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端子料带结构,其包括一料带、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一固定部,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该固定部,其中该料带两端分别从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的外侧平行延伸一段距离后,再相对垂直延伸并相互连接多个第一端子及该多个第二端子形成至少一料桥,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同步利用埋入射出方式固定于该固定部。(*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出一种端子料带结构,其包括一料带、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一固定部,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该固定部,其中该料带两端分别从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的外侧平行延伸一段距离后,再相对垂直延伸并相互连接多个第一端子及该多个第二端子形成至少一料桥,多个第一端子及多个第二端子同步利用埋入射出方式固定于该固定部。【专利说明】端子料带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端子料带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让两排端子同时进行埋入射出(insert-molding)方式的料带结构。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例如USB电连接器及HDMI电连接器在通讯领域方面有大量应用,如何减少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是市场上获得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电连接器中的关键部件为一端子模块,其通常包括绝缘本体及部分支撑在绝缘本体中的多个端子;现有的电连接器中的端子模块,大部分都包括两组端子,并且,两组端子通常来自不同的端子料带,因此,在端子模块的制造程序中,需要分别加工出两组端子,接着,借由注塑制程用塑胶包覆及固定其中的一组端子,并在注塑制程方面在塑胶中预留端子孔,使其于注塑制程完成后将第二组端子分别插入预留的端子孔中,最终形成包括两组端子的端子模块,接着,将形成的端子模块及其他部件一起组装至电连接器壳体中,以形成电连接器。 如上所述的传统端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存在着制造程序工序多,端子料带浪费多等缺点,因此业界有提供一种能让两排端子同时进行埋入射出(insert-molding)方式的料带结构。如图9所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477619号提供一种端子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端子模组AlOO包括一绝缘本体A10、一第一端子组A21及一第二端子组A22,该第一端子组A21及该第二端子组A22相互交替排列且以一体注塑成形的方式部分地支撑在该绝缘本体AlO上,其中该第一端子组A21及该第二端子组A22中的每一个分别包括一第一端(附图中未标示),该第一端(附图中未标示)用于连接同一个端子料带A30,另外借由机械加工工序由同一个端子料带A30制造两组端子A21、A22,接着借由注塑工序同时用塑胶包覆及固定两组端子A21、A22。 由于该第一端子组A21及该第二端子组A22皆自端子料带A30向同一方向延伸,造成该端子料带A30与该第一端子组A21及第二端子组A22之间有些许间距,使第一端子组A21及第二端子组A22无法受到该端子料带A30的直接保护,亦即该第一端子组A21及该第二端子组A22在加工时较不容易保持稳固状态,于制程上容易遭受无可预期的外力因素进而导致弯折断裂损坏,无法有效提升整体良率,因此造成生产上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料带结构,所述端子料带结构属于一种USB Type C的连接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端子料带的端子容易折叠且整体良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提出一种端子料带结构,其包括一料带、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一固定部,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为相同间距的整齐排列,且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固定部,其中所述料带两端分别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外侧沿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方向平行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并相互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并形成至少一料桥,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以埋入射出方式同步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本技术中的所述料带设有一用以固定料带的穿孔。当所述料带于生产制程中于传输带运转带动时,所述穿孔可用以检测所述料带是否就位,并利用所述穿孔加以固定所述料带进行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后续折弯成型动作。 本技术中的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设有一第一接触部,由第一接触部垂直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固持部。 本技术中的各所述第二端子分别设有一第二接触部,由第二接触部垂直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连接部末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固持部。 本技术中的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各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料带及所述料桥位于同一平面,方便所述料带及所述料桥进行裁切步骤,进而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分割切离。 本技术中的各所述第一固持部及各所述第二固持部为穿孔式(ThroughHole)的型式,配合电路设计方面的需求,进而调整各所述第一固持部及各所述第二固持部的采用型式;另外所述料桥与所述固定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料带与所述料桥的距离,可间接补强各所述第一端子及各所述第二端子于生产制程方面的稳固力。 本技术中的各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长度大于各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长度,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各所述第二连接部前后排列,亦即各所述第一连接部及各所述第二连接部前后顺序分成两排,各所述第一连接部及各所述第二连接部可与所述固定部同步进行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的方式,不会造成各所述第一连接部及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预定位置偏移。 本技术的优点及功效在于,本技术提出的端子料带结构,其利用一料带两端平行延伸些许间距后,再垂直延伸并相互连接多个端子形成至少一料桥,料桥与一固定部的距离小于料带与料桥的距离,多个端子大部分受到料带与料桥所包围的保护范畴,提升多个端子整体的稳固力,当多个端子同时进行埋入射出于固定部时,减少各端子位置偏移的情况产生;此外,料带于产品设计上的结构相对简单,于成品制程上有效提升量产良率。 其它关于本技术的应用可以借由本技术说明书的阐述而变得显而易知,然而,本技术说明书的阐述是通过一料带与至少一料桥包围所述多个端子大部分范围,借以加强所述多个端子于制作成品时整体的稳固;另外,所述料带设计结构简单,可有效简化生产制程及降低制造成本,本领域技术人员若是利用其他相同原理的设计方式,仍属本技术的范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现有的中国台湾第M447619号专利提出的端子模块立体外观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AlO绝缘本体 A21第一端子组 A22第二端子组 A30端子料带 AlOO端子模块 I 料带 2 第一端子 3 第二端子 4 固定部 5 端子料带结构 11 第一料桥 12 穿孔 13 第二料桥 21 第一接触部 22 第一连接部 23 第一固持部 31 第二接触部 32 第二连接部 33 第二固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端子料带结构5,其包括一料带1、多个第一端子2、多个第二端子3及一固定部4,该多个第一端子2及该多个第二端子3相同间距的整齐排列,各第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端子料带结构,其包括一料带、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一固定部,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固定于所述固定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料带两端分别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的外侧沿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方向平行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并相互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并形成至少一料桥,所述多个第一端子及所述多个第二端子以埋入射出方式同步固定于所述固定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均,徐佥昱,
申请(专利权)人: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