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6595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1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械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加工大型工件时调整工件至加工位置的钻床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包括立柱体,所述立柱体表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轨,在两条导轨之间转动设置有下丝杆、上丝杆,所述导轨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与下滑动座;所述下丝杆上连接有下丝母,且下丝母与下丝杆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下丝母外侧固定有下丝母套,下滑动座与所述下丝母套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在对工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实现一次装夹就将工件各个待加工的面顺利加工的目的,而不再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夹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机械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加工大型工件时调整工件至加工位置的钻床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包括立柱体,所述立柱体表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轨,在两条导轨之间转动设置有下丝杆、上丝杆,所述导轨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与下滑动座;所述下丝杆上连接有下丝母,且下丝母与下丝杆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下丝母外侧固定有下丝母套,下滑动座与所述下丝母套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本技术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在对工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实现一次装夹就将工件各个待加工的面顺利加工的目的,而不再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夹定位。【专利说明】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
本技术属于机械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加工大型工件时调整工件至加工位置的钻床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
技术介绍
三维钻床是一种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机加工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运用桥式天车,将三维钻床放置在所需位置,然后进行固定,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液压、气动及电路的连接。 立柱是钻床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三维钻床的立柱本体上通常只设计安装一个滑座,以降低生产成本,虽然采取上述措施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却给钻床的后续使用带来很多问题,主要是工件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加工需要不断调整工件的位置,以保证工件可以顺利进行加工作业。如果能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造价合理的钻床立柱,则一定会大受市场欢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该立柱机构结构简单,能实现工件一次装夹定位即可完成加工。 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特征在于:包括立柱体,所述立柱体表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轨,在两条导轨之间转动设置有下丝杆、上丝杆,所述导轨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与下滑动座;所述下丝杆上连接有下丝母,且下丝母与下丝杆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下丝母外侧固定有下丝母套,下滑动座与所述下丝母套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在立柱体上对应于所述下丝杆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下减速机,所述下减速机的输出端与下丝杆的上端通过下联轴器相连接;所述上丝杆上连接有上丝母,且上丝母与上丝杆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上丝母外侧固定有上丝母套,上滑动座与所述上丝母套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丝杆分别通过轴承转动支承于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上,所述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布置于立柱体上、对应于减速机的正下方位置;所述下丝杆上、对应于第一轴承座上下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隔圈、第二隔圈,下丝杆上还旋设有用于锁紧第一隔圈的第一圆螺母,第一轴承座上端压紧设有第一端盖;所述下丝杆上、对应于第二轴承座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隔圈、第四隔圈,其中第四隔圈由旋设有下丝杆上的第二圆螺母锁紧固定,所述第二轴承座下部端面压紧设有第二端盖。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滑动座通过其四个顶角分别设置的第一滑套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体上还固定有用于支承上丝杆的轴承套、第三轴承座,所述上丝杆与轴承套连接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五隔圈、第六隔圈,其中第五隔圈通过第三圆螺母锁紧固定,所述轴承套的上部端面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第三端盖;上丝杆与第三轴承座连接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七隔圈、第八隔圈,其中第八隔圈通过第四圆螺母锁紧固定,并在所述第三轴承座的下部端面固定有第四端盖。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丝杆上端通过上联轴器与外接驱动轴相连接。 下滑动座的底部四角分别固定有第一滑套,且下滑动座通过第一滑套连接于导轨上。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技术产品结构简单、合理,在对工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实现一次装夹就将工件各个待加工的面顺利加工的目的,而不再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夹定位。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中M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4中N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飞所示,包括下联轴器1、下丝杆2、下丝母3、下丝母套4、第一圆螺母5、第一隔圈6、第一端盖7、第一轴承座8、第二隔圈9、第三隔圈10、第四隔圈11、第二轴承座12、第二端盖13、第二圆螺母14、上联轴器15、上丝杆16、上丝母17、上丝母套18、第三圆螺母19、第五隔圈20、第三端盖21、轴承套22、第六隔圈23、第七隔圈24、第八隔圈25、第三轴承座26、第四端盖27、第四圆螺母28、下减速机29、第一滑套30、导轨31、立柱体32、上滑动座33、下滑动座34、第二滑套35等。 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包括立柱体32,所述立柱体 32表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轨31,在两条导轨31之间转动设置有下丝杆2、上丝杆16,所述导轨31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33与下滑动座34 ;所述下丝杆2上连接有下丝母3,且下丝母3与下丝杆2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下丝母3外侧固定有下丝母套4,下滑动座34与所述下丝母套4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在立柱体32上对应于所述下丝杆2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下减速机29,所述下减速机29的输出端与下丝杆2的上端通过下联轴器 I相连接;所述上丝杆16上连接有上丝母17,且上丝母17与上丝杆16之间形成螺旋传动畐0,所述上丝母17外侧固定有上丝母套18,上滑动座33与所述上丝母套18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如图2、图3所示,所述下丝杆2分别通过轴承转动支承于第一轴承座8、第二轴承座12上,所述第一轴承座8、第二轴承座12布置于立柱体32上、对应于减速机29的正下方位置;所述下丝杆2上、对应于第一轴承座8上下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隔圈6、第二隔圈9,下丝杆2上还旋设有用于锁紧第一隔圈6的第一圆螺母5,第一轴承座8上端压紧设有第一端盖7 ;所述下丝杆2上、对应于第二轴承座12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三隔圈10、第四隔圈11,其中第四隔圈11由旋设有下丝杆2上的第二圆螺母14锁紧固定,所述第二轴承座12下部端面压紧设有第二端盖13。 所述下滑动座34通过其四个顶角分别设置的第一滑套30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31上。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立柱体32上还固定有用于支承上丝杆16的轴承套22、第三轴承座26,所述上丝杆16与轴承套22连接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五隔圈20、第六隔圈23,其中第五隔圈20通过第三圆螺母19锁紧固定,所述轴承套22的上部端面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有第三端盖21 ;上丝杆16与第三轴承座26连接处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七隔圈24、第八隔圈25,其中第八隔圈25通过第四圆螺母28锁紧固定,并在所述第三轴承座26的下部端面固定有第四端盖27。 所述上丝杆16上端通过上联轴器15与外接驱动轴相连接。在上滑动座33底部四角分别固定有第二滑套35,第二滑套35与导轨31滑动连接。 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在立柱体32的导轨31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33、下滑动座34,上滑动座33在上丝杆16的作用下沿导轨31上下来回运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型三维钻床立柱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体(32),所述立柱体(32)表面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导轨(31),在两条导轨(31)之间转动设置有下丝杆(2)、上丝杆(16),所述导轨(31)上滑动设置有上滑动座(33)与下滑动座(34);所述下丝杆(2)上连接有下丝母(3),且下丝母(3)与下丝杆(2)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下丝母(3)外侧固定有下丝母套(4),下滑动座(34)与所述下丝母套(4)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在立柱体(32)上对应于所述下丝杆(2)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下减速机(29),所述下减速机(29)的输出端与下丝杆(2)的上端通过下联轴器(1)相连接;所述上丝杆(16)上连接有上丝母(17),且上丝母(17)与上丝杆(16)之间形成螺旋传动副,所述上丝母(17)外侧固定有上丝母套(18),上滑动座(33)与所述上丝母套(18)之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先斌阮家顺薛静清陆文彬周冰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联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