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1839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兼具解磷和生物防治数种土传病害功效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小麦全蚀病防效达到85-100%、辣椒青枯病防效达到70-90%,解磷效果达到480-552mg/L,比野生菌株提高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及其用途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fluorescens)F1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及体内的生化反应过程。磷在大气中没有稳定的气态化合物,它的循环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式循环。植物所利用的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我国土壤耕层的全磷含量为0.4~2.5g/kg,但是植物可利用的有效磷不足全磷的1%。解磷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并在自然磷循环中具有中心地位,解磷微生物可以将难溶性磷素转化为可溶性磷供给植物生长所需,因此,解磷微生物的应用可提高磷肥利用率,并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在众多解磷微生物中Pseudomonasfluorescens(P.fluorescens)具有较强的解磷作用,CN201310079130公开了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它的解磷量可达到424.92mg/L;CN201310368621涉及一株荧光假单胞菌,它在蒙金娜无机磷液体培养基的解磷量可达579.4mg/L。荧光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氧细菌,其营养需求相对简单,能够利用植物根分泌的大部分养分迅速定殖于植物的根部,是最有潜力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根际微生物。另外,荧光假单胞菌由于能够分泌抗生素、噬铁素等有效因子,具有显著的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全蚀病(CN201110266283)、番茄青枯病(CN201010608662)、辣椒疫霉病(CN201310075560)防效显著。已报道的荧光假单胞菌具有单一的生防功能或单一的解磷功效,兼具解磷和生防功效荧光假单胞菌尚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fluorescens)F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用途。[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fluorescens)F1,它已于2014年2月17日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NO.8820。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培养方法。该培养方法的步骤如下:A、斜面培养使用接种环将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温度28~30℃的条件下培养24~48h,得到一种斜面培养物;所述试管斜面培养基的组成如下:5g/L牛肉膏、10g/L蛋白胨、5g/L氯化钠、18~20g/L琼脂与1000ml蒸馏水,pH值7.0~7.2;B、液体培养将4~5环在步骤A得到的斜面培养物接种到NB液体种子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在温度28~30℃与转速180rpm的条件下振荡培养24~48h,得到一种含有80~100亿/ml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发酵培养物;所述的NB液体种子培养基组成如下:5g/L牛肉膏、10g/L蛋白胨与5g/L氯化钠与1000ml蒸馏水,pH7.0~7.2。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用于溶解在土壤中的不溶磷酸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土壤的不溶磷酸盐是磷酸一钙、磷酸二钙、磷酸三钙或氧基磷灰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使用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发酵培养物按照1ml/100g施用到土壤中,其解磷能力达到25~40mg/kg。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用于防治土壤中的土传病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土传病害是小麦全蚀病、辣椒青枯病、姜瘟病或三七根腐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使用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发酵培养物按照150ml/亩对小麦种子拌种,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5~10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使用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发酵培养物按照5L/亩/次,冲施辣椒3次,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达到70~90%。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P.fluorescens)F1,它已于2014年2月17日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NO.8820。按照下述步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A、采用稀释平板法(蒙金娜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小麦全蚀病的衰退土壤中分离解磷菌,挑取野生型解磷菌F0单菌落,接入由5g/L牛肉膏、10g/L蛋白胨、5g/L氯化钠组成的NB培养基(pH7.0~7.2)中,在温度28~30℃与转速180rpm的条件下培养16~20h,得到一种培养物;然后,将2ml所述培养物加到直径75mm的无菌培养皿中,然后置于功率20W的紫外灯下,在距离紫外灯30cm处照射90s,接着在黑暗中将受照射菌液稀释至10-6,然后涂布在由10.0g/L葡萄糖、0.5g/L(NH4)2SO4、0.3g/LMgSO4·7H2O、0.3g/LNaCl、0.3g/LKCl、0.03g/LFeSO4·7H2O、0.03g/LMnSO4·4H2O、10.0g/LCa3(PO4)2、20.0g/L琼脂组成的蒙金娜无机磷固体培养基(pH7.0~7.5)上,再置于温度28℃的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培养40h。B、挑取在步骤A得到的直径最大的解磷圈单菌落,接入所述的NB液体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温度28~30℃与转速180rpm的条件下培养24~48h,培养达到对数期时,按照蒙金娜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体积计1%的接种量,将其对数期培养物接种到100ml由10.0g/L葡萄糖、0.5g/L(NH4)2SO4、0.3g/LMgSO4·7H2O、0.3g/LNaCl、0.3g/LKCl、0.03g/LFeSO4·7H2O、0.03g/LMnSO4·4H2O、10.0g/LCa3(PO4)2组成的灭菌蒙金娜无机磷液体培养基(pH7.0~7.5)中,在温度28℃与180rpm的条件下振荡培养6d。然后,移取5ml该振荡培养液,在转速12000rpm与温度4℃的条件下离心5min,分离得到的上清液采用常规钼锑抗比色法测定解磷量。本专利技术人对步骤A得到的直径最大解磷圈单菌落菌体进行了如下分析验证,它具有下述生物学特性:采用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生物学特性:该菌体的形态特性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参见附图2显微照片。该菌体的菌落形态特性为在NA培养基上培养至菌落2mm时菌落形态为: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菌落半透明并呈淡黄色,参见附图1。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16srDNA序列扩增及序列测定)方法,确定该菌株为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命名为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F1。本专利技术的紫外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及其用途

【技术保护点】
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orescens,P.florescens)F1,它已于2014年2月17日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 NO.88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F1,它已于2014年2月17日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其保藏号为CGMCCNO.88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A、斜面培养使用接种环将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温度28~30℃的条件下培养24~48h,得到一种斜面培养物;所述试管斜面培养基的组成如下:5g/L牛肉膏、10g/L蛋白胨、5g/L氯化钠、18~20g/L琼脂与1000ml蒸馏水,pH值7.0~7.2;B、液体培养将4~5环在步骤A得到的斜面培养物接种到NB液体种子培养基中,然后置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在温度28~30℃与转速180rpm的条件下振荡培养24~48h,得到一种含有80~100亿/ml紫外诱变型荧光假单胞菌F1的发酵培养物;所述的NB液体种子培养基组成如下:5g/L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娜李丽艳葛振宇朱瑞艳杜迎辉徐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