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被覆层及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623219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材被覆层(10A),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被覆层形成于传热管(11)的表面、且具有由低表面能材料形成的表面层(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材被覆层(10A),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被覆层形成于传热管(11)的表面、且具有由低表面能材料形成的表面层(12)。【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热交换器内的配管进行表面处理的。
技术介绍
由于传热效率、材料成本的关系,设置于热交换器的外壳(机身)的大量的热交换用管(传热管)主要使用碳钢。另外,传热管具有肋片型和翅片型,翅片型在传热效率方面更佳,因此使用翅片型的传热管。 对于热交换器而言,伴随着连续运转,在传热管的传热表面会附着并堆积灰、煤,由此使热交换性能降低。若排气中的灰、煤附着并堆积于传热管的表面,则灰、煤在传热管之间的间隙形成桥接(bridge),使传热管彼此之间的排气流路变窄,阻碍排气穿过传热管组的排气流,使排气的压力损失变高。另外,由于排气中的水分(雾)附着于传热管而使传热管成为潮湿的状态,成为腐蚀的要因之一。 作为除去附着于传热管的灰、煤的方法,有如下方法:使铁球坠落,并利用因铁球冲撞传热管而产生的冲击,将附着于传热管的灰、煤震落的方法;在传热管的外周面安装加热用电线,使用该加热用电线强行使附着并堆积于传热管的外周面的煤燃烧的方法;通过向附着于传热管表面的灰、煤喷吹蒸气或空气的吹灰器(soot blower)进行清除的方法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3)。 作为传热管的腐蚀应对措施,有使用树脂管被覆传热管的方法、对传热管的传热表面实施涂装的方法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3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634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17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98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作为除去附着于传热管的灰、煤的方法,利用使铁球坠落而产生的冲击的方法有时会使铁球堵塞在传热管彼此之间。另外,在使用加热用电线、吹灰器的方法中,需要另行设置用于设置加热用电线、吹灰器的设备,使费用增大。另外,由于灰、煤粘着于传热管,因此仅利用吹灰器无法充分除去粘着于传热管的灰、煤。 作为传热管的腐蚀应对措施,树脂管以覆盖传热管的方式来使用,因此不能够适用于传热效率良好的翅片型的传热管。另外,若对传热管的传热表面实施涂装,则涂装的膜厚变厚,因此传热效率降低。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排气中包含的灰、煤等附着于传热管的传热表面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第I专利技术:一种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被覆层形成于传热管的表面、且具有由低表面能材料形成的表面层。 第2专利技术:根据第I专利技术所述的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于所述传热管和所述表面层之间且由无机玻璃类材料形成的粘结剂层。 第3专利技术:根据第2专利技术所述的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层的膜厚为1ym以下。 第4专利技术:根据第I专利技术~第3专利技术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表面能材料具有(CH4)3-S1-结构、F3C-结构或硅烷偶联反应基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第5专利技术:根据第I专利技术~第4专利技术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的膜厚为I μ m以下。 第6专利技术:一种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传热管的表面涂布包含低表面能材料的溶液并进行热处理、固化而形成表面层。 第7专利技术:根据第6专利技术所述的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热管和所述表面层之间形成由无机玻璃类材料形成的粘结剂层。 第8专利技术:根据第7专利技术所述的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层的膜厚为ΙΟμπι以下。 第9专利技术:根据第6专利技术~第8专利技术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表面能材料具有(CH4)3-S1-结构、F3C-结构或硅烷偶联反应基中的至少任意一种。 第10专利技术:根据第6专利技术~第9专利技术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传热管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的膜厚为Iym以下。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排气中包含的灰、煤等附着于传热管的传热表面。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钢材被覆层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硅烷偶联反应基和传热管的传热表面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钢材被覆层的另一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排气中的灰、煤附着于传热管的状态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钢材被覆层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粘结剂层与传热管的传热表面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例。另外,在下述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易于想到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以及所谓等效范围的构成要素。进而,可以将下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构成要素进行适当组合。 实施例1 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钢材被覆层适用于设置在热交换器的外壳(机身)的大量热交换用管(传热管)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钢材被覆层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钢材被覆层1A是由表面层12在传热管11的表面Ila形成的。 表面层12由低表面能材料形成。作为低表面能材料,可以列举例如硅酮类树脂组合物、氟类树脂组合物等。作为硅酮类树脂组合物,优选具有显示拒水性或拒水拒油性(以下记为“拒水/拒油性”。)的(CH4)3-S1-结构。另外,作为氟类树脂组合物,优选具有F3C-结构作为末端取代基。具体可以列举例如娃树脂(Shin-Etsu Silicone公司制造)、Unidyne (大金工业公司制造)、Fluoro Surf (Fluoro Technology 公司制造)、Lumiflon (旭硝子公司制造)等。表面层12可以由一种上述材料单独形成或由多种上述材料形成。 通过使用上述硅酮类树脂组合物、氟类树脂组合物来形成表面层12,由此能够使界面的表面能降低,因此能够降低灰、煤等的附着,能够抑制表面层12的表面受到污染。另外,即使在表面层12的表面附着灰、煤等,也能够提高从表面层12剥离灰、煤等的效果。 表面层12优选在分子内具有用于以共价键与基材结合的硅烷偶联反应基{(R0)nS1-}。图2是表不在表面层12具备硅烷偶联反应基时表面层12与传热管11表面的结合状态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通过在分子内具有硅烷偶联反应基{(RO)nS1-},由此利用其与传热管11表面的OH基的脱水反应而形成共价键(-O-S1-O-)。由此,表面层12和传热管11表面形成交联层,传热管11表面和表面层12能够牢固地结合。 低表面能材料优选为能够利用喷涂、刷涂、浸涂等进行涂布施工的液体状。对于低表面能材料而言,涂布包含低表面能材料的溶液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其干燥,由此可以得到表面层12。 对于表面层12而言,由于使用如上所述的硅酮类树脂组合物、氟类树脂组合物等有机材料作为原料,因此能够容易地涂布于传热管11等被粘物而形成薄膜。另外,即使当在传热管11的传热表面再次形成表面层12的情况下,也是仅涂布如硅酮类树脂组合物、氟类树脂组合物等之类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材被覆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材被覆层形成于传热管的表面、且具有由低表面能材料形成的表面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樱井秀明香川晴治宫地刚之冈本卓也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