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3374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12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安装于内燃机的一进气管内,该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包括一轴座、多个叶片及一复位机构,各叶片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并枢接在轴座,每一叶片的边缘形成有一活动端;复位机构,安置在轴座,复位机构包含供各活动端连接的一同步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各叶片受流体的推动而产生摆动,以调整各叶片的倾斜角度及二叶片间的间距,让进入进气管内的流体皆能形成涡流并通畅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用于内燃机进气管的导流装置,尤指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机车为了使引擎在高速运转时,能获得更多的进气量,增加引擎的动力,故市面上出现一种设置在进气管前端的导流装置。传统导流装置上具有多个叶片,此等叶片使进入进气管的流体以一特定角度旋转流动,进而形成一涡流,因涡流能使空气以较高的速度进入引擎,从而增加对引擎的进气量,令引擎燃烧室产生较好的燃烧爆炸效果。然而,上述叶片是固定并形成在导流装置上,因此叶片的倾斜角度也是固定而无法改变,导致进气管内的流体量小时,叶片之间的间距太大,造成流体无法形成涡流;反之,进气管内的流体量大时,叶片之间的间距太小,造成阻碍流体流动,降低引擎的进气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利各叶片受流体的推动而产生摆动,以调整各叶片的倾斜角度及二叶片间的间距,让进入进气管内的流体皆能形成涡流并通畅流动。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安装于内燃机的一进气管内,该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包括:一轴座;多个叶片,其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并枢接在该轴座,每一该叶片的边缘形成有一活动端;以及一复位机构,其安置在该轴座,该复位机构包含供各该活动端连接的一同步件。优选地,其中该等叶片彼此交错并相叠排列。优选地,其中所述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更包括一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固定于所述进气管内,每一该叶片枢接于该轴座及该中空壳体之间。优选地,其中所述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更包括多个固定件,该中空壳体的周缘设有多个通孔,该轴座设有对应各该通孔的多个固定孔,每一该叶片设有一枢接孔,各该固定件分别穿设于各该通孔及各该枢接孔并固定于各该固定孔。优选地,其中每一该固定孔设有一内螺纹,每一该固定件的一端具有一头部,另一端具有一外螺纹,并在该头部及该外螺纹之间形成一枢杆部,各该头部卡掣于该中空壳体,各该外螺纹对应各该内螺纹螺固,各该枢杆部对应各该通孔及各该枢接孔枢接。优选地,其中该中空壳体的外周缘设有连通各该通孔的多个凹陷槽,各该头部埋设于各该凹陷槽。优选地,其中该复位机构包含一弹簧及一夹固件,该夹固件固定于该轴座,该同步件配置在该轴座及该夹固件之间,该弹簧夹挚在该同步件及该夹固件之间。优选地,其中该轴座的一端设有一穿孔,该同步件设有一贯孔,该弹簧为一螺旋弹簧,该夹固件具有一突出部及自该突出部延伸的一穿杆,该穿杆的末端具有一锁固段,该穿杆穿设于该螺旋弹簧及该贯孔,该锁固段对应该穿孔固定,该螺旋弹簧被夹挚于该突出部及该同步件之间。优选地,其中该同步件的外周缘设有一环形槽并于该环形槽的两侧形成二止挡壁,每一该活动端容置于该环形槽并被止挡于该二止挡壁之间。优选地,其中该同步件的外周缘朝接近该夹固件的方向延伸有一环壁,并于该环壁内形成一容槽,该弹簧容置于该容槽中。优选地,其中该中空壳体为一圆形筒体。优选地,其中该轴座远离该复位机构的端面呈一突锥状。优选地,其中每一该叶片具有一弧形面。优选地,其中每一该弧形面为朝远离该活动端方向成型的一抛物曲面,且该抛物曲面的开口朝向该复位机构配置。优选地,其中该中空壳体的内周缘延伸有对应该等叶片配置的一导流环块,该导流环块具有朝远离该等叶片方向逐渐缩小内周缘尺寸的一弧形环面。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功效:第一、进气管内部有流体流动时,各叶片受到流体的推动将产生摆动,并以各活动端共同致动同步件朝远离轴座的方向移动,使各叶片倾斜并加大彼此的间距,而呈张开状态,进而让流体以一特定角度旋转成涡流,并利用涡流的高速度进入引擎,以增加对引擎的进气量,使引擎燃烧室产生较好的燃烧效果;第二、进气管内的流体量小时,因流体给予叶片的推力变小,使各叶片维持较陡的倾斜角度及较小的间距,让各叶片的倾斜角度更倾斜,进而能导引小流量的流体形成涡流;反之,进气管内的流体量大时,因流体给予叶片的推力变大,使各叶片维持较平的倾斜角度及较大的间距,让各叶片的间距更宽阔,进而能导引大流量的流体快速通过,达到提高进气管给予引擎的进气量;第三、本专利技术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更包括中空壳体,中空壳体以迫紧方式穿设并固定于进气管内,每一叶片枢接于轴座及中空壳体之间,使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稳定地固定在进气管内,而非使用其它额外元件固定,以达到内燃机(引擎)在受震动下,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仍稳固地结合在进气管内,而避免发生元件脱离或分离的危险;第四、复位机构更包含弹簧及夹固件,夹固件固定于轴座,同步件配置在轴座及夹固件之间,弹簧夹挚在同步件及夹固件之间,以利用简单的元件达到自动复位的效果,使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具有元件简单及方便组装的优点;第五、同步件的外周缘设有环形槽并于环形槽的两侧形成二止挡壁,每一活动端容置于环形槽并被止挡于二止挡壁之间,故通过二止挡壁的推拉,使各活动端皆置于相同平面位置,进而带动各叶片的倾斜角度及间距皆相同,避免因叶片倾斜角度及间距不齐或不如预设,而破坏涡流的结构,达到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具有良好的涡流产生率;第六、每一叶片具有弧形面,每一弧形面为朝远离活动端方向成型的一抛物曲面,且抛物曲面的开口朝向复位机构配置,使每一叶片的末端相较中央更翘起一弧面,以导引进入进气管的流体以一特定角度旋转成涡流,更加强进气管内的流体形成涡流,让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具有良好的涡流产生效率;第七、同步件的外周缘朝接近夹固件方向延伸有环壁,弹簧容置于环壁中,以限定弹簧的位置,避免弹簧发生偏位后受力而产生不当变形,让弹簧维持良好的使用寿命;第八、轴座远离复位机构的端面呈一突锥状,即轴座迎向流体的端面呈突锥状,以降低轴座对流体的阻力,并将流体导流至叶片位置;第九、中空壳体的内周缘延伸有对应该等叶片配置的导流环块,导流环块具有朝远离各叶片方向逐渐缩小内周缘尺寸的一弧形环面,进而让进气管内的流体集中朝向该等叶片的中心吹入,以提高涡流产生装置的使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涡流产生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轴座;10-涡流产生装置;100-进气管;11-固定孔;111-内螺纹;12-穿孔;2-叶片;21-活动端;22-枢接孔;23-弧形面;3-复位机构;31-同步件;311-贯孔;312-环形槽;313-止挡壁;314-环壁;315-容槽;32-弹簧;321-螺旋弹簧;33-夹固件;331-突出部;332-穿杆;333-锁固段;4-中空壳体;41-通孔;42-凹陷槽;43-导流环块;44-弧形环面;5-固定件;51-头部;52-外螺纹;53-枢杆部。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作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安装于内燃机的一进气管100内,此涡流产生装置主要包括一轴座1、多个叶片2及一复位机构3。轴座1设有对应的多个固定孔11,每一固定孔11设有一内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安装于内燃机的一进气管内,其特征在于,该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包括:一轴座;多个叶片,其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并枢接在该轴座,每一该叶片的边缘形成有一活动端;以及一复位机构,其安置在该轴座,该复位机构包含供各该活动端连接的一同步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安装于内燃机的一进气管内,其特征在于,该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包括:一轴座;多个叶片,其呈放射状间隔排列并枢接在该轴座,每一该叶片的边缘形成有一活动端;以及一复位机构,其安置在该轴座,该复位机构包含供各该活动端连接的一同步件,该复位机构包含一弹簧及一夹固件,该夹固件固定于该轴座,该同步件配置在该轴座及该夹固件之间,该弹簧夹挚在该同步件及该夹固件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叶片彼此交错并相叠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中空壳体,该中空壳体固定于所述进气管内,每一该叶片枢接于该轴座及该中空壳体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多个固定件,该中空壳体的周缘设有多个通孔,该轴座设有对应各该通孔的多个固定孔,每一该叶片设有一枢接孔,各该固定件分别穿设于各该通孔及各该枢接孔并固定于各该固定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固定孔设有一内螺纹,每一该固定件的一端具有一头部,另一端具有一外螺纹,并在该头部及该外螺纹之间形成一枢杆部,各该头部卡掣于该中空壳体,各该外螺纹对应各该内螺纹螺固,各该枢杆部对应各该通孔及各该枢接孔枢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角度的涡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中空壳体的外周缘设有连通各该通孔的多个凹陷槽,各该头部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宗明林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明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