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包括轴承座体、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主轴、上轴承盖、上挡油圈、下挡油圈、储油圈和储油套,轴承座体上设置有上进油口,上轴承盖与轴承座体之间有第一通道,上挡油圈与第一轴承之间有第二通道,上挡油圈与主轴之间有上间隙,下挡油圈与第二轴承之间有第三通道,轴承座体上有下进油口,储油套的外壁、储油圈和轴承座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上储油槽,储油圈和第二轴承的上端面之间形成进油通道,下进油口、进油通道、第二轴承的滚子腔体和第三通道依次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在第二轴承上方设置上储油槽之后,废油就会储存在上储油槽中,从而避免废油对第二轴承产生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包括轴承座体、第一轴承、第二轴承、主轴、上轴承盖、上挡油圈、下挡油圈、储油圈和储油套,轴承座体上设置有上进油口,上轴承盖与轴承座体之间有第一通道,上挡油圈与第一轴承之间有第二通道,上挡油圈与主轴之间有上间隙,下挡油圈与第二轴承之间有第三通道,轴承座体上有下进油口,储油套的外壁、储油圈和轴承座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上储油槽,储油圈和第二轴承的上端面之间形成进油通道,下进油口、进油通道、第二轴承的滚子腔体和第三通道依次相通。本技术的优点是:在第二轴承上方设置上储油槽之后,废油就会储存在上储油槽中,从而避免废油对第二轴承产生二次污染。【专利说明】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的一般结构为包括轴承座体、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体上的主轴,其中第一轴承位于主轴的上端,第二轴承位于主轴的下端,主轴的上端还设置有上轴承盖,且上轴承盖与位于第一轴承的上侧面相抵,第一轴承的下侧面设置有上挡油圈,轴承座体上设置有上进油口,上轴承盖的圆周面与轴承座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上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一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上挡油圈与主轴圆周面之间设置有上间隙,上进油口、第一通道、第一轴承的滚子腔体、第二通道和上间隙依次相通,第二轴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下挡油圈,下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二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轴承座体位于第二轴承上侧的部位设置有下进油口。上述结构的主轴部件在使用的时候,由于离心机长时间的工作,轴承磨损会严重,因此需要对轴承定期进行加注油脂来保证轴承的润滑性,从而保证轴承的工作效率。油脂在加入到轴承中后,在轴承的工作下,固态的油脂会变成液态而且还会将原先轴承在工作中产生的污垢、杂质带走,俗称废油,而上述结构在对第一轴承进行加注油脂的时候,废油会从上间隙流到第二轴承上,这样就很难保证第二轴承在加注油脂后保持其工作环境干净和润滑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第二轴承不会受到二次污染的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包括轴承座体、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体上的主轴,其中第一轴承位于主轴的上端,第二轴承位于主轴的下端,主轴的上端还设置有上轴承盖,且上轴承盖与第一轴承的上侧面相抵,第一轴承的下侧面设置有上挡油圈,轴承座体上设置有上进油口,上轴承盖的圆周面与轴承座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上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一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上挡油圈与主轴圆周面之间设置有上间隙,上进油口、第一通道、第一轴承的滚子腔体、第二通道和上间隙依次相通,第二轴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下挡油圈,下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二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轴承座体位于第二轴承上侧的部位设置有下进油口,所述下进油口的上方设置有储油圈,储油圈的一侧设置有储油套,储油套套在主轴上,储油套的外壁、储油圈和轴承座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上储油槽,上储油槽位于上间隙正下方且与上间隙相通,储油圈和第二轴承的上端面之间形成进油通道,下进油口、进油通道、第二轴承的滚子腔体和第三通道依次相通。 所述储油套的内壁和主轴的外壁之间有缝隙,主轴上套设有挡圈,挡圈位于缝隙正上方,挡圈的外径大于储油套的内径。 所述第二通道中设置有用于储存油脂的凹槽。 所述下挡油圈下侧设置有下轴承盖,主轴位于下挡油圈下侧的部位上套设有密封盖,下挡油圈、下轴承盖和密封盖之间形成下储油槽,下挡油圈的内侧面和主轴之间设置有下间隙,第三通道、下间隙和下储油槽依次相通。 所述轴承座体的表面包裹有一层挡板。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二轴承上方设置上储油槽之后,废油就会储存在上储油槽中,从而避免废油对第二轴承产生二次污染。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轴承座体,2、第一轴承,3、第二轴承,4、主轴,5、上轴承盖,6、上挡油圈,7、上进油口,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上间隙,11、下挡油圈,12、第三通道,13、下进油口,14、储油圈,15、储油套,16、上储油槽,17、进油通道,18、缝隙,19、挡圈,20、凹槽,21、下轴承盖,22、密封盖,23、下储油槽,24、下间隙,2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包括轴承座体1、通过第一轴承2和第二轴承3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体I上的主轴4,其中第一轴承2位于主轴4的上端,第二轴承3位于主轴4的下端,主轴4的上端还设置有上轴承盖5,且上轴承盖5与第一轴承2的上侧面相抵,第一轴承2的下侧面设置有上挡油圈6,轴承座体I上设置有上进油口 7,上轴承盖5的圆周面与轴承座体I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8,上挡油圈6的上端面与第一轴承2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9,上挡油圈6与主轴4圆周面之间设置有上间隙10,上进油口 7、第一通道8、第一轴承2的滚子腔体(轴承内轴瓦和外轴瓦之间)、第二通道9和上间隙10依次相通,第二轴承3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下挡油圈11,下挡油圈11的上端面与第二轴承3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12,轴承座体I位于第二轴承3上侧的部位设置有下进油口 13,所述下进油口 13的上方设置有储油圈14,储油圈14的一侧设置有储油套15,储油套15套在主轴4上,储油套15的外壁、储油圈14和轴承座体I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上储油槽16,上储油槽16位于上间隙10正下方且与上间隙10相通,储油圈14和第二轴承3的上端面之间形成进油通道17,下进油口 13、进油通道17、第二轴承3的滚子腔体和第三通道12依次相通。在实际生产的时候,因为储油套15是不动的,通常储油套15的内壁和主轴4的外壁之间有缝隙18,该缝隙18与进油通道17相通,为了避免万一第一轴承2产生的废油从上间隙10中下落的时候进入缝隙18后流入进油通道17而污染第二轴承3,主轴4上套设有挡圈19,挡圈19位于缝隙18正上方,挡圈19的外径大于储油套15的内径。为了让油脂起到的润滑作用时间尽量长,所述第二通道9中设置有用于储存油脂的凹槽20。为了方便收集第二轴承3产生的废油,所述下挡油圈11下侧设置有下轴承盖21,主轴4位于下挡油圈11下侧的部位上套设有密封盖22,下挡油圈U、下轴承盖21和密封盖22之间形成下储油槽23,下挡油圈11的内侧面和主轴4之间设置有下间隙24,第三通道12、下间隙24和下储油槽23依次相通。 为了防止物料腐蚀轴承座体碳钢部分,轴承座体I的表面包裹有一层挡板25。 下面详细介绍下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需要对第一轴承2和第二轴承3进行润滑时,油脂从上进油口 7进入第一通道8,然后进入第一轴承2的滚子腔体内,在滚子滚动的作用下,固态油脂发热并逐渐成液态化,对第一轴承2进行润滑,同时液态的油脂带着第一轴承2的滚子腔体内的杂质(灰尘、磨损产生的铁屑等)流入第二通道9,大颗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离心机中的主轴部件,包括轴承座体、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体上的主轴,其中第一轴承位于主轴的上端,第二轴承位于主轴的下端,主轴的上端还设置有上轴承盖,且上轴承盖与第一轴承的上侧面相抵,第一轴承的下侧面设置有上挡油圈,轴承座体上设置有上进油口,上轴承盖的圆周面与轴承座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通道,上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一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上挡油圈与主轴圆周面之间设置有上间隙,上进油口、第一通道、第一轴承的滚子腔体、第二通道和上间隙依次相通,第二轴承的下侧面上设置有下挡油圈,下挡油圈的上端面与第二轴承的下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轴承座体位于第二轴承上侧的部位设置有下进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进油口的上方设置有储油圈,储油圈的一侧设置有储油套,储油套套在主轴上,储油套的外壁、储油圈和轴承座体内壁之间形成一个上储油槽,上储油槽位于上间隙正下方且与上间隙相通,储油圈和第二轴承的上端面之间形成进油通道,下进油口、进油通道、第二轴承的滚子腔体和第三通道依次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振华,徐昊,柳忠,沈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大离心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