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进退油缸结构,属于注塑机技术领域。本进退油缸结构包括油缸、压板、活塞杆以及接头,油缸包括缸体、前盖、后盖且三者密封连接并形成内腔,在内腔内设有活塞,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及两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导向带,每个第二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一“U”形圈,前盖上安装有轴承盖,活塞杆一端穿过轴承盖、前盖并与活塞固连,另一端与接头螺纹连接,前盖中部开设有缺口和两个盖凹槽,在缺口底部设有第二“U”形圈,每个盖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二导向带,轴承盖具有抵靠凸台,抵靠凸台伸入缺口内并与第二“U”形圈接触。本进退油缸结构具有设计合理、密封性能佳、工作平稳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进退油缸结构,属于注塑机
。本进退油缸结构包括油缸、压板、活塞杆以及接头,油缸包括缸体、前盖、后盖且三者密封连接并形成内腔,在内腔内设有活塞,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及两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导向带,每个第二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一“U”形圈,前盖上安装有轴承盖,活塞杆一端穿过轴承盖、前盖并与活塞固连,另一端与接头螺纹连接,前盖中部开设有缺口和两个盖凹槽,在缺口底部设有第二“U”形圈,每个盖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二导向带,轴承盖具有抵靠凸台,抵靠凸台伸入缺口内并与第二“U”形圈接触。本进退油缸结构具有设计合理、密封性能佳、工作平稳的优点。【专利说明】一种进退油缸结构
本技术属于注塑机
,涉及一种进退油缸结构,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注塑机的进退油缸结构。
技术介绍
模具是产品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副模具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目前注塑机所用比较频繁,在注塑机中,一般采用油缸射出装置,它包括由油缸、活塞杆等零部件构成的进退油缸结构,通过油压推动油缸内的活塞运动,活塞带动活塞杆工作。简而言之,注塑机的进退油缸结构就是用于实现油缸带动活塞杆前后移动的机构。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注塑机的进退油缸结构设计不合理,油缸与活塞杆配合不紧密,使得整体结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能较差,不能满足正常使用需求。 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设计合理、密封性能佳、工作平稳的进退油缸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密封性能佳、工作平稳的进退油缸结构。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进退油缸结构,包括油缸、压板、活塞杆以及固设在压板上的接头,所述油缸包括缸体、前盖、后盖且三者密封连接并形成内腔,所述前盖、后盖分别安装在缸体的两端,在前盖与后盖之间还设置有环绕均匀分布在缸体外的四个支撑杆,在内腔内设有能直线滑移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两侧的两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导向带,每个第二凹槽内均安装有分别与活塞、缸体间隙配合的第一“U”形圈,所述前盖上安装有轴承盖,所述活塞杆一端穿过轴承盖、前盖并与活塞固连,另一端与接头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通过第一 “O”形圈与活塞间隙配合,所述前盖、后盖分别通过第二 “O”形圈与缸体间隙配合,所述前盖中部开设有缺口和两个盖凹槽,在缺口底部设有分别与前盖、活塞杆间隙配合的第二“U”形圈,每个盖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二导向带,所述轴承盖具有与缺口相配合的抵靠凸台,所述抵靠凸台伸入缺口内并与第二“U”形圈接触,所述轴承盖通过第三“O”形圈与前盖间隙配合,所述活塞杆通过防尘圈与轴承盖密封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进退油缸结构中,所述活塞将内腔分隔为气腔和油腔,所述缸体开设有至少一个气孔和至少一个油孔,各气孔均与气腔联通,各油孔均与油腔联通。 在上述的一种进退油缸结构中,所述活塞杆与接头之间还设置有紧定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活塞杆通过接头与压板固连,压板外连接有外界的注塑模,活塞杆与注塑模间接配合,使得活塞杆固定更加牢靠,工作过程更加稳定; 2、在前盖与后盖之间还设置有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分别设置在前盖、后盖的四边角对应位置,设计合理,使得前盖、后盖连接牢靠,使得油缸工作平稳; 3、密封圈采用“O”形圈和“U”形圈结合的结构,第一 “O”形圈、第二 “O”形圈、第三“O”形圈形成了三重的密封层,再配合对应“U”形圈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整体密封性能佳。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轴承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油缸;11、缸体;12、前盖;121、缺口 ;122、盖凹槽;13、后盖;14、内腔;15、支撑杆;16、活塞;20、压板;30、活塞杆;40、接头;51、第一导向带;52、第一 “U”形圈;53、第一“O”形圈;60、轴承盖;61、抵靠凸台;70、第二“O”形圈;81、第二“U”形圈;82、第二导向带;91、第三“O”形圈;92、防尘圈;100、紧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进退油缸结构包括油缸10、压板20、活塞杆30以及固设在压板20上的接头40,油缸10包括缸体11、前盖12、后盖13且三者密封连接并形成内腔14,前盖12、后盖13分别安装在缸体11的两端,在前盖12与后盖13之间还设置有环绕均匀分布在缸体11外的四个支撑杆15,在内腔14内设有能直线滑移的活塞16,活塞16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两侧的两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导向带51,每个第二凹槽内均安装有分别与活塞16、缸体11间隙配合的第一 “U”形圈52,前盖12上安装有轴承盖60,活塞杆30 —端穿过轴承盖60、前盖12并与活塞16固连,另一端与接头40螺纹连接,活塞杆30通过第一“O”形圈53与活塞16间隙配合,前盖12、后盖13分别通过第二“O”形圈70与缸体11间隙配合,前盖12中部开设有缺口 121和两个盖凹槽122,在缺口 121底部设有分别与前盖12、活塞杆30间隙配合的第二“U”形圈81,每个盖凹槽122内均安装有第二导向带82,轴承盖60具有与缺口 121相配合的抵靠凸台61,抵靠凸台61伸入缺口 121内并与第二 “U”形圈81接触,轴承盖60通过第三“O”形圈91与前盖12间隙配合,活塞杆30通过防尘圈92与轴承盖60密封连接。 本进退油缸结构在初始状态下,活塞杆30通过接头40与压板20固连,压板20外连接有外界的注塑模,活塞杆30与注塑模间接配合,使得活塞杆30固定更加牢靠,工作过程更加稳定;在前盖12与后盖13之间还设置有四个支撑杆15,本案中优选支撑杆15的数量为四个,但不局限于上述限定,四个支撑杆15分别设置在前盖12、后盖13的四边角处,设计合理,使得如盖12、后盖13连接牢靠,使得缸体11工作平稳。 在本案中,密封圈采用“O”形圈和“U”形圈结合的结构,第一“O”形圈53、第二“O”形圈70、第三“O”形圈91形成了三重的密封层,再配合对应“U”形圈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使得整体密封性能佳。 值得一提的是,各U形圈的设置,使得活塞16与缸体11、活塞杆30接触时均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冲击力,降低零部件损坏,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 各导向带能在工作过程中起到调平侧向力的作用,使得油缸10工作时产生的侧向力能及时疏散到缸体11外,克服了侧向力对油缸10的破坏,使得油缸10工作平稳,活塞杆30传动稳定。此外,在连接活塞16、活塞杆30、缸体11三者的时候,导向带能减少弯角的出现,使得活塞16和活塞杆30安装起到比较顺畅,节约安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技术中的防尘圈92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退油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缸、压板、活塞杆以及固设在压板上的接头,所述油缸包括缸体、前盖、后盖且三者密封连接并形成内腔,所述前盖、后盖分别安装在缸体的两端,在前盖与后盖之间还设置有环绕均匀分布在缸体外的四个支撑杆,在内腔内设有能直线滑移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一凹槽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一凹槽两侧的两第二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导向带,每个第二凹槽内均安装有分别与活塞、缸体间隙配合的第一“U”形圈,所述前盖上安装有轴承盖,所述活塞杆一端穿过轴承盖、前盖并与活塞固连,另一端与接头螺纹连接,所述活塞杆通过第一“O”形圈与活塞间隙配合,所述前盖、后盖分别通过第二“O”形圈与缸体间隙配合,所述前盖中部开设有缺口和两个盖凹槽,在缺口底部设有分别与前盖、活塞杆间隙配合的第二“U”形圈,每个盖凹槽内均安装有第二导向带,所述轴承盖具有与缺口相配合的抵靠凸台,所述抵靠凸台伸入缺口内并与第二“U”形圈接触,所述轴承盖通过第三“O”形圈与前盖间隙配合,所述活塞杆通过防尘圈与轴承盖密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允升,徐定俊,徐晓东,杜严庆,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通用塑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