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接地胎面,分别在胎面两侧的胎肩,沿着胎肩向下的胎侧,胎侧下端的胎圈,胎圈中具有胎圈芯,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围绕胎体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尤其是扁平率60及以下的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产品性能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接地胎面,分别在胎面两侧的胎肩,沿着胎肩向下的胎侧,胎侧下端的胎圈,胎圈中具有胎圈芯,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围绕胎体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本技术适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尤其是扁平率60及以下的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产品性能显著提高。【专利说明】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本技术涉及一种子午线轮胎,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扁平化发展迅速,低扁平宽基轮胎替换双胎并装,凭借显著的节油环保性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卡客车市场已普及,国内目前刚刚起步。 车辆行驶过程中胎面是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位,胎面的接地性能,包括接地形状及压力分布的均匀性,直接影响轮胎的磨耗性能,其中冠部带束层结构起主要作用。目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结构主要有两种,如图1所示,一种是有0°带束的3层带束结构,如图2所示,一种是4层带束结构。 上述的两种结构各有其优缺点。常规的0°带束结构,0°周向铺设在肩部,一般为2层,使得轮胎肩部刚性较强,较4层带束结构有更好的抗超载性能,国内厂家大多采用此种结构。但抗沟裂性不如4层带束结构,国际品牌大多采用4层带束结构。 低扁平宽基轮胎如采用以上两种结构,不易实现良好的接地性能,胎面中间出现反弧,印痕中间不足(如图3所示)或蝶形(如图4所示),易出现异常磨损,降低轮胎磨耗性能,影响使用。 为改善低扁平宽基轮胎接地性能,保证轮胎充气加载后实现类似矩形的接地形状,需开发新型带束层结构。 技术内容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提闻轮胎的接地性能。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接地胎面,分别在胎面两侧的胎肩,沿着胎肩向下的胎侧,胎侧下端的胎圈,胎圈中具有胎圈芯,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围绕胎体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所述多层带束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宽度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55%?80%,第一带束层包括第一左段、第一中段和第一右段,所述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相同,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分别占第一带束层总宽度的25?40%,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I?15°,倾斜方向与第一中段相反,第一中段位于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之间,第一中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45?60° ; 所述第二带束层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57%?85%,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的第一中段相同; 所述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相反; 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45%?62%,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 ,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相同。 所述第一带束层和第二带束层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一胶料,第二带束层和第三带束层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二胶料。 所述第一胶料的厚度为1.0?2.0mm,宽度30?40mm,第二胶料的厚度2.0? 3.0mm,宽度 30 ?50mm。 所述轮胎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宽度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55%?80%,第一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30° ; 所述第二带束层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57%?85%,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 ,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相反; 第三带束层包括第三左段、第三中段和第三右段,所述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相同,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分别占第三带束层总宽度的25?40%,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I?15°,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相反,第三中段位于第三左段和第三右段之间,第三中段用胶片填充; 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45%?62%,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 ,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相同。 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在常规4层带束结构的基础上做出改进,第一或第三带束层分段式,其中左右两侧采用小角度,并与第二层带束钢丝呈交叉方向,有效的约束充气后胎肩变形,改善胎冠刚性分布,实现轮胎充气加载后,理想的接地印痕及均匀的压力分布,提高轮胎接地性能,保证磨耗。本技术适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尤其是扁平率60及以下系列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产品性能显著提高。445/50R22.5宽基轮胎采用此结构,轮胎接地性能实测结果理想,机床耐久测试满足标准。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O度带束的三层带束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四层带束的轮胎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轮胎接地印痕中间不足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轮胎接地印痕为蝶形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轮胎断面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局部展开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的轮胎接地印痕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带束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局部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多层带束层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接地胎面1,分别在胎面I两侧的胎肩2,沿着胎肩2向下的胎侧3,胎侧3下端的胎圈6,胎圈6中具有胎圈芯7,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4,围绕胎体4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5。 所述多层带束层5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51与第三带束层53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75 %,第一带束层51包括第一左段511、第一中段512和第一右段513,所述第一左段511和第一右段513相同,第一左段511和第一右段513分别占第一带束层51总宽度的30%,第一左段511和第一右段513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0°,倾斜方向与第一中段512相反,第一中段512位于第一左段511和第一右段513之间,第一中段512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50° ; 所述第二带束层52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80%,第二带束层52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51的第一中段512相同; 所述第三带束层53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52相反; 所述第四带束层54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60%,第四带束层54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53相同。 所述第一带束层51和第二带束层52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一胶料55,第二带束层52和第三带束层53的端点连接处设有第二胶料56。可以进一步提高轮胎的耐久性能,降低带束层端点层间剪切作用。 所述第一胶料55的厚度为1.5mm,宽度35mm,第二胶料56的厚度2.5mm,宽度40mm η 如图8所示,使用本实施例的轮胎接地印痕为类似矩形,效果非常理想。 实施例2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包括接地胎面,分别在胎面两侧的胎肩,沿着胎肩向下的胎侧,胎侧下端的胎圈,胎圈中具有胎圈芯,至少一层帘布层的胎体,围绕胎体外部铺设的多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带束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四层带束层, 第一带束层与第三带束层宽度相同,分别为轮胎总宽度的55%~80%,第一带束层包括第一左段、第一中段和第一右段,所述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相同,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分别占第一带束层总宽度的25~40%,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15°,倾斜方向与第一中段相反,第一中段位于第一左段和第一右段之间,第一中段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45~60°; 第二带束层最宽,为轮胎总宽度的57%~85%,第二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一带束层的第一中段相同; 第三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二带束层相反; 第四带束层的宽度为轮胎总宽度的45%~62%,第四带束层的钢丝与轮胎圆周方向的夹角为15~24°,倾斜方向与第三带束层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兴林,王彬彬,王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