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包括碱性联合软化、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等水处理过程。该工艺针对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的水质特点,首先采用碱性软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等工艺对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处理工艺,反渗透浓排水进入电渗析装置浓缩处理,少量电渗析浓盐水进行固化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碱性软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致垢成分和难降解有机物含量,并通过电渗析浓缩处理实现了末端高含盐量废水最大程度的减量化,因此,具有运行稳定性好、反渗透膜低污堵、系统整体回收率高等特点。(*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包括碱性联合软化、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等水处理过程。该工艺针对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的水质特点,首先采用碱性软化、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等工艺对原水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处理工艺,反渗透浓排水进入电渗析装置浓缩处理,少量电渗析浓盐水进行固化处理。本技术由于采用了碱性软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水中的致垢成分和难降解有机物含量,并通过电渗析浓缩处理实现了末端高含盐量废水最大程度的减量化,因此,具有运行稳定性好、反渗透膜低污堵、系统整体回收率高等特点。【专利说明】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
本技术属于污水再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
技术介绍
循环水排污水占循环冷却型火电厂总废水量的80%左右,是循环冷却型火电厂节水减排的关键。循环水的含盐量、悬浮物、碱度、硬度等含量均较高,而且为了防腐防垢及控制微生物滋生,需投加水稳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因此,循环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含量也较闻。 目前,已投运的循环水排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一般采用“混凝澄清+膜法(超滤-反渗透)”处理工艺,但这种工艺系统的回收率低(一般为50%?65% ),反渗透膜易污堵,运行稳定性差。 反渗透处理产生的反渗透浓水是高含盐量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也不符合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225942.4的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处理方法,包括电絮凝-沉淀、超滤、反渗透等处理过程。该方法针对化工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特点,采用电絮凝等预处理措施和双膜处理流程,反渗透产水可以直接回用或做进一步的脱盐处理。但该处理方法并未对循环水排污水中的致垢成分和难降解有机物进行有效去除,且对含盐量较高的反渗透浓水也没有提出处置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该系统可以减少反渗透膜污堵,提高水回收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包括管道混合器、反应池、沉淀池、PH调节装置、过滤器、臭氧接触反应池、生物活性炭滤池、超滤装置、阻垢剂箱、反渗透装置、淡水箱、电渗析装置、电渗析产水箱、混凝剂加药系统、软化剂加药系统、臭氧发生器、以及用于放置污水的原水池; 所述混凝剂加药系统的混凝剂出口与原水池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混合器汇管,反应池的入口分别与管道混合器的出口及软化剂加药系统的软化剂出口相连通,沉淀池的入水口与反应池的出水口相连通,沉淀池的出水口与PH调节装置的出口通过管道并管后与过滤器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的入口分别与过滤器的出水口及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入水口相连接,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出水口通过超滤装置与反渗透装置的入水口相连通,反渗透装置上的阻垢剂入口与阻垢剂箱的出口相连通,反渗透装置的淡水出口及浓水出口分别与淡水箱的入水口及电渗析装置的入水口相连通,电渗析装置的电渗析淡水出口及浓盐水出口分别与电渗析产水箱的入水口及浓盐水固化处理系统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过滤器的出水口与臭氧接触反应池的入口之间设有滤后水箱及提升泵,过滤器的出水口与滤后水箱的入水口相连通,滤后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提升泵与臭氧接触反应池的入口相连通。 所述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出水口与超滤装置的入水口之间设有清水池及超滤给水泵,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出水口与清水池的入水口相连通,清水池的出水口通过超滤给水泵与超滤装置的入水口相连通,生物活性炭滤池的进气口连通有反洗风机,生物活性炭滤池上的反洗水入口与清水池的出水口通过反洗水泵相连通,生物活性炭滤池上的反洗排水口与原水池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超滤装置的出水口与反渗透装置的入水口之间依次设有超滤产水箱、增压泵、保安过滤器及高压泵。 所述反渗透装置上的阻垢剂入口与阻垢剂箱的出口通过阻垢剂计量泵相连通。 所述臭氧接触反应池上的气体出口连通有尾气吸收装置。 还包括污泥池及压滤机,沉淀池的底部设有自动排污阀,自动排污阀与污泥池相连通,污泥池上层的上清液出口与原水池的入水口相连通,污泥池的底部设有污泥回流装置,污泥回流装置的活性污泥出口与反应池的污泥入口相连通,污泥池下层的污泥出口通过压滤机与原水池的入水口相连通。 所述混凝剂加药系统中的混凝剂为PFS或FeCl3 ; 所述软化剂加药系统27中的软化剂为石灰乳及碳酸钠溶液。 所述电渗析装置采用倒极电渗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极间隔为0.5h?lh,运行压力为 0.05MPa ?0.2OMPa。 所述淡水箱的出水口处设有淡水泵。 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依次通过混凝剂及软化剂处理、臭氧及生物活性炭处理、超滤、反渗透及电渗析来实现污水的处理,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水中的致垢成分及难降解的有机物,并通过电渗析装置及电渗析产水箱实现末端浓水的减量化,具有稳定性好,反渗透膜低污堵、水回收率高等优点,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水的回收率可达到90%以上。 进一步,生物活性炭滤池的进气口连通有反洗风机,生物活性炭滤池上的反洗水入口与清水池的出水口通过反洗水泵相连通,从而可以提高生物活性炭滤池的反洗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I为原水池、2为管道混合器、3为反应池、4为沉淀池、5为pH调节装置、6为过滤器、7为滤后水箱、8为提升泵、9为臭氧接触反应池、10为生物活性炭滤池、11为清水池、12为超滤给水泵、13为超滤装置、14为超滤产水箱、15为增压泵、16为保安过滤器、17为高压泵、18为反渗透装置、19为淡水箱、20为淡水泵、21为电渗析装置、22为电渗析产水箱、23为污泥池、24为污泥回流装置、25为压滤机、26为混凝剂加药系统、27为软化剂加药系统、28为臭氧发生器、29为尾气吸收装置、30为反洗风机、31为反洗水泵、32为阻垢剂箱、33为阻垢剂计量泵、34为浓盐水固化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本技术所述的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包括管道混合器2、反应池3、沉淀池4、pH调节装置5、过滤器6、臭氧接触反应池9、生物活性炭滤池10、超滤装置13、阻垢剂箱32、反渗透装置18、淡水箱19、电渗析装置21、电渗析产水箱22、混凝剂加药系统26、软化剂加药系统27、臭氧发生器28、以及用于放置污水的原水池I ;所述混凝剂加药系统26的混凝剂出口与原水池I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混合器2汇管,反应池3的入口分别与管道混合器2的出口及软化剂加药系统27的软化剂出口相连通,沉淀池4的入水口与反应池3的出水口相连通,沉淀池4的出水口与pH调节装置5的出口通过管道并管后与过滤器6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9的入口分别与过滤器6的出水口及臭氧发生器28的臭氧出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9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滤池10的入水口相连接,生物活性炭滤池10的出水口通过超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水排污水膜法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道混合器(2)、反应池(3)、沉淀池(4)、pH调节装置(5)、过滤器(6)、臭氧接触反应池(9)、生物活性炭滤池(10)、超滤装置(13)、阻垢剂箱(32)、反渗透装置(18)、淡水箱(19)、电渗析装置(21)、电渗析产水箱(22)、混凝剂加药系统(26)、软化剂加药系统(27)、臭氧发生器(28)、以及用于放置污水的原水池(1); 所述混凝剂加药系统(26)的混凝剂出口与原水池(1)的出水口通过管道混合器(2)汇管,反应池(3)的入口分别与管道混合器(2)的出口及软化剂加药系统(27)的软化剂出口相连通,沉淀池(4)的入水口与反应池(3)的出水口相连通,沉淀池(4)的出水口与pH调节装置(5)的出口通过管道并管后与过滤器(6)的入水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9)的入口分别与过滤器(6)的出水口及臭氧发生器(28)的臭氧出口相连通,臭氧接触反应池(9)的出水口与生物活性炭滤池(10)的入水口相连接,生物活性炭滤池(10)的出水口通过超滤装置(13)与反渗透装置(18)的入水口相连通,反渗透装置(18)上的阻垢剂入口与阻垢剂箱(32)的出口相连通,反渗透装置(18)的淡水出口及浓水出口分别与淡水箱(19)的入水口及电渗析装置(21)的入水口相连通,电渗析装置(21)的电渗析淡水出口及浓盐水出口分别与电渗析产水箱(22)的入水口及浓盐水固化处理系统(34)的入水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臻,苏艳,杨宝红,姜琪,降晓艳,李瑞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