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668062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养殖稻田、播种水稻、下幼蟹、投饵、换水、收稻及捕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养殖稻田、播种水稻、下幼蟹、投饵、换水、收稻及捕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种植和水产养殖的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随着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病害、虫害、草害发生日趋严重,传统生产中,化肥、农 药已成为保证水稻产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产值低下,增效缓慢。而池塘、湖泊 等养殖河蟹被扣上了污染水质,破坏生态环境的帽子。发展新型的水稻种植和河蟹养殖技 术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稻田养蟹是根据稻 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 产场所合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 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 可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 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稻蟹共生养殖 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 :3,在4月下旬,对每 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 b、 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 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 c、 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 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 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 到稻田的高度; d、 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 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 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 投喂幼蟹颗粒饲料〇. 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 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 e、 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 水; f、 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 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在本专利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每亩稻田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稻田的70%。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 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 并在一起,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 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 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幼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互惠互利, 形成良性循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 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专利技术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 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 围。 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 ,包括以下步骤: a、 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 :3,在4月下旬,对每 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 b、 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 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 c、 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 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 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 到稻田的高度; d、 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 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 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 投喂幼蟹颗粒饲料〇. 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 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 e、 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 水; f、 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 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上述中,所述的每亩稻田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稻田的70%。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的优点: 1、 种养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2、 有利于水稻生长,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叶 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从插秧到水稻收割,不用一次农药,不施一次化肥,完全 做到全程无农药无化肥生产,从而使收获的大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粮食,拥有 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测定,连续3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 1倍左右,这 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实践证明,种养结合,可降低稻禾的发病率; 3、天然饵料多,降低养蟹成本。稻田为幼蟹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因此在养蟹过 程中,可减少投饵量,降低投入成本; 4、投资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一般稻蟹共养,当年幼蟹亩产可达150公斤以上, 比传统单一养蟹可提高25-50公斤的亩产量;稻谷亩产200-300公斤,大米每公斤价格可高 达30元以上。 由此可见,稻蟹共生的生产结构,可将养殖业引进种植区,改变了单一的种植结 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开展稻蟹共生养殖是农村发展新型农业、 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稻田养蟹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 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种不同的生产场所合并在一起, 将原有的稻田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而且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 发挥各自的作用,稻田养蟹,幼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肥田,促进水稻生 长;而水稻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蟹共生养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养殖稻田:稻田的围沟面宽2米,沟深80厘米,围沟坡比1:3,在4月下旬,对每亩稻田用生石灰60公斤或漂白粉30公斤进行消毒;b、播种水稻:水稻于5月上旬播种在稻田内,播种前每亩稻田施有机肥700公斤或精制有机肥250公斤,稻田整地,整地后采用干谷旱直条播;c、下幼蟹:5月下旬在每亩稻田内放入幼蟹0.5公斤,放苗前6‑8天稻田内进水40厘米,同时移植优质水草或水花生,幼蟹放入围沟后每隔7天逐步增高稻田内的水位,直至满到稻田的高度;d、投饵:放入幼蟹后3天内,每亩稻田内投喂豆浆1公斤,早晚各一次,3天以后改用豆粉,每亩稻田内投喂豆粉0.5公斤,每天傍晚投喂一次,连续投喂7天,15天以后每亩稻田内投喂幼蟹颗粒饲料0.5公斤,同时幼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水草,并大量消灭稻害虫,幼蟹的排泄物可肥田;e、换水:7月中旬在不影响幼蟹生长的情况下,稻田内进行换水2‑3次,但围沟必须有水;f、收稻及捕蟹:8月中旬,在围沟内堆放水花生或旧麻袋,以利扣蟹躲藏,并通过多次在稻田内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围沟中的水花生或旧麻袋中,8月下旬捕蟹,再收割水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幼锋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市绿苗农场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