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组合式驳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6862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2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驳岸,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所述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一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根据需要插接相应长度的驳岸,而且修筑时无需开挖,施工快捷且省时省力,节省大量投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驳岸,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所述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一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根据需要插接相应长度的驳岸,而且修筑时无需开挖,施工快捷且省时省力,节省大量投资。【专利说明】组合式驳岸
本技术涉及一种驳岸。
技术介绍
驳岸是起到防护作用的工程构筑物,是水域与陆地接触的部分,起到抗冲刷、防止水岸崩塌的作用。驳岸修筑时要求坚固和稳定,因此大多选择石料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也有采用端面加宽的灰土层作基础,将驳岸筑于其上。 现有新建驳岸修筑时,需要先在湖、河等水域的周围先进行阻断围设,然后抽干围设区域内的水,开挖其内的淤泥,再在其开挖后的区域修筑驳岸,最后再在驳岸与地面之间的空隙部分回填泥土。这样的修筑投资很大,不仅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开挖的面积十分庞大,施工也较为复杂,投资巨大。而原有的石料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驳岸强度较差,容易倒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开挖、施工便捷的组合式驳岸。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驳岸,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所述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一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的内侧面固定有将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相连的横向加强连接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驳岸体、第二驳岸体及横向加强连接杆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的内侧安装固定有用于斜向插入堤岸泥土的拉杆。所述拉杆可以由下端略尖的杆体及绕设在杆体外壁的螺旋叶片构成。 所述第一驳岸体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为:所述第一驳岸体包括基座以及延伸于基座上方的空心驳体,所述基座上设有多根向下延伸的桩体。所述空心驳体的内侧面为垂直面,空心驳体为下宽上窄的倾斜体,所述空心驳体的空心部分填设有填充物。 所述第一驳岸体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二为:所述第一驳岸体包括基座以及延伸于基座上方的板式驳体,所述基座上设有多根向下延伸的桩体。 所述第一驳岸体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三为:所述第一驳岸体为底部具有倾斜角的实心插板式驳体,实心插板式驳体的下部侧向凸设有用于抵设在河底的凸块。 所述第一驳岸体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四为:所述第一驳岸体为底部具有倾斜角的空心插板式驳体,空心插板式驳体的下部侧向凸设有用于抵设在河底的凸块。 所述第二驳岸体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二驳岸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驳体叠设而成的,所述中间驳体为实心驳体或空心驳体。 本技术中,所述中间驳体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其两侧形成有卡槽,所述第一驳岸体的两侧具有与上述卡槽对应的卡块,第一驳岸体和中间驳体通过卡块与卡槽的插接实现两者间的安装定位。 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的驳岸是通过预先制作好的第一驳岸体和第二驳岸体插接形成的,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根据需要插接相应长度的驳岸,而且施工较为方便,无须像传统驳岸一样要先阻断、抽干后才能施工,本技术无需开挖,只要先将第一驳岸体安装定位,再在相邻两第一驳岸体之间叠放中间驳体即可形成驳岸,施工快捷且省时省力,节省大量投资。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新建驳岸的结构不意图; 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横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部分驳岸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横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部分驳岸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横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部分驳岸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横剖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的部分驳岸的内侧面示意图; 图14为本技术中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驳岸体;11基座;12空心驳体;13桩体;14填充物;15板式驳体;16实心插板式驳体;17空心插板式驳体;18卡块; 2第二驳岸体;21中间驳体;211卡槽; 3横向加强连接杆; 4拉杆;41杆体;42螺旋叶片;43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组合式驳岸,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I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2,所述第一驳岸体I和第二驳岸体2 —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所述第一驳岸体I包括基座11以及延伸于基座11上方的空心驳体12,所述基座11上设有多根向下延伸的桩体13。所述空心驳体12的内侧面为垂直面,空心驳体12为下宽上窄的倾斜体,所述空心驳体12的空心部分填设有填充物14。所述第二驳岸体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驳体21叠设而成的,本实施例图中,所述中间驳体21为实心驳体,所述中间驳体21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其两侧形成有卡槽211,所述第一驳岸体I的两侧具有与上述卡槽211对应的卡块18,第一驳岸体I和中间驳体21通过卡块18与卡槽211的插接实现两者间的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驳岸体I和第二驳岸体2的内侧面固定有将第一驳岸体和I第二驳岸体2相连的横向加强连接杆3。所述第一驳岸体1、第二驳岸体2及横向加强连接杆3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的内侧安装固定有用于斜向插入堤岸泥土的拉杆4。所述拉杆4可以由下端略尖的杆体41及绕设在杆体外壁的螺旋叶片42构成,见图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驳岸体I的空心驳体12和基座11是由预应力钢丝混凝土构成的。 实施例二:如图5至图7所示,一种组合式驳岸,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I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2,所述第一驳岸体I和第二驳岸体2 —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所述第一驳岸体I包括基座11以及延伸于基座11上方的板式驳体15,所述基座11上设有多根向下延伸的桩体13。所述第二驳岸体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间驳体21叠设而成的,所述中间驳体21为实心驳体,所述中间驳体21的横截面呈工字型,其两侧形成有卡槽211,所述第一驳岸体I的两侧具有与上述卡槽211对应的卡块18,第一驳岸体I和中间驳体21通过卡块18与卡槽211的插接实现两者间的安装定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驳岸体I和第二驳岸体2的内侧面固定有将第一驳岸体和I第二驳岸体2相连的横向加强连接杆3。所述第一驳岸体1、第二驳岸体2及横向加强连接杆3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的内侧安装固定有用于斜向插入堤岸泥土的拉杆4。所述拉杆4可以由下端略尖的杆体41及绕设在杆体外壁的螺旋叶片42构成,见图1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驳岸体I的板式驳体15和基座11是由预应力钢丝混凝土构成的。 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修筑驳岸时,只要在需要设置第一驳岸体I的位置投入重型筒并将重型筒底部压入河底,然后抽干筒内的水,再在筒内打桩、投入第一驳岸体I除桩体以外的部分,并通过水泥浇筑使桩体13和基座I形成一体,然后撤去重型筒,在相邻两个第一驳岸体I之间的间隙处叠放中间驳体21并形成驳岸,最后在驳岸与河岸之间空隙部分回填泥土。 实施例三:如图8至图10所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驳岸,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第一驳岸体(1)和若干个第二驳岸体(2),所述第一驳岸体(1)和第二驳岸体(2)一隔一地间隔插接布置,所述第一驳岸体(1)和第二驳岸体(2)的内侧面固定有将第一驳岸体(1)和第二驳岸体(2)相连的横向加强连接杆(3),所述第一驳岸体(1)、第二驳岸体(2)及横向加强连接杆(3)三者中的任意一者或多者的内侧安装固定有用于斜向插入堤岸泥土的拉杆(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子刚吴永发胡纯胡昕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