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车把通过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第一快拆环固定连接车龙头、前叉套件和前叉;前车轮位于前叉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连接前车轮中心轴;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左、右侧壁上部,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与坐垫的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与坐垫的上滑槽相配合,坐垫前端、车架支撑前端通过第四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底端,利用折叠的方式在骑行、座椅、半躺椅、躺椅四种模式中来回切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车把通过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第一快拆环固定连接车龙头、前叉套件和前叉;前车轮位于前叉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连接前车轮中心轴;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左、右侧壁上部,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与坐垫的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与坐垫的上滑槽相配合,坐垫前端、车架支撑前端通过第四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底端,利用折叠的方式在骑行、座椅、半躺椅、躺椅四种模式中来回切换。【专利说明】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一般用于代步和运动,包括车把、车龙头、车座、前后车轮和传动系统。对于想外出休闲、运动的老年人,自行车是一个环保又可健身的好选择,老年人需要骑行一段时间坐下休息,但现有的自行车要想在途中完全坐下休息是不能的,这些问题给老年人外出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烦恼,甚至成为老年人不愿意外出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一种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既方便外出休闲,又可随时休息的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47918.7提供一种折叠式老人用休闲车,休息时可直接坐在前面的座椅上,实质上是一个手推车,结构简单,无法达到作为健身与长距离行走代步工具的目的。又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510130994.X提供的座椅自行车,以座椅的形式骑行,实质上是一个座椅式的三轮车,存在占用空间大、骑行不方便、笨重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解决人们长距离代步行走需要休息以及老年人外出活动不方便的问题,主要利用折叠的方式在骑行、座椅、半躺椅、躺椅四种模式中来回切换,骑行累了的老人可坐可躺,同时它占用空间小,具有健身与代步的功能。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车头、车身和车尾,车头从上至下依次为车把、车龙头、前叉套件、前叉和前车轮,车龙头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车龙头下端通过前叉套件连接前叉上端,前叉下端连接前车轮,骑行模式的结构是:左侧车把的右端通过一个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左端,右侧车把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第一快拆杆连接车龙头右端,以固定与拆卸车把和车龙头;前叉套件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前叉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前叉上部分向套在前叉套件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其外,车龙头的下端套在前叉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内,通过第一快拆环固定连接车龙头、前叉套件和前叉;前车轮位于前叉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连接前车轮中心轴;车身包括从上至下的座椅靠背、上滑垫、下滑垫、坐垫以及车架支撑;座椅靠背由靠板、左、右靠背套筒组成,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左、右侧壁上部,使座椅靠背相对前叉套件可转动,左、右靠背套筒另一端均为空心圆柱体,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与坐垫的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与坐垫的上滑槽相配合,下滑垫可滑入上滑垫之下;坐垫和前车轮之间是车架支撑,车架支撑左右各一个,由位于后部的车架支撑脚和位于前部的车架套件组成,车架支撑脚为圆杆结构,车架支撑脚的前端插在车架套件后部的孔中,并通过第三快拆环固定连接,坐垫前端、车架支撑前端一起通过第四快拆杆连接前叉套件底端;车尾从前往后依次为传动系统、后车轮、后叉、车座,后叉前端与坐垫后端通过第五快拆杆连接,以调节后叉与坐垫之间的角度,车座插入后叉中间的通孔中,通过第四快拆环连接固定以调节车座相对地面的高度,后叉后端固定连接后车轮。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利用折叠的方式实现自行车的变形,操作方便、简单且可靠。 2、本专利技术将自行车变成可坐可躺的形式,实现让老人骑行累了以后可以休息目的。 3、本专利技术实现自行车功能多样化,既可骑行健身,又可折叠成座椅或躺椅以供休肩、O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以下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骑行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车把I和车龙头3的连接结构图;图3为图1中前叉套件5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图1中车头部分的结构拆分图;图5为图1中座椅结构放大图;图6为图1中上、下滑垫以及坐垫17的组装结构放大图;图7为图6中坐垫17的立体结构放大图;图8为图6中上滑垫19的立体结构放大图;图9为图1中车架支撑18结构放大图;图10为图1中车尾部分结构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座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半躺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躺椅工作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把;2.快拆杆;3.车龙头;4.快拆环;5.前叉套件;6.前叉;7.前车轮; 8.快拆杆;9.传动系统;10.后车轮;11.后叉;12.快拆环;13.车座;14.快拆杆;15.下滑垫;16.快拆环;17.坐垫;18.车架支撑;19.上滑垫;20.座椅靠背;21.快拆环;22.快拆杆;23.快拆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车头、车身、车尾。以车头的方向为前方向,以车尾方向为后方向、以骑行时人的左手方向为左方向,右手方向为右方向,以车身的垂直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车头部分从上而下依次为车把1、车龙头3、前叉套件5、前叉6和前车轮7。车龙头3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1,两个车把I均水平布置,两个车把I之间连接车龙头3上端,车龙头3下端通过前叉套件5连接前叉6上端,前叉6下端连接前车轮7。 参见图2,车把I为圆柱体形状,车龙头3为T字型结构,左侧车把I的右端套在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左端上,右侧车把I的左端套在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的右端上。在车把I的一端开有连接的小孔C,车龙头3的T字型结构的左右两端分别开有连接的小孔a与小孔b,小孔a、b、c的轴心线均为前后走向。左侧车把I 一端的小孔c与车龙头3上的小孔a同轴心,右侧车把I 一端的小孔c与车龙头3上的小孔b同轴心。左侧快拆杆2插入小孔a和c中,右侧快拆杆2插入小孔b和c中,这样,快拆杆2通过车把I和车龙头3上的同轴心的孔将车把I和车龙头3连接在一起。通过转动快拆杆2可以快速实现车把I和车龙头3的固定与拆卸的功能。 参见图3所示的前叉套件5,前叉套件5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左侧壁上开有上下两个连接小孔,分别是左上孔d、左下孔e,右侧壁上也开有上下两个与左侧壁对称的连接小孔,分别是右上孔g、右下孔f。 参见图4,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下部分别开有连接的小孔。前叉6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结构向上套在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外,车龙头3的下端套在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内,通过快拆环4固定连接车龙头3、前叉套件5和前叉6。前车轮7位于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叠式可坐可躺自行车,包括车头、车身和车尾,车头从上至下依次为车把(1)、车龙头(3)、前叉套件(5)、前叉(6)和前车轮(7),车龙头(3)上端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车把(1),车龙头(3)下端通过前叉套件(5)连接前叉(6)上端,前叉(6)下端连接前车轮(7),其特征是骑行模式的结构为:左侧车把(1)的右端通过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左端,右侧车把(1)的左端通过另一个第一快拆杆(2)连接车龙头(3)右端;前叉套件(5)的正中间有从上至下的通孔,前叉(6)的上部分是空心圆柱体结构,下部分是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前叉(6)上部分向套在前叉套件(5)正中间的通孔中并伸出其外,车龙头(3)的下端套在前叉(6)上部分的空心圆柱体内,通过第一快拆环(4)固定连接车龙头(3)、前叉套件(5)和前叉(6);前车轮(7)位于前叉(6)下部分的U型开口之间,U型开口的下端通过快第二快拆杆(8)连接前车轮(7)中心轴;车身包括从上至下的座椅靠背(20)、上滑垫(19)、下滑垫(16)、坐垫(17)以及车架支撑(18);座椅靠背(20)由靠板、左、右靠背套筒组成,左、右靠背套筒一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快拆杆(23)连接前叉套件(5)左、右侧壁上部,使座椅靠背(20)相对前叉套件(5)可转动,左、右靠背套筒另一端均为空心圆柱体,靠板一侧面固定连接左、右圆杆,左、右圆杆分别伸入左、右靠背套筒的空心圆柱体内,并通过第二快拆环(21)固定连接;坐垫(17)左、右侧面开有一上一下两道滑槽,上滑垫(19)与下滑槽相配合,下滑垫(15)与上滑槽相配合,下滑垫(15)可滑入上滑垫(19)之下;坐垫(17)和前车轮(7)之间是车架支撑(18),车架支撑(18)左右各一个,由位于后部的车架支撑脚和位于前部的车架套件组成,车架支撑脚为圆杆结构,车架支撑脚的前端插在车架套件后部的孔中并通过第三快拆环(16)固定连接,坐垫(17)前端、车架支撑(18)前端一起通过第四快拆杆(22)连接前叉套件(5)底端;车尾从前往后依次为传动系统(9)、后车轮(10)、后叉(11)、车座(13),后叉(11)前端与坐垫(17)后端通过第五快拆杆(14)连接,以调节后叉(11)与坐垫(17)之间的角度,车座(13)插入后叉(11)中间的通孔中,通过第四快拆环(12)连接固定以调节车座(13)相对地面的高度,后叉(11)后端固定连接后车轮(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洪,钱宽,尹树涛,邱亚东,张丹青,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