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的制备工艺,该方法采用非水溶性的酯类致孔添加剂,改变了传统的浸没沉淀相分离法的制膜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溶剂选用N,N-二甲基甲酰胺,致孔添加剂选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脂,优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水溶性的无机盐小分子氯化锂、氯化铵、硝酸钠(NaNO3),以及低分子水溶性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及甘油等相比较,非水溶性酯类致孔剂所制取的膜,微孔结构非常规整,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孔径分布窄,且微孔结构可控。而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过程中低能耗、零排放,操作简单,能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工艺可控性高,制品质量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的制备工艺,该方法采用非水溶性的酯类致孔添加剂,改变了传统的浸没沉淀相分离法的制膜工艺。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溶剂选用N,N-二甲基甲酰胺,致孔添加剂选用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脂,优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水溶性的无机盐小分子氯化锂、氯化铵、硝酸钠(NaNO3),以及低分子水溶性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及甘油等相比较,非水溶性酯类致孔剂所制取的膜,微孔结构非常规整,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孔径分布窄,且微孔结构可控。而且本专利技术生产过程中低能耗、零排放,操作简单,能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工艺可控性高,制品质量稳定。【专利说明】 一、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的制备,具体来说是使用特定的致孔剂,采用浸没沉淀法制备微孔薄膜,属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 二、
技术介绍
聚偏氟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结晶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抗紫外线和耐气候老化性、化学稳定性好,这些优点使得PVDF是一种理想的相转化成膜材料。近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对聚偏氟乙烯成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作为工业用PVDF膜及由该膜制成的膜组件不多,尤其是平板膜的制备还有待改进。 由于聚偏氟乙烯具有上述优点,且能流涎成性能较好的薄膜,所以美国Millipor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用该聚合物开发出Dur印ore型微孔膜,并推向市场。 浸没沉淀法的基本原理是向聚合物溶液加入非溶剂使产生相分离,聚合物凝胶化而以固体形式沉析出来。其过程一般是将液态的聚合物溶液膜浸入非溶剂(凝固浴)中。此时聚合物溶液膜内的溶剂向凝固浴中扩散,而凝固浴中的非溶剂向聚合物溶液膜内扩散,形成动力学的双扩散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不断进行,体系发生热力学液-液分相,经相转化(固化)形成不同结构形态和性能的聚合物薄膜。 本专利技术的亮点在于;采用了非水溶性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为致孔剂,比传统的浸没沉淀法增加了一步成膜浴工艺,利用成膜浴来萃取凝胶态薄膜中的致孔剂,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膜微孔的结构和形态。 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致孔添加剂来制备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在传统的浸没沉淀法基础上增加了工艺步骤。该制膜工艺的特点是设备简单、生产周期短、膜孔结构易控制,工艺连续,产品质量稳定,能耗低。制取的微孔薄膜制品厚度均一,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孔径分布窄,微孔孔径的大小通过制膜工艺的可调节范围为0.5μπι到2μπι之间且微孔膜的力学性能良好。 本专利技术的目标是由以下技术措施和工艺实现的。 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第一步:铸膜液的制备 按质量浓度称取聚偏氟乙烯粉末树脂和溶剂,并加入一定量的致孔添加剂,混合均匀后,在75°C下用水浴锅进行恒温溶解,搅拌溶解4h至铸膜液为澄清透明的均一体系。 第二步:溶液薄膜制备 将第一步制好的铸膜液,在支撑板上用刮刀均匀的刮制成一定厚度的溶液薄层,刀口 厚度:0.10mm-Q.2mm,刀口 宽度:0.3mm-0.5mm。 第三步:凝胶态薄膜制备 将第二步制好的溶液薄膜,在3s之内浸入到用纯水作为的凝胶浴中,等待30s左右,溶剂和非溶剂进行相互扩散完成相分离之后,将凝胶态的薄膜从支撑板上揭下,凝胶浴的温度为25°C。 第四步:微孔膜成型 将第三步中揭下的凝胶态薄膜,立刻浸入到丙酮和致孔剂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成膜浴中,使丙酮将凝胶态薄膜中的致孔剂萃取出来,成膜浴温度为25°C。 第五步:微孔膜制品 将第四步中所得的微孔膜在去离子水中浸泡、洗涤、晾干后即成膜制品。 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色和优点: 1、该方法使用的致孔添加剂为非水溶性的酯类致孔剂,与水溶性的无机盐小分子氯化锂、氯化铵、硝酸钠(NaNO3),以及低分子水溶性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及甘油等相比较,非水溶性酯类致孔剂所制取的膜,微孔结构非常规整,微孔分布均匀,微孔孔径分布窄,且微孔结构可控。 2、本专利技术整个生产过程低能耗、零排放,操作简单,能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而且工艺可控性高,制品质量稳定。 四、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指出的是实施例只用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实施例一:按质量分数称取聚偏氟乙烯粉末树脂12g,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84g,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4g,在三口烧瓶内混合并搅拌均匀,将三口烧瓶放入恒温水浴锅,在75°C下用水浴锅进行恒温搅拌溶解,恒温溶解4h至铸膜液为澄清透明的均一体系,然后静置脱泡lh,将铸膜液用刮刀均匀的刮制在玻璃板上,刀口厚度:0.15mm,刀口宽度:0.3mm,所形成的溶液薄层约为0.15mm厚,将溶液薄层迅速的浸入到以去离子水作为的凝胶浴中,凝胶浴温度为25°C,30s时将凝胶化的薄膜揭下迅速的浸入到成膜浴中,成膜浴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和丙酮按照15: 85的比例组成,成膜浴的温度为25°C,丙酮将凝胶态薄膜内的致孔剂萃取4h之后,将薄膜取出置于去离子水中洗涤、晾干即得微孔膜,平均微孔孔径为0.8 μ m,薄膜孔隙率为55.8%,水通量为236.3L/m2.h,拉伸强度为4.05MPa。 实施例二:按质量分数称取聚偏氟乙烯粉末树脂12g,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84g,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g,在三口烧瓶内混合并搅拌均匀,将三口烧瓶放入恒温水浴锅,在75°C下用水浴锅进行恒温搅拌溶解,恒温溶解4h至铸膜液为澄清透明的均一体系,然后静置脱泡lh,将铸膜液用刮刀均匀的刮制在玻璃板上,刀口厚度:0.15mm,刀口宽度:0.3mm,所形成的溶液薄层约为0.15mm厚,将溶液薄层迅速的浸入到以去离子水作为的凝胶浴中,凝胶浴温度为25°C,30s时将凝胶化的薄膜揭下迅速的浸入到成膜浴中,成膜浴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丙酮按照15: 85的比例组成,成膜浴的温度为25°C,丙酮将凝胶态薄膜内的致孔剂萃取4h之后,将薄膜取出置于去离子水中洗涤、晾干即得微孔膜,平均微孔孔径为1.2 μ m,薄膜孔隙率为62.3%,水通量为353.7L/m2.h,拉伸强度为3.82MPa。 实施例三:按质量分数称取聚偏氟乙烯粉末树脂12g,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84g,致孔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g,在三口烧瓶内混合并搅拌均匀,将三口烧瓶放入恒温水浴锅,在75°C下用水浴锅进行恒温搅拌溶解,恒温溶解4h至铸膜液为澄清透明的均一体系,然后静置脱泡lh,将铸膜液用刮刀均匀的刮制在玻璃板上,刀口厚度:0.15mm,刀口宽度:0.3mm,所形成的溶液薄层约为0.15mm厚,将溶液薄层迅速的浸入到以去离子水作为的凝胶浴中,凝胶浴温度为25°C,30s时将凝胶化的薄膜揭下迅速的浸入到成膜浴中,成膜浴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和丙酮按照15: 85的比例组成,成膜浴的温度为25°C,丙酮将凝胶态薄膜内的致孔剂萃取4h之后,将薄膜取出置于去离子水中洗涤、晾干即得微孔膜,平均微孔孔径为1.6 μ m,薄膜孔隙率为73.6%,水通量为362.lL/m2.h,拉伸强度为3.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计量的聚偏氟乙烯、溶剂和致孔添加剂混合后恒温溶解为均一的铸膜液,静置脱泡以后将铸膜液用刮刀刮制成一定厚度的溶液薄层,然后将溶液薄层浸入到凝胶固化浴当中,等待溶液薄层形成为凝胶态的薄膜之后,最后将凝胶态的薄膜浸入到成膜浴中,成膜浴将凝胶态薄膜当中的致孔剂萃取之后,便形成了聚偏氟乙烯微孔薄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会林,邢胜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化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