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聚氨酯生产领域,具体涉及聚氨酯生产搅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醚类进口、清洁维修工艺口、催化剂进口、苯类进口、润滑油进口、预混合室、主混合室、预搅拌室、主搅拌室、进料槽、混合料出口、第一轴承区和第二轴承区,所述醚类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外侧,所述清洁维修工艺口设置在醚类进口的下方,所述催化剂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中部,所述进料槽设置在预混合室的外层,所述预混合室与预搅拌室相连接。(*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聚氨酯生产领域,具体涉及聚氨酯生产搅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醚类进口、清洁维修工艺口、催化剂进口、苯类进口、润滑油进口、预混合室、主混合室、预搅拌室、主搅拌室、进料槽、混合料出口、第一轴承区和第二轴承区,所述醚类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外侧,所述清洁维修工艺口设置在醚类进口的下方,所述催化剂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中部,所述进料槽设置在预混合室的外层,所述预混合室与预搅拌室相连接。【专利说明】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
本技术属于聚氨酯生产领域,具体涉及聚氨酯生产搅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
技术介绍
聚氨酯(简称PU)是由多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及小分子多元醇、多元胺或水等扩链剂或交联剂等原料制成的聚合物。通过改变原料种类及组成,可以大幅度地改变产品形态及其性能,得到从柔软到坚硬的最终产品。聚氨酯制品形态有软质、半硬质及硬质泡沫塑料、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主要又包含热塑性TPU和热固性一多以浇注工艺实现CPU)、油漆涂料、胶粘剂、密封胶、合成革涂层树脂、弹性纤维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冰箱制造、交通运输、土木建筑、鞋类、合成革、织物、机电、石油化工、矿山机械、航空、医疗、农业等许多领域。 聚氨酯原料搅拌器是聚氨生产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之一,用于聚氨原料的搅拌,其搅拌过程中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为了稳定化学反应效果,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则必须做到:强力高速搅拌、原料流体通畅、短时搅拌均匀、部件密封性能好、整体温升控制低、方便清洗等要求。因此,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具有的工作条件恶劣,皮带轮轴上承受了高速重载的负荷,其摩擦热和反应热的瞬间温升很高等特点。经实践证明,其轴承自身游隙不够,轴承经常发生“卡死抱轴”现象。 如专利号为:CN201120430679.X为一种具有热塑性聚氨酯原料搅拌器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方案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热塑性聚氨酯原料搅拌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机、皮带轮变速、传动轴、搅拌轴、联轴器、连接座、进料系统、搅拌系统、出料口等 >J-U ρ?α装直。 聚氨酯搅拌器工作时,醚类和催化剂类原料按照严格配比由齿轮泵从各自进料口压入搅拌器内,形成原料的第一次机械混合。经过第一次机械混合的原料进入搅拌腔内与润滑液(即醚类原料)溶为一体(此时无化学反),并在搅拌腔内被高速搅拌齿击打(无定齿)完成预搅拌,形成混合料。当苯类原料进入时,混合料与苯类原料相遇形成第二次机械混合。随即进入主搅拌筒,原料开始进行化学反应。由特殊设计的高速动齿和静齿相互配合,使其完全反应并实现充分搅拌均匀后,再经出料口排出,完成了全部搅拌工作,实现了不间断无人化连续作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其原料温度约为25?35°C。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 —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醚类进口、清洁维修工艺口、催化剂进口、苯类进口、润滑油进口、预混合室、主混合室、预搅拌室、主搅拌室、进料槽、混合料出口、第一轴承区和第二轴承区,所述醚类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外侧,所述清洁维修工艺口设置在醚类进口的下方,所述催化剂进口设置在进料槽的中部,所述进料槽设置在预混合室的外层,所述预混合室与预搅拌室相连接,所述苯类进口设置在预搅拌室的外侧,所述主搅拌室设置在预搅拌室的下方,所述混合料出口设置在主搅拌室的下方,所述第二轴承区设置在主混合室的上方,所述第一轴承区设置在第二轴承区的上方,所述润滑油进口设置在第一轴承区的外侧。 所述的预搅拌室包括进料筒、O形密封条和混合器体,所述进料筒设置在混合器体外侧。 所述第一轴承区包括唇形密封圈、轴承盖,所述唇形密封圈设置在轴承盖的上方。 所述第二轴承区包括六级轴承座、六级轴承、七级轴承、混合器密封底座,所述六级轴承上设置有六级轴承座,所述六级轴承座与轴承盖相连。 所述主搅拌室包括混合器密封底座、进料筒、搅拌轴、搅拌桶、搅拌钉、搅拌齿出料口唇形密封圈和搅拌轴轴承,所述搅拌钉和搅拌齿设置在搅拌桶上,所述混合器体设置在搅拌筒的内部,所述混合器密封底座设置在搅拌桶上,所述进料筒设置在混合器密封底座的下方。 所述的六级轴承和七级轴承的半径比为6:7。 所述的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还包括:外螺栓、皮带轮、唇形密封圈、传动轴、出料筒、搅拌轴轴承座、混合头铜套、内螺栓、普通平键和垫片。 所述轴承盖的半径为2-6厘米。 所述传动轴的半径为2-5厘米。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本技术采用主要原料醚作润滑剂,实现了浸油式润滑,润滑效果好。当主要原料醚从上而下顺序润滑各轴承后并带走其摩擦热而进入搅拌腔内参加化学反应后排走。避免了常规设计中循环润滑剂的温度持续升高和下轴承密封的问题。 2.在本技术中采用工作轴与传动轴分离避免其相互影响。工作轴与传动轴分离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停电后,搅拌筒内原料的清洗难题;而且有效地将皮带轮轴所承受的重载荷实现了卸荷。 3.本技术在设计时打破常规轴承外圈、内圈的过盈配合,彻底解决了轴承的“卡死抱轴”情况。根据其负荷和转速产生的温升及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等,通过精确计算而采用六级轴承和七级轴承配合,让其温升膨胀后自动转化为过盈配合。当搅拌器的温度升高并基本稳定时,轴承仍有其合适的游隙,以保证了轴承的正常运行。 4.本技术在设计时采用了进料筒和混合器完成了各种原料按比例依次配送,很好地实现了原料均匀混合,为原料间的化学反应创造了良好条件。 5.本技术设计采用了流线型管腔,使其工作液态原料从上而下,行走路线通畅无阻。即使在停止状态时搅拌器内仍无残留原料及其混合物。 6.本技术设计采用综合式搅拌设计,原料实现了多次搅拌。特别是采用了均分式搅拌齿和搅拌钉设计,并且搅拌齿采用螺旋式分布,使各种混合液态料在主搅拌筒内形成旋转、打击、翻滚,打破其紊流状态达到了混合液态料短时搅拌均匀、整体动作温升控制低的目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2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如图附图1-2所示: 101醚类进口、102清洁维修工艺口、103催化剂进口、104苯类进口、105润滑油进口、201预混合室、202主混合室、301预搅拌室、302主搅拌室、401进料槽、501混合料出口、601第一轴承区、602第二轴承区、I外螺栓、2皮带轮、3唇形密封圈、4轴承盖、5传动轴、6六级轴承座、7六级轴承、8七级轴承、9混合器密封底座、10进料筒、11 O形密封条、12混合器体、13搅拌轴、14搅拌筒、15搅拌钉、16搅拌齿、17出料口唇形密封圈、18搅拌轴轴承、19出料筒、20搅拌轴轴承座、21混合头铜套、22外螺栓、23普通平键、24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醚类进口 101、清洁维修工艺口 102、催化剂进口 103、苯类进口 104、润滑油进口 105、预混合室201、主混合室202、预搅拌室301、主搅拌室302、进料槽401、混合料出口 501、第一轴承区601和第二轴承区602,所述醚类进口 101设置在进料槽401的外侧,所述清洁维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氨酯原料搅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醚类进口(101)、清洁维修工艺口(102)、催化剂进口(103)、苯类进口(104)、润滑油进口(105)、预混合室(201)、主混合室(202)、预搅拌室(301)、主搅拌室(302)、进料槽(401)、混合料出口(501)、第一轴承区(601)和第二轴承区(602),所述醚类进口(101)设置在进料槽(401)的外侧,所述清洁维修工艺口(102)设置在醚类进口(101)的下方,所述催化剂进口(103)设置在进料槽(401)的中部,所述进料槽(401)设置在预混合室(201)的外层,所述预混合室(201)与预搅拌室(301)相连接,所述苯类进口(104)设置在预搅拌室(301)的外侧,所述主搅拌室(302)设置在预搅拌室(301)的下方,所述混合料出口(501)设置在主搅拌室(302)的下方,所述第二轴承区(602)设置在主混合室(202)的上方,所述第一轴承区(601)设置在第二轴承区(602)的上方,所述润滑油进口(105)设置在第一轴承区(601)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杰东,李元辉,任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