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及非金属区,所述非金属区包括: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将金属区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第二金属区、第三金属区、第四金属区,在每个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防止电流过大而易被击穿的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金属化膜,采用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代替原有的尖锐的凸点,让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不在汇集电流,因而可以承载更大的电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金属化膜的载流量可增大1倍以上,避免了电容器的失效,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实施效果好。(*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及非金属区,所述非金属区包括: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将金属区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第二金属区、第三金属区、第四金属区,在每个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防止电流过大而易被击穿的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采用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代替原有的尖锐的凸点,让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不在汇集电流,因而可以承载更大的电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金属化膜的载流量可增大1倍以上,避免了电容器的失效,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实施效果好。【专利说明】 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容器用金属化膜,尤其涉及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属于电子元器件
。
技术介绍
几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及现代电子装备、仪器仪表向着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高性能等方向发展,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以其耐压跨度大、覆盖范围广、自愈性能好、适应领域宽等显著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金属化薄膜电容器作为基础电子元器件,市场的需求逐年增大,其型号、规格、品种越来越多,使用的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的技术档次,制造中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技术含量也不断在提高。 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对电容器的工艺控制及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金属化薄膜是由塑料薄膜上真空蒸镀上一层很薄的金属构成,该层金属被用来作为电极。现有的普通金属化膜上设置隔离条,防止金属化膜自愈过程中把与自愈点上下相邻的多层介质灼伤击穿,造成电容器短路失效。但是实际上,有时隔离条的设置同时增大了电流在局部的汇集,导致汇集的电流过大且不可控制,最终反而增加了金属化膜被灼伤击穿的几率,影响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及非金属区,所述非金属区包括--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和第二隔离带将金属区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第二金属区、第三金属区、第四金属区,在每个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防止电流过大而易被击穿的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采用圆弧过渡区或直线过渡区代替原有的尖锐的凸点,让金属区与非金属区临接的交叉边缘处不再汇集电流,因而可以承载更大的电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金属化膜的载流量可增大I倍以上,避免了电容器的失效,满足实际使用要求,实施效果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一); 图3为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实施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内容。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所述金属化膜包括:基膜和金属蒸镀膜,金属蒸镀膜仅设置在基膜一侧的表面上。所述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10及非金属区20,金属区10为在基膜上采用蒸镀工艺形成金属蒸镀膜,基膜上未蒸镀区域形成非金属区20。 如图1所示,所述非金属区20包括: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将金属区10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11、第二金属区12、第三金属区13、第四金属区14。金属区10与非金属区20临接的交叉点形成尖锐的凸点30。 当金属化膜卷制形成电容器芯棒时,金属区10将作为电容器的电极。由于非金属区20的存在,电流将沿图1中的A向或B向流动,由于尖锐的凸点30的存在,此处的电流密度最大,发热量也最大,金属化膜也是最容易在此处被击穿。 如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在每个金属区10与非金属区20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圆弧过渡区15,由圆弧过渡区15代替原有的尖锐的凸点30。这样,当电流沿图中的A向或B向流动时,此处的电流被分流,无法形成电流密集区,其电流密度均匀,发热量较低,金属化膜不容易在此处被击穿。 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金属化膜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所述金属化膜,在每个金属区10与非金属区20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直线过渡区16,由直线过渡区16代替原有的尖锐的凸点30。这样,当电流沿图中的A向或B向流动时,此处的电流被分流,无法形成电流密集区,其电流密度均匀,发热量较低,金属化膜不容易在此处被击穿。【权利要求】1.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10)及非金属区(20),其特征是,所述非金属区(20)包括: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将金属区(10)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11)、第二金属区(12)、第三金属区(13)、第四金属区(14),在每个金属区(10)与非金属区(20)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防止电流过大而易被击穿的圆弧过渡区(15)或直线过渡区(16)。【文档编号】H01G4/015GK203931811SQ201420319250【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6日 【专利技术者】宋仁祥 申请人: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承载大电流的金属化膜,包括:金属区(10)及非金属区(20),其特征是,所述非金属区(20)包括: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且相互垂直,第一隔离带(21)和第二隔离带(22)将金属区(10)分割成四个相邻的第一金属区(11)、第二金属区(12)、第三金属区(13)、第四金属区(14),在每个金属区(10)与非金属区(20)临接的交叉边缘处设置防止电流过大而易被击穿的圆弧过渡区(15)或直线过渡区(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仁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