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换向阀及其电磁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9101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插片及引线,所述插片一端与线圈骨架连接,另一端与引线导通连接,所述插片为直插片,所述引线垂直于所述插片,所述线圈骨架在相对于插片的另一端设有引线支撑部;所述引线支撑部为所述线圈骨架上向外延伸的支撑板,其上设有容纳所述引线的卡槽。该电磁线圈具有可靠的插片连接及骨架结构,可避免插片和引线在注塑过程中发生变形,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设有所述电磁线圈的电磁换向阀。(*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插片及引线,所述插片一端与线圈骨架连接,另一端与引线导通连接,所述插片为直插片,所述引线垂直于所述插片,所述线圈骨架在相对于插片的另一端设有引线支撑部;所述引线支撑部为所述线圈骨架上向外延伸的支撑板,其上设有容纳所述引线的卡槽。该电磁线圈具有可靠的插片连接及骨架结构,可避免插片和引线在注塑过程中发生变形,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本技术还公开了设有所述电磁线圈的电磁换向阀。【专利说明】—种电磁换向阀及其电磁线圈
本技术涉及电磁阀
,特别是电磁换向阀的电磁线圈。本技术还涉及设有所述电磁线圈的电磁换向阀。
技术介绍
目前,在空调、压缩机、冷冻机、热水器等系统中,用于控制气体或液体流向的四通换向阀的电磁线圈均采用插片和引线进行导通连接,插片一端与引线进行压接,另一端与线圈的漆包线进行点焊,实现线圈组件的导通连接,包塑完成后形成电磁线圈。 请参考图1、图2、图3,图1为现有技术中折弯后的插片的单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注塑前插片、引线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注塑后插片、引线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插片2插入线圈骨架I的槽内后,其一端与引线线头31进行压接,另一端由线圈漆包线绕制在耳朵上,并进行点焊固定。然后将插片2进行90度的折弯,此时引线3与漆包线处于平行状态。由于线圈在注塑过程中受到压力、温度的变化冲击,再加上引线3本身的柔软特性,导致插片2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弯曲变形,使插片2与引线3连接的一端向下倾斜,直接与线圈漆包线接触,出现产品质量隐患。 因此,如何消除上述质量隐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具有可靠的插片连接及骨架结构,可避免插片和引线在注塑过程中发生变形,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电磁线圈的电磁换向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插片及引线,所述插片一端与线圈骨架连接,另一端与引线导通连接,所述插片为直插片,所述引线垂直于所述插片,所述线圈骨架在相对于插片的另一端设有弓I线支撑部。 所述引线支撑部为所述线圈骨架上向外延伸的支撑板,其上设有容纳所述弓I线的卡槽。 所述插片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引线线头插孔,所述插孔设有豁口,所述豁口向内压紧将所述插片与引线导通连接。 所述插片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引线线头插孔以及拱桥,所述拱桥的桥面从中间分为两部分;所述引线线头依次穿过所述插孔和拱桥,所述拱桥向内压紧将所述插片与引线导通连接。 所述拱桥垂直于所述插片,并位于所述插孔外侧的上方。 所述插片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引线线头插孔,所述插孔外侧设有相对的夹板,所述夹板向中间压紧将所述插片与弓I线导通连接。 所述夹板上下或左右对称,并分别呈连续折弯的“Z”字形。 所述插片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引线线头插孔,所述插孔顶部从上向下压紧将所述插片与引线导通连接。 所述插孔呈梯形或半圆形,所述插片顶部的形状与插孔相一致。 所述插片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引线线头插孔,所述插孔由插片顶部的左边条和右边条围合形成,所述左边条和右边条层叠包紧将所述插片与引线导通连接。 所述左边条半包围引线线头,所述右边条封闭所述左边条的开口,其高度超出所述左边条一定距离。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磁换向阀,包括阀体、阀芯和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线圈。 本技术提供的电磁线圈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其插片为直插片,在插入线圈骨架的槽内之后,无需进行折弯,而是与引线垂直导通连接,由于插片不存在折弯部位,因此在注塑时便不会因压力或温度而变形,同时,线圈骨架的另一端设有引线支撑部,能够对引线进行有效支撑,使引线以桥的形式架设在线圈骨架上,在注塑时也不会因压力或温度而变形,从而彻底避免了插片或引线与线圈漆包线接触的现象,保证了电磁线圈正常实现其功能,进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本技术所提供的电磁换向阀设有上述电磁线圈,由于上述电磁线圈具有上述技术效果,设有该电磁线圈的电磁换向阀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折弯后的插片的单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注塑前插片、引线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注塑后插片、引线与线圈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线圈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C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线圈骨架2.插片21.插孔22.拱桥23.上夹板24.下夹板25.左边条26.右边条3.引线31.引线线头4.支撑板4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4、图5、图6,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意图;图5为图4中线圈骨架的结构不意图;图6为图4中插片的结构不意图。 如图所示,在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电磁线圈主要由线圈骨架 1、插片2及引线3等构成,其中插片2为直插片,其下端插入线圈骨架I的槽内,上端与引线3导通连接。 具体地,插片2的导通连接端设有呈圆形的引线线头插孔21,插孔21底部设有沉槽,顶部设有豁口,豁口内侧与插片顶面之间圆滑过渡,插孔21和豁口使插片2上端呈中间为圆孔的竖直分叉形状,线圈骨架I上在相对于插片2的另一端设有向外延伸的支撑板4,其与插片2相平行,并开设有容纳引线3的“U”形卡槽41,从整体上看,插片2和支撑板4均偏离线圈轴线,处于偏心位置。 安装时,先将引线线头31放入插孔21内(既可以从插孔21内侧插入,也可以从上方经豁口推入),然后将引线尾部放置在支撑板4的卡槽41内,使引线3摆放平衡,最后将插片2上端分叉的两边同时向内压紧,即可将插片2与引线3导通连接并相对固定。 当然,豁口除了朝向上方,还可以朝向左侧、右侧或其他方向,当其朝向左侧或右侧时,只需从插片2顶部向下压紧即可实现插片2与引线3的导通连接。 请参考图7、图8,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电磁线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插片的结构不意图。 在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电磁线圈主要由线圈骨架1、插片2及引线3等构成,其中插片2为直插片,其下端插入线圈骨架I的槽内,上端与引线3导通连接,在结构上大体与第一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线圈骨架、插片及引线,所述插片一端与所述线圈骨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引线导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片为直插片,所述引线垂直于所述插片,所述线圈骨架在相对于所述插片的另一端设有引线支撑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