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闫兰生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后牵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2949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后牵引器,涉及机械设备配件领域,包括后牵引器本体、牵引机构和自锁机构,所述后牵引器本体包括固定底板、“U”型固定块和空心缸体,固定底板的中心设有方形孔,“U”型固定块垂直设置在固定底板上,“U”型固定块的两侧设有同轴的圆柱孔,空心缸体的侧壁上设有腰孔,空心缸体垂直设置于U”型固定块上,空心缸体的中心与圆柱孔同轴;牵引机构设置于空心缸体上;自锁机构设置在U”型固定块和固定底板之间,此设计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通过撞击实现自动锁住,结构稳固,防止脱钩现象,通过脚踏摘钩,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后牵引器,涉及机械设备配件领域,包括后牵引器本体、牵引机构和自锁机构,所述后牵引器本体包括固定底板、“U”型固定块和空心缸体,固定底板的中心设有方形孔,“U”型固定块垂直设置在固定底板上,“U”型固定块的两侧设有同轴的圆柱孔,空心缸体的侧壁上设有腰孔,空心缸体垂直设置于U”型固定块上,空心缸体的中心与圆柱孔同轴;牵引机构设置于空心缸体上;自锁机构设置在U”型固定块和固定底板之间,此设计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通过撞击实现自动锁住,结构稳固,防止脱钩现象,通过脚踏摘钩,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专利说明】—种自动后牵引器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配件领域,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后牵引器。
技术介绍
后牵引器多用于物流行业,与器具车连接使用,而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的后牵引器多为人工手动操作,操作繁琐,且比较笨重,装夹不便,浪费人力和时间,除此,在运输过程中也比较容易脱落,给运输带来麻烦,增加了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后牵引器,以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后牵引器,包括后牵引器本体、牵引机构和自锁机构,后牵引器本体包括固定底板、“U”型固定块和空心缸体,固定底板的中心设有方形孔,“U”型固定块垂直设置在固定底板上,“U”型固定块的两侧设有同轴的圆柱孔,空心缸体的侧壁上设有腰孔,空心缸体垂直设置于U”型固定块上,空心缸体的中心与圆柱孔同轴;牵引机构包括卡柱、踏杆、卡柱弹簧和底盖板,卡柱为盲孔结构,卡柱的侧壁上设有小孔,踏杆与小孔相连接,踏杆在腰孔内自由运动,卡柱弹簧设置于卡柱和底盖板之间,底盖板与空心缸体的端部相连接,卡柱可穿过空心缸体在U”型固定块侧的圆柱孔上运动;自锁机构包括撞块、撞块弹簧和后盖板,撞块在方形孔与“U”型固定之间运动,撞块与卡柱可拆卸连接,撞块弹簧设置于撞块与后盖板之间,后盖板与固定底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方形孔上的2个对立内壁上设有第一滑道,与对立内壁相连接的一个内壁上设有第二滑道,所述“U”型固定块的2个“U”型面内壁均设有第三滑道,所述“U”型固定块与空心缸体相连的一侧面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滑道,第四滑道与该侧的圆形孔相通,第一滑道与第三滑道大小相同且相通,第二滑道与第四滑道大小相同且相通,所述撞块的2个对立外壁上设有滑块,与对立外壁相连接的一个外壁上设有斜块,滑块在第一滑道和第三滑道内自由运动,斜块在第二滑道内和第四滑道内自由运动。 优选的,所述卡柱的一端设有卡槽,斜块与卡槽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踏杆与小孔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撞块的上端为圆弧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空心缸体的端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底盖板上设有外螺纹,底盖板与空心缸体螺纹连接。 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自动后牵引器后牵引器本体上设有牵引机构和自锁机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通过撞击实现自动锁住,结构稳固,防止脱钩现象,通过脚踏摘钩,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后牵引器本体的剖视图; 图3为本技术的后牵引器本体的仰视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后牵引器本体;11、固定底板;111、第一滑道;112、第二滑道;113、方形孔;12、“U”型固定块;121、圆柱孔;122、第三滑道;123、第四滑道;13、空心缸体;131、腰孔;2、牵引机构;21、卡柱;211、卡槽;22、踏杆;23、卡柱弹簧;24、底盖板; 3、自锁机构;31、撞块;311、斜块;312、滑块;32、撞块弹簧;33、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一种自动后牵引器,包括后牵引器本体1、牵引机构2和自锁机构3,后牵引器本体I包括固定底板11、“U”型固定块12和空心缸体13,固定底板11的中心设有方形孔113,“U”型固定块12垂直设置在固定底板11上,“U”型固定块12的两侧设有同轴的圆柱孔121,空心缸体13的侧壁上设有腰孔131,空心缸体13垂直设置于“U”型固定块12上,空心缸体13的中心与圆柱孔121同轴;牵引机构2包括卡柱21、踏杆22、卡柱弹簧23和底盖板24,卡柱21为盲孔结构,卡柱21的侧壁上设有小孔,踏杆22与小孔相连接,踏杆22在腰孔131内自由运动,卡柱弹簧23设置于卡柱21和底盖板24之间,底盖板24与空心缸体13的端部相连接,卡柱21可穿过空心缸体13在U”型固定块12两侧的圆柱孔121上运动;自锁机构3包括撞块31、撞块弹簧32和后盖板33,撞块31在方形孔113与“U”型固定块12之间运动,撞块31与卡柱21可拆卸连接,撞块弹簧32设置于撞块31与后盖板33之间,后盖板33与固定底板11可拆卸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方形孔113上的2个对立内壁上设有第一滑道111,与对立内壁相连接的一个内壁上设有第二滑道112,所述“U”型固定块12的2个“U”型面内壁均设有第三滑道122,所述“U”型固定块12与空心缸体13相连的一侧面的内壁上设有第四滑道123,第四滑道123与该侧的圆形孔121相通,第一滑道111与第三滑道122大小相同且相通,第二滑道112与第四滑道123大小相同且相通,所述撞块31的2个对立外壁上设有滑块312,与对立外壁相连接的一个外壁上设有斜块311,滑块312在第一滑道111和第三滑道122内自由运动,斜块311在第二滑道112和第四滑道123内自由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卡柱21的一端设有卡槽211,斜块311可直接卡在卡槽211里,此设计简单,方便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踏杆22与小孔螺纹连接,安装拆卸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撞块31的上端为圆弧型结构,能够使撞击物快速与撞块31接触,给撞块31最大的撞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空心缸体13的端部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底盖板24上设有外螺纹,底盖板24与空心缸体13螺纹连接,安装方便。 本技术的工作原理:静止状态,自锁机构3的后盖板33通过螺丝钉固定在固定底板11上,撞块31在撞块弹簧32的作用下,穿过方形孔113与“U”型固定块12相接触,牵引机构2的底盖板24通过螺纹固定在空心缸体13的端部,踏杆22穿过腰孔131与卡柱21螺纹连接,卡柱21在卡柱弹簧23的作用下,穿过空心缸体13到达与之相连的圆柱孔121上,此时撞块31外侧壁上竖直向上的斜块311卡在卡柱21的卡槽211内,互相固定住;自锁状态,当物体撞击撞块31,撞块31在撞块弹簧32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卡柱21恢复自由,卡柱21在卡柱弹簧23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穿过U”型固定块12的两侧的圆柱孔121,将物体锁住,此时撞块31在撞块弹簧32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将物体顶住,进一步固定了物体,有效预防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牵引器本体、牵引机构和自锁机构,后牵引器本体包括固定底板、“U”型固定块和空心缸体,固定底板的中心设有方形孔, “U”型固定块垂直设置在固定底板上,“U”型固定块的两侧分别设有同轴的圆柱孔,空心缸体的侧壁上设有腰孔,空心缸体垂直设置于U”型固定块上,空心缸体的中心与圆柱孔同轴;牵引机构包括卡柱、踏杆、卡柱弹簧和底盖板,卡柱为盲孔结构,卡柱的侧壁上设有小孔,踏杆与小孔相连接,踏杆在腰孔内自由运动,卡柱弹簧设置于卡柱和底盖板之间,底盖板与空心缸体的端部相连接,卡柱可穿过空心缸体在U”型固定块两侧的圆柱孔上运动;自锁机构包括撞块、撞块弹簧和后盖板,撞块在方形孔与 “U”型固定板之间运动,撞块与卡柱可拆卸连接,撞块弹簧设置于撞块与后盖板之间, 后盖板与固定底板可拆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兰生
申请(专利权)人:闫兰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