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以一外壳包覆转接头、加速管、渐缩管及锥形网而组装成一微气泡产生装置,当水经由转接头通往加速管后,水会经过第一道水流旋转及第二道水流旋转的双重加速,并引导外在环境空气经由第一空气流道及第二空气流道进入加速管内管中,再经过渐缩管后产生一高转速高动压力旋转水流,使得空气产生爆裂,水中因而形成复数个小气泡,并在通过锥形网中的复数个切孔后,复数个小气泡进一步再被切割而形成复数个微气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以一外壳包覆转接头、加速管、渐缩管及锥形网而组装成一微气泡产生装置,当水经由转接头通往加速管后,水会经过第一道水流旋转及第二道水流旋转的双重加速,并引导外在环境空气经由第一空气流道及第二空气流道进入加速管内管中,再经过渐缩管后产生一高转速高动压力旋转水流,使得空气产生爆裂,水中因而形成复数个小气泡,并在通过锥形网中的复数个切孔后,复数个小气泡进一步再被切割而形成复数个微气泡。【专利说明】微气泡产生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净化水质的微气泡产生 >J-U ρ?α装直。
技术介绍
以往人们对于净化水质的概念,往往利用加装一滤水器来净化水质或是利用含银物质来杀菌,不但成本高、需时常跟换过滤材质,而且会产生大量的废水,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通常滤水器过滤后的水量少,无法应用在农业及渔业等产业,因此通常只能应用在饮水。 目前已知的微气泡产生器分为气体溶解型及液体动力型两种,气体溶解型是利用高压气体注入至液体中,缺点为须大量气体消耗,成本高而不利于应用在产业及居家生活;液体动力型则是目前较常应用的类型,是利用抽水回流同时吸入空气,在循环水中溶入大量高密度的微小气泡,或是采用润流润轮泵(vortex turbine pump)快速将气体打成很小的气泡融入水中,但这类型的微气泡产生器通常装置复杂、操作技术需求高、耗电量大、安装所需空间大,不利于居家使用及中小型农、渔产业的应用。此外,其所产生微气泡的数量常有不足的现象及微气泡停留在水中的时间短,无法达到净化水质及杀菌的效果。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具有净化水质、杀菌、节水效能及低化学清洁剂需求的洁净效果,可广泛应用在工业、养殖、医疗、美容等各行业。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包含一转接头、一加速管、一渐缩管、一锥形网及一外壳。一转接头,具有一入水口、一出水口及一第一空气流道,第一空气流道设置在转接头内部。一加速管,具有一第二空气流道、一第一水流道、一第二水流道、一第三水流道、一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一第三开口、一凹部及一凸部,其中,凸部形成于加速管的前段的端部,第二空气流道形成于加速管内且自凸部附近延伸至加速管中段,第一水流道、第二水流道及第三水流道形成于加速管内且自凸部延伸至加速管的中段,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形成于加速管的管壁上且与加速管的内管连通,加速管的内管形成于加速管内且自加速管的中段延伸至凹部,凹部形成于加速管的后段的端部。凸部插接于出水口使得第一空气流道与第二空气流道形成一通路,且此通路与内管连通,第一水流道出口、第二水流道出口及第三水流道出口的出水方向与圆周的至少一径向方向的轴各形成一第一角度,此第一角度为O至180度,圆周的至少一径向方向的轴数目等于第一水流道、第二水流道及第三水流道设置的数量。一渐缩管,为中空状,具有依序相接的一第一入口端、一前端部、一中间部、一后端部及一第一出口端,第一入口端插接于加速管的凹部,中间部的内径不变,前端部的内径朝中间部渐缩,后端部的内径朝中间部渐缩。一锥形网,其以突起的锥型部插接于后端部,且锥型部上具有复数个切孔。一外壳,其包覆转接头、加速管、渐缩管及锥形网。当水依序通过转接头、加速管、渐缩管及锥形网时,通过第一水流道出口、第二水流道出口及第三水流道出口的水在外壳内绕着加速管外壁进行第一次加速圆周运动后经由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进入内管,并于内管内进行第二次加速圆周运动。 其中,所述复数个切孔的孔径为0.05至0.9_。 其中,所述加速管的内管具有一第一内径,所述渐缩管的中间部具有一第二内径,第一内径大于第二内径。 其中,所述至少一径向方向的轴,彼此间隔一相等的第二角度,复数个第二角度的总和等于360度。 其中,微气泡产生装置产生微气泡的粒径为5?50 μ m。 其中,微气泡产生装置产生微气泡的数量为每毫升具有40(Γ1200个微气泡。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隐藏式转接头的微气泡产生装置,可避免因为与外在环境接触或人为碰触而影响空气在第一空气流道流动的效果。 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具有一加速管,能产生第一道水流旋转及第二道水流旋转的双重加速,故进一步再依序通往渐缩管及锥形网后产生的微气泡,具有在水中长时间停留的功效,且产生的微气泡粒径小而具有强去污力。 本技术的微气泡产生装置,可广泛应用在工业、养殖、医疗、美容等各行业及居家生活上的应用,包括淋浴用水龙头、厨房用的水龙头及洗衣机出水口等,具有净化水质、美容、杀菌、节水效能及低化学清洁剂需求的洁净效果,且还有装设容易及装置小的优点。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微气泡产生装置的分解结构剖示图; 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加速管往水流方向D观测的上视图; 图3为本技术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组合结构剖示图; 图4为组装本技术微气泡产生装置并利用该装置来产生微气泡的方法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0微气泡产生装置 I转接头 10第一空气流道 11入水口 12出水口 2加速管 20第二空气流道 21第一水流道 211第一水流道出口 22第二水流道 221第二水流道出口 23第三水流道 231第三水流道出口 24第一开口 25第二开口 26第三开口 27内管 28凹部 29凸部 Rl第一道水流旋转 R2第二道水流旋转 LI第一内径 L2第二内径 3渐缩管 31第一入口端 32第一出口端 33 前端部 34中间部 35后端部 4锥形网 41切孔 5外壳 51第四开口 52第五开口 6微气泡 D水流方向 Θ1第一角度 Θ2第二角度 70?110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的微气泡产生装置的用途及微气泡产生的基本原理,已为相关
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明了,故以下文中的说明,仅针对本技术的微气泡产生装置中的各组件及结构的特殊功能实现,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于下述内文中的附图,亦并未依据实际的相关尺寸完整绘制,其作用仅在表达与本技术特征有关的示意图。 本技术的微气泡产生装置产生的微气泡,是一种以微米为单位的极细泡沫,因而可称之为微米气泡,这些微米气泡以水和空气构成,粒径大小在10微米或以下。它具有很强的去污力,原因是这些微米气泡本身在产生时,水和空气的接触面大增,摩擦形成大量负电荷,而大部份的污垢物质都带有正电荷,两者碰面,污垢便会被气泡吸引住,加上气泡爆破时的压力,及空气在水中的自然浮力,可顺利把污垢带走。由于微米气泡十分细小,可深入细微位置做深层清理,譬如毛孔。毛孔的大小一般约20至50微米,大到肉眼看得到则在100至200微米间,被污垢油脂充塞的更可达400微米,因此微米气泡可轻易进入其中,利用其正负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把污垢带走,达到深层清洁效果。 本技术的微气泡产生装置所产生的微米气泡也可应用在污水处理,利用微米气泡的电荷特性,对污水进行降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转接头,具有一入水口、一出水口及一第一空气流道,该第一空气流道设置在该转接头内部; 一加速管,具有一凸部形成于该加速管的前段的端部、一凹部形成于该加速管的后段的端部、一第二空气流道形成于该加速管内且自该凸部附近延伸至该加速管中段、至少一水流道形成于该加速管内且自该凸部延伸至该加速管的中段、一内管形成于该加速管内且自该加速管的中段延伸至该凹部、至少一开口形成于该加速管的管壁上且与该内管连通,该凸部插接于该出水口使得该第一空气流道与该第二空气流道形成一通路,且该通路与该内管连通,该些水流道出口的出水方向与圆周的至少一径向方向的轴各形成一第一角度,该第一角度为0至180度,该些径向方向的轴数目等于该些水流道设置的数量; 一渐缩管,为中空状,具有依序相接的一第一入口端、一前端部、一中间部、一后端部及一第一出口端,该第一入口端插接于该加速管的该凹部,该中间部的内径不变,该前端部的内径朝该中间部渐缩,该后端部的内径朝该中间部渐缩; 一锥形网,其以突起的锥型部插接于该后端部,且该锥型部上具有复数个切孔;及 一外壳,其包覆该转接头、该加速管、该渐缩管及该锥形网; 其中,当水依序通过该转接头、该加速管、该渐缩管及该锥形网时,通过该些水流道出口的水在该外壳内绕着该加速管外壁进行第一次加速圆周运动后经由该些开口进入该内管,并于该内管内进行第二次加速圆周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庆河,
申请(专利权)人:赖庆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