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45001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与水质净化区的出水口相连,养殖池的排污口位于池底中央并与水质净化区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所述排污口上方设置有多层底质框,所述多层底质框上设置有埋栖底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多层底质框提供了对虾的埋栖空间,而且由于是多层结构,养殖过程中的污物不容易沉积在埋栖底质上,为对虾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清池捕虾,同时,养殖废水不直接向外界排放,而是在养殖池和水质净化区之间不断循环利用,减少了养殖成本,更能响应国家环保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对虾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亦称竹节虾、斑节虾、花虾及车虾,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东岸至日本北海道、澳洲及斐济群岛,我国江苏以南沿海也有分布。该虾以其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是中、日等国消费者公认的名贵水产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日本囊对虾养殖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全国沿海各地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由于养殖方法的相对落后,当前我国日本囊对虾产量普遍较低,加之市场活虾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价格持续看好。    日本囊对虾领域性明显,残食性强,喜掩身避光,自然环境中白天潜伏在沙面1~3cm以下的沙层内,夜间活动。目前日本囊对虾养殖多在池中铺以细沙作为底质,随着养殖进行,沙层底部易积累大量污物难以分解,发黑发臭,致使对虾无从栖息,发病死亡;另外,该虾埋栖的习性亦为清池捕虾带来较大的不便,翻沙掏虾既费时费力,又增大虾体损伤几率。而且大量养殖废水的排放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增加养殖成本,还污染环境并造成病害的大范围传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对虾成活率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的进水口与水质净化区的出水口相连,养殖池的排污口位于池底中央并与水质净化区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所述排污口上方设置有多层底质框,所述多层底质框上设置有埋栖底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埋栖底质为悬置在多层底质框内的经改性的稻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多层底质框的每一层通过支架及覆盖在支架上的网片铺设成槽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污口上覆盖有隔离网框,所述隔离网框位于多层底质框的下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养殖池的两对角端分别设有曝气推水器,两曝气推水器推水方向相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曝气推水器包括挡水支架和固定在挡水支架底面的曝气盘,所述挡水支架呈斜坡状,斜坡的斜面和两侧面覆有挡水膜,与底面垂直的推出面敞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质净化区包括水流依次经过的沉淀池和过滤区,所述沉淀池内设有弹性填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过滤区包括水流依次通过的一级过滤池、二级过滤池和出水蓄水池,所述一级过滤池连通沉淀池,所述出水蓄水池连通养殖池的进水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级过滤池的顶部设有顶部布水管,池内悬置有内填滤棉的过滤棉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级过滤池底部设有底部布水管,池内悬置填充有珊瑚沙的珊瑚沙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多层底质框提供了对虾的埋栖空间,而且由于是悬空多层结构,养殖过程中的污物不容易沉积在埋栖底质上,为对虾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清池捕虾,同时,养殖废水不直接向外界排放,而是在养殖池和水质净化区之间不断循环利用,减少了养殖成本,更能相应国家环保的要求。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多层底质框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养殖区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曝气推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高效养殖系统,分为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养殖区包括养殖池1,养殖池1为方形圆角水泥池,尺寸为5×5×1.2m,水质净化区整体尺寸为5×1.2×1.2m,养殖区与水质净化区面积比例为4∶1。养殖池1池底中心有排污口2,同时该排污口2作为出水口,排污口2与水质净化区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养殖池1的进水口与水质净化区的出水口相连,从而构成水路循环。如图1-图3所示,养殖池1的池中央放置有多层底质框3,位于排污口2的上方。多层底质框3由横竖多根PVC管做为支架31构建成多层结构,管内填充沙子使沉水,每层30cm高,各层以20目塑料网片32铺设成槽,槽高15cm,内悬置10cm经预处理的稻壳4作为埋栖底质。稻壳4的预处理为稻壳先经10目过筛和淡水浸泡去除杂物,再用浓度为50ppm的高锰酸钾氧化和消毒处理0.5小时,之后清洗干净。在排污口2上方、多层底质框3的下方设置隔离网框5以隔离对虾,隔离网框5选用网目为10目的尼龙网。如图1和图4所示,位于养殖池1左下和右上角的两个对角端安装有曝气推水器6,两个曝气推水器6推水方向相对,使池内的水沿逆时针流动。曝气推水器6由挡水支架61和固定于其底部的方形曝气盘62构成。挡水支架61材质为PVC管,管内填充沙子使沉水,呈45o斜坡状,尺寸为0.8×0.5×1m,斜坡的斜面和两侧面覆有作为挡水膜63的彩条布以挡水,曝气盘62上平行排列多根曝气管64。曝气盘62与进气管12相连。养殖污水从养殖池1流至水质净化区。水质净化区包括水流依次通过的沉淀池7和过滤区。沉淀池7内设有弹性填料8,本实施例中为毛刷。养殖池1内的养殖污水先流入沉淀池7,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如残饵碎屑、粪便等被过滤沉淀,另外,毛刷上附着的生物膜亦发挥水质净化功能。过滤区由水流依次通过的提水蓄水池13、一级过滤池9、二级过滤池10和出水蓄水池11组成。沉淀后的水流入提水蓄水池13中,由潜水泵将水抽至一级过滤池9。一级过滤池9池底部池壁端设有垫脚,高度10cm,上悬置层叠铺列塑料框作为过滤棉框,框架尺寸为0.5×0.4×0.4m,内填蜂窝状滤棉,池顶部中央部位设置顶部布水管91,顶部布水管91为50mm管径的PVC管,在管底近滤棉方向一侧等距开布水孔。一级过滤池9中引入滤棉主要是厌氧反硝化吸附分解水体中有机物、氨氮、亚硝氮等溶解性污染物质。一级过滤池9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级过滤池10。二级过滤池10池底部中央设置底部布水管101,池壁端设有垫脚,高度10cm,上悬置层叠铺列塑料框作为珊瑚沙框,框架尺寸为0.5×0.4×0.4m,内填粗珊瑚沙。该池的作用在于进一步厌氧反硝化吸附分解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质,珊瑚沙释放钙等物质,调节出池水中离子平衡。二级过滤池10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出水蓄水池11。出水蓄水池11底部安装微孔曝气盘14作为曝气装置,同时用于排除水体中经前期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气体。微孔曝气盘14与进气管12相连。曝气后的水经进水口重新进入养殖池1,之后养殖污水排入沉淀池7,如此不断循环。构成水质净化区的各单元池池底均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在倾斜之后的最底部设有污物排出口15,池内的污物经与污物排出口15连通的排污管集中排出。由于本实施例中稻壳4不仅可做为对虾埋栖底质,亦可做为缓释型有机碳源为微生物所附着和分解利用,提高水体微生物处理效率。此外,弹性填料、滤棉、珊瑚沙框的组合使用及生物处理工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的进水口与水质净化区的出水口相连,养殖池(1)的排污口(2)位于池底中央并与水质净化区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上方设置有多层底质框(3),所述多层底质框(3)上设置有埋栖底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和水质净化区,所述养殖区包括养殖池(1),所述养殖池(1)的进水口与水质净化区的出水口相连,养殖池(1)的排污口(2)位于池底中央并与水质净化区的进水口通过管道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上方设置有多层底质框(3),所述多层底质框(3)上设置有埋栖底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埋栖底质为悬置在多层底质框(3)内的稻壳(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底质框(3)的每一层通过支架(31)及覆盖在支架(31)上的网片(32)铺设成槽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2)上覆盖有隔离网框(5),所述隔离网框(5)位于多层底质框(3)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日本囊对虾循环水多层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的两对角端分别设有曝气推水器(6),两曝气推水器(6)推水方向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宏标张家松段亚飞罗愉城李卓佳梁柱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衍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