁部及所述底部包围且在上方具有开口部的收纳室,在所述收纳室内收纳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 滑动件以与所述底部平行地从初始姿态朝向切换姿态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收纳室,在任一个所述对置壁部形成有向上方敞开的支承凹部,在所述滑动件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比所述支承凹部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部,按压构件向与所述滑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滑动件,通过弹簧构件对所述按压构件向所述可动触点按压施力, 当所述滑动件向切换姿态移动时,所述按压部沿所述可动触点上行,对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进行切换,并且通过所述按压部使所述弹簧构件变形,从而对所述滑动件赋予向初始姿态回复的回复力。 本专利技术中,滑动件在收纳室内沿底部移动,通过支承于滑动件的按压构件来切换可动触点。因此,设于对置壁部的支承凹部无需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废物、灰尘或水分不易侵入到收纳室的内部。 另外,仅通过使滑动件沿底部向水平方向移动就能切换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因此能够以比较轻的负载进行触点的切换。此外,在壳体的上方无需确保向上下方向的宽阔的移动区域,容易薄型地构成。 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滑动件一体地形成有封闭板部,该封闭板部在所述滑动件从初始姿态向切换姿态移动期间,以覆盖着所述支承凹部的状态沿着所述对置壁部移动,在所述封闭板部形成有所述操作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滑动件的支承凹部始终由封闭板部覆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收纳室的密闭度。 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所述滑动件设有与所述封闭板部对置的对置移动部,所述弹簧构件配置在所述封闭板部与所述对置移动部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将弹簧构件以稳定的姿态配置在收纳室内。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滑动件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滑动突起,所述滑动突起在装配于所述壳体的盖体的内表面上滑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形成于滑动件的滑动突起在盖体上滑动,因此能够使滑动件在不产生上下的晃动的状态下顺畅地移动。 本专利技术中,在壳体一体地形成有相互对置的一对内侧对置壁部和与各个所述内侧对置壁部的外侧对置的外侧对置壁部作为所述对置壁部, 从而构成由各个所述内侧对置壁部、所述外侧对置壁部、所述侧壁部及所述底部包围且在上方形成有开口部的两个收纳室及形成在所述内侧对置壁部之间的操作空间,在各个所述收纳室内收纳有所述固定触点、所述可动触点、所述滑动件、所述按压构件及所述弹簧构件,各个收纳室的所述开口部由所述盖体覆盖, 在所述内侧对置壁部形成有所述支承凹部,设于两个所述滑动件的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操作空间内隔开间隔地对置,两个所述滑动件朝向切换姿态的移动方向彼此反向。 或者,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固定触点、所述可动触点、所述滑动件、所述按压构件及所述弹簧构件在一个所述收纳室内收纳有两组, 在对置的两个所述对置壁部形成有所述支承凹部,两个操作部从各个对置壁部彼此反向地关出。 在上述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收纳室内,在两个所述对置壁部的中间设有中间壁部,在各个所述滑动件设有与一体地形成于所述滑动件的封闭板部对置的对置移动部,两个所述滑动件的所述对置移动部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共用的所述中间壁部。 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壳体的宽度尺寸。 【专利技术效果】 就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而言,形成于对置壁部的支承凹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无需向上下较长地延伸,因此废物、灰尘或水分不易经由支承凹部侵入到收纳室内。 通过操作力使滑动件仅向水平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以比较低的负载使可动触点可靠地动作。而且由于滑动件水平地移动,因此在壳体的上方无需设置移动空间,能够薄型地构成。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的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一体地形成有从底部立起且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及将各个所述对置壁部的两端部彼此连结且从所述底部立起的侧壁部,从而构成由所述对置壁部、所述侧壁部及所述底部包围且在上方具有开口部的收纳室,在所述收纳室内收纳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滑动件以与所述底部平行地从初始姿态朝向切换姿态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收纳室,在任一个所述对置壁部形成有向上方敞开的支承凹部,在所述滑动件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比所述支承凹部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部,按压构件向与所述滑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滑动件,通过弹簧构件对所述按压构件向所述可动触点按压施力,当所述滑动件向切换姿态移动时,所述按压部沿所述可动触点上行,对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进行切换,并且通过所述按压部使所述弹簧构件变形,从而对所述滑动件赋予向初始姿态回复的回复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诚泽田谦次土谷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