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直立坡岸水体水生植物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623121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立坡岸水体水生植物种植方法,该方法是在固定于直立坡岸的种植筐中,种植水生植物(3),所述的种植筐包括种植筐筐体(1)和支撑架(2),所述的种植筐筐体(1)设置在支撑架(2)上,所述的种植筐通过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直立坡岸水体的水生植物种植难题,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具有水体净化和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可作为直立坡岸水体景观营造和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该方法是在固定于直立坡岸的种植筐中,种植水生植物(3),所述的种植筐包括种植筐筐体(1)和支撑架(2),所述的种植筐筐体(1)设置在支撑架(2)上,所述的种植筐通过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直立坡岸水体的水生植物种植难题,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具有水体净化和提高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功能,可作为直立坡岸水体景观营造和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工程
,涉及,具体涉及一种在河道、湖泊等各类水体直立坡岸条件下种植水生植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不仅具有水质净化功能,而且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及功能健全的基础。因此,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已成为受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目标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水体因为防洪、排水、航运或景观等方面需要,仅从考虑施工简易性和管理方便性角度考虑而被大量渠化硬化,从而导致大量水体坡岸的直立化。这些直立硬化坡岸由于不能生长水生植物,导致水生食物链断裂,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缺损、功能退化。因此,如何在直立坡岸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建立水生植被、重构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现已成为直立坡岸水体环境修复、水生态恢复的关键及难点之一。 在水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中,构建水生植被可选取的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生长在岸边及浅水区,需要基质扎根生长,具有很好的水体美化和水质净化的效果。沉水植物全部位于水下,亦需扎根底泥。沉水植物不仅可通过对悬浮物和污染物的吸附作用,提高水体透明度;还可以通过对水体营养盐的吸收、转化、积累作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起到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生植物不仅可作为微生物等分解者的附着体,更可为水生动物提供饵料来源和栖息生境。因此,在水体的“生态绿化”建设中,借助植被生态工程学为各种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创造条件,进而提高植物生物量、生物多样性,达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综合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均需要适宜的条件(包括基质、水深、水体透明度等)来支撑其生长。而在现有硬质化护岸水体中普遍存在基质硬化、水深过深、水体透明度低等严重制约水生植物生长的问题。因此,在直立坡岸水体中如何种植水生植物,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难点。 申请号为201320188314.X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带种植槽的直立式挡墙,该带种植槽直立式挡墙包括底板、齿坎、隔墙、墙身和压顶,所述底板迎水侧向上浇筑有齿坎,所述齿坎与所述墙身形成种植槽,通过所述隔墙将所述种植槽分为若干独立种植格槽,通过在其中填充耕植土,种植水生植物,齿坎底部还设置有供排水管穿过的通孔。该设计为水生植物在直立坡岸生长提供了必要空间,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施工成本高且对水体扰动剧烈,对于已有直立护岸的改造难度大,无法针对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对种植槽水位进行差异性设置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水生植物在直立坡岸水体的水边、水面及水下生长的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种直立坡岸水体水生植物种植方法,该方法通过在固定于直立坡岸的支撑架上设置种植筐筐体,共同构成种植筐,用以种植水生植物,所述的种植筐通过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生长基质装填入种植筐筐体内; (b)在生长基质中种植水生植物; (C)将所述的种植筐筐体固定在支撑架上,调整种植筐筐体在水中的固定深度,并将种植筐进行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 所述的水生植物(3)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或沉水植物;步骤(a)所述的种植筐筐体(I)根据水生植物的类型、种植水域的水体流动特性选择材质,设计横截面形状及高度。 步骤(a)所述的种植筐筐体⑴的制作材质为竹质、木质或塑料,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半圆形、椭圆形或圆形,所述的种植筐筐体(I)的高度根据水生植物(3)类型进行设定,用于挺水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高度为35?70cm,用于浮叶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高度为25?60cm,用于沉水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高度为15?50cm。 在流动水体中,种植筐筐体横截面形状可选用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梯形或其它可减少水流冲击力的形状;而在静水水体中,种植筐筐体横截面形状可自由选择以上形状。 在种植水生挺水植物和水生浮叶植物时,由于所述两种水生植物的地下茎粗壮发达,而且生长速度快,种植筐筐体横截面形状宜选用圆形或椭圆形,以利于其地下茎沿着筐壁盘绕,这样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在种植水生沉水植物时,由于该类水生植物没有粗壮的地下茎,种植筐筐体横截面形状可选用矩形或梯形,以便将种植筐紧密地组合在一起。 步骤(a)所述的种植筐筐体(I)的底部设有浮体(5),所述的浮体(5)为空塑料瓶或泡沫板。 步骤(a)所述的生长基质(4)为河底淤泥、壤土、河沙或粘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a)所述的生长基质⑷在种植筐筐体⑴内的装填厚度根据水生植物(3)类型进行设定,用于挺水植物的生长基质(4)装填厚度为30?50cm,用于浮叶植物的生长基质(4)装填厚度为20?40cm,用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基质(4)装填厚度为10?30cm。 步骤(b)所述的水生植物(3)的种植密度为:挺水植物为6?16株/平方米,浮叶植物2?8株/平方米,沉水植物20?30丛/平方米;所述水生植物(3)的根茎在生长基质(4)中的种植深度为:挺水植物的根茎在生长基质(4)中的种植深度为10?30cm,浮叶植物的根茎在生长基质(4)中的种植深度为15?30cm,沉水植物的根茎在生长基质(4)中的种植深度为5?10cm。 步骤(c)所述的支撑架⑵为金属制三角支撑架或固定桩。 所述的金属制三角支撑架是在直立坡岸壁上打孔后,用膨胀螺丝将其固定于岸壁上。所述的固定桩是在水体底部钉入两根固定桩,所述两根固定桩之间的间距与种植筐尺寸一致,并通过绳索或铁丝将种植筐安装在固定桩上。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支撑架。 步骤(c)所述的种植筐筐体(I)在水中的固定深度根据水生植物(3)类型进行设定,用于挺水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的上表面处于水面以下O?50cm,用于浮叶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的上表面处于水面以下30?120cm,用于沉水植物的种植筐筐体(I)的上表面处于水面以下50?150cm。 步骤(c)所述的种植筐连接或组合间距为: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种植筐的间距为20?80cm,沉水植物种植筐无需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直立坡岸水体水生植物种植难题,为运用水生植物对直立坡岸水体进行景观营造和受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提供了解决方案,对直立坡岸水体水质净化和水生态系统重建十分有益; 2.可根据所种水生植物的特点,为其提供包括水深、基质等适宜生长的条件,有利于建立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在内的多样化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生态稳定性和景观价值; 3.施工简便,成本较低,可在不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立坡岸水体水生植物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通过在固定于直立坡岸的支撑架(2)上设置种植筐筐体(1),共同构成种植筐,用以种植水生植物(3),所述的种植筐通过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a)将生长基质(4)装填入种植筐筐体(1)内;(b)在生长基质(4)中种植水生植物(3);(c)将所述的种植筐筐体(1)固定在支撑架(2)上,调整种植筐筐体(1)在水中的固定深度,并将种植筐进行连接或组合,形成规模种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水平李柱代嫣然向东方吴娟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