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63334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0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IGBT抗干扰和过压保护技术,具体为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解决了目前IGBT功率器件所采用的保护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差、无过压抑制保护功能使得IGBT容易误导通甚至损坏的技术问题。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包括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和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1、D2、D3、快速二极管D4及电阻R3,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C2、C3、C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以及电阻R1、R2。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驱动信号的可靠工作,并有效抑制IGBT关断时产生的反向电压瞬时高脉冲,有效的保护的IGB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IGBT抗干扰和过压保护技术,具体为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解决了目前IGBT功率器件所采用的保护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差、无过压抑制保护功能使得IGBT容易误导通甚至损坏的技术问题。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包括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和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1、D2、D3、快速二极管D4及电阻R3,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C2、C3、C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以及电阻R1、R2。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驱动信号的可靠工作,并有效抑制IGBT关断时产生的反向电压瞬时高脉冲,有效的保护的IGBT。【专利说明】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IGBT抗干扰和过压保护技术,具体为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
技术介绍
近年来,IGBT功率器件在电力变换电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IGBT工作在高电压和 大电流状态下,周围电磁环境很复杂,来自IGBT驱动板的驱动信号在传输到IGBT的过程 中,可能会受到电磁干扰,造成IGBT误导通或开关状态失控,进而造成电路故障或器件损 坏;另外,IGBT在关断过程中,在C、E端子间会产生瞬间的电压上冲,这种瞬间的高反向电 压有时高达几百到上千伏,对IGBT的安全工作造成极大威胁。现有技术中大部分低电压等 级(3300V)的IGBT在应用时多是将门极吸收抑制电路设置在驱动电路板上。这种技术存 在明显的缺点:1、抗电磁干扰能力较差,当驱动输出到IGBT的线路较长时,信号易受干扰, IGBT会误导通或开关失控;2、无过压抑制保护功能,IGBT可能因此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目前IGBT功率器件所采用的保护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差、无过压 抑制保护功能使得IGBT容易误导通甚至损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 块。 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包括上管IGBT 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和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 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l、D2、 D3、快速二极管D4及电阻R3,所述D3的阴极与D2的阳极相连接,D2的阴极与D1的阳极相 连接;D1的阴极与上管IGBT的集电极相连接;D4的阳极与D3的阳极相连接;R3与D4的 阴极相连接;R3的另一端与上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 C2、C3、C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以及电阻Rl、R2 ;所述D7、Rl、Cl、C2分别连接在上管 IGBT的门极和发射极之间,D8的一端与上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D8的另一端通过R2与上 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C3、C4的一端均与D8的另一端相连接;C3、C4的另一端均 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 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〇11、012、013、快速二极管014 及电阻R13,所述D13的阴极与D12的阳极相连接,D12的阴极与D11的阳极相连接;D11的 阴极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D14的阳极与D13的阳极相连接;R13与D14的阴极相 连接;R13的另一端与下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1、C12、 C13、C14、双向稳压二极管D17、D18以及电阻R11、R12 ;所述017、1?11、(:11、(:12分别连接在 下管IGBT的门极和发射极之间,D18的一端与下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D18的另一端通过 R12与下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C13、C14的一端均与D18的另一端相连接;C13、C14 的另一端均与下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 上管IGBT和下管IGBT的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原理相同,下管电路的集电极(C1)和 上管电路的发射极(E)端子连接在一起。 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1?D3(D11?D13)、快速二极管 D4(D14)及电阻R3(R13),过压抑制二极管起稳压作用,D14为单向导通。在IGBT反向关断 过程中,集电极C上的高电压瞬时尖峰超过D1?D3(D11?D13)击穿电压时,过压抑制二 极管上的电压将被箝位稳定在额定电压上,此时,将有电流从集电极C经过过压抑制电路 流向门极G,减慢IGBT关断速度,从而有效抑制反向过压的进一步上升,电阻R3 (R13)起限 流作用。 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C4(C11?C1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D17? D18)及电阻R1-R2 (R11-R12),此电路有两部分功能,描述如下:一方面,为防止栅极驱动电 路出现高压尖峰,由 D7 (D17)、D8 (D18)、R2 (R12)、C3 ?C4 (C13 ?C14)实现 IGBT 的 G、E 端子间驱动脉冲的箝位稳压,其稳压值一般与驱动电压值相近,保证将驱动电压箝位在20V 以下。 另一方面,当IGBT关断时,IGBT的栅射电压很容易受IGBT和电路寄生参数的干 扰,使栅射电压波动引起器件误导通,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设计了由电阻R1 (Rll)、C1? C2 (C11?C12)组成的阻容电路,不但能够吸收干扰,还可以通过调整C1?C2 (C11? C12)电容值,改善IGBT开通和关断时的性能表现。 本专利技术从提高IGBT驱动抗干扰性和反向过压保护的需求出发,采用滤波吸收电 路和过压抑制电路,解决了以下方面问题:1、解决了驱动输出到IGBT的过程中,信号易受 干扰的问题。2、解决了 IGBT过流关断时,反向过电压太大,容易损坏IGBT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驱动信号的可靠工作,并有效抑制IGBT关断时产生的反向电压 瞬时高脉冲,有效的保护的IGBT,节约维修和维护的成本,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本专利技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本专利技术采用PrimePACK封装后的电路整体结构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包括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和下管IGBT门极 吸收抑制电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 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l、D2、D3、快速二极管D4及电阻R3,所述D3 的阴极与D2的阳极相连接,D2的阴极与D1的阳极相连接;D1的阴极与上管IGBT的集电极 相连接;D4的阳极与D3的阳极相连接;R3与D4的阴极相连接;R3的另一端与上管IGBT的 门极相连接;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C2、C3、C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以及电 阻R1、R2 ;所述07、虹、(:1、02分别连接在上管1681'的门极和发射极之间,08的一端与上管 IGBT的门极相连接,D8的另一端通过R2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C3、C4的一端 均与D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和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所述上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1、D2、D3、快速二极管D4及电阻R3,所述D3的阴极与D2的阳极相连接,D2的阴极与D1的阳极相连接;D1的阴极与上管IGBT的集电极相连接;D4的阳极与D3的阳极相连接;R3与D4的阴极相连接;R3的另一端与上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C2、C3、C4、双向稳压二极管D7、D8以及电阻R1、R2;所述D7、R1、C1、C2分别连接在上管IGBT的门极和发射极之间,D8的一端与上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D8的另一端通过R2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C3、C4的一端均与D8的另一端相连接;C3、C4的另一端均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下管IGBT门极吸收抑制电路包括过压抑制电路和滤波吸收稳压电路;所述过压抑制电路包括单向过压抑制二极管D11、D12、D13、快速二极管D14及电阻R13,所述D13的阴极与D12的阳极相连接,D12的阴极与D11的阳极相连接;D11的阴极与上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D14的阳极与D13的阳极相连接;R13与D14的阴极相连接;R13的另一端与下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所述滤波吸收稳压电路包括电容C11、C12、C13、C14、双向稳压二极管D17、D18以及电阻R11、R12;所述D17、R11、C11、C12分别连接在下管IGBT的门极和发射极之间,D18的一端与下管IGBT的门极相连接,D18的另一端通过R12与下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C13、C14的一端均与D18的另一端相连接;C13、C14的另一端均与下管IGBT的发射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勇张晋芳陈宏刘革莉尹梅赵一洁
申请(专利权)人: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