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615913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的稳定杆以及一对气囊减振器、上支架、减振器支座和翻转支架;所述翻转臂的后端与翻转支架铰接,所述上支架通过翻转轴与翻转臂铰接,所述气囊减振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车架竖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衰减,而且装配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的稳定杆以及一对气囊减振器、上支架、减振器支座和翻转支架;所述翻转臂的后端与翻转支架铰接,所述上支架通过翻转轴与翻转臂铰接,所述气囊减振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铰接。本技术能实现车架竖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衰减,而且装配简单。【专利说明】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悬挂
,具体为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卡车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国内市场上的高端卡车普遍采用全浮式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在申请号为CN200620095941.9的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驾驶室全浮前悬置装置,这种装置由翻转支架、翻转臂以及前悬上支架共同将底盘和驾驶室连接在一起,并布置了减振器总成用于衰减来自底盘的振动;由于这种装置的翻转轴随翻转支架一起固定在车架前端,翻转轴连接翻转支架和翻转臂,因此翻转臂绕翻转轴轴线转动时带动前悬上支架与车架产生相对运动;当车辆行驶时,虽然来自车架竖直方向的振动被减振器衰减,但是来自车架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没有减振元件衰减。而且,全浮式驾驶室前悬置系统由于结构复杂以及零件种类偏多,通常需要先分装成前悬置总成,待整车装配时再分别连接总成在车架和驾驶室上的固定点,所以导致装配起来也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没有提供能将车架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衰减的方案。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为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来实现车架竖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衰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的稳定杆以及一对气囊减振器、上支架、减振器支座和翻转支架;所述翻转臂的后端与翻转支架铰接,所述翻转臂的前端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翻转轴,所述翻转臂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与翻转支架铰接,所述翻转轴与翻转臂之间设有橡胶套,所述翻转轴两端通过第二螺栓与上支架连接,所述气囊减振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铰接。 作为本技术上述驾驶室前悬置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气囊减振器、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三者呈竖直方向布置。 作为本技术上述驾驶室前悬置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转支架上设有气囊冲放气调节阀,所述气囊冲放气调节阀通过气管与气囊减振器相连。 作为本技术上述驾驶室前悬置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减振器内侧设有限位块。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气囊减振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铰接且气囊减振器、上支架和减振器支座三者呈竖直方向布置,保证了驾驶室运动过程中气囊减振器基本处于垂直最佳工作姿态,所以可以直接反映前悬竖直方向位置关系,实现了驾驶室与底盘的柔性连接,使得减振效果更佳。将稳定杆设在翻转臂的前端,使得稳定杆前置,从而提高了前悬系统的扭转刚度,更好地发挥驾驶室的抗侧倾能力。通过在翻转轴与翻转臂之间设置橡胶套,翻转轴与驾驶室同步运动,振动经由橡胶套衰减,翻转轴在橡胶套内的轴向方向双向限位,行车时橡胶套能有效的吸收路面带来的左右方向的振动,提高舒适性,实现了车架竖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动衰减。此外,翻转轴与上支架连接方便,在驾驶室与底盘对接时节省了装配时间。 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橡胶套与翻转轴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橡胶套与翻转轴装配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驾驶室前悬置系统作以下说明。 实施例:本技术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3的稳定杆5,翻转臂3的前端设有安装孔,翻转轴2位于翻转臂3前端的安装孔内,翻转臂3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10与翻转支架7铰接,翻转轴2与翻转臂3之间设有橡胶套4,翻转轴2两端通过第二螺栓12与上支架I铰接,翻转轴2在橡胶套4内的轴向方向双向限位,行车时橡胶套4能有效的吸收路面带来的左右方向的振动,提高舒适性。气囊减振器6通过上、下两端的吊耳分别与上支架I和减振器支座8铰接,可以将气囊减振器6、上支架I和减振器支座8三者呈竖直方向布置,保证了驾驶室运动过程中减振器基本处于垂直最佳工作姿态,可以直接反映前悬竖直方向位置关系,减振效果好。气囊减振器6内侧设有限位块11。 安装时,上支架I与驾驶室刚性连接,减振器支座8与车架刚性连接,气囊减振器6垂直连接上支架I与减振器支座8,从而实现了驾驶室与底盘的柔性连接。气囊冲放气调节阀9安装在翻转支架7上,在驾驶室上下运动时调节气囊减振器6的充放气,使气囊减振器6始终处于平衡位置,从而达到使驾驶室姿态稳定的效果。翻转支架7与车架刚性连接,翻转臂3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10铰接在翻转支架上,翻转臂3的后端可以绕第一螺栓10旋转。上支架I上、下方向上的运动带动翻转臂3绕翻转支架7转动。稳定杆5通过焊接将一对翻转臂3连接成一体,驾驶室侧倾时,上支架I带动翻转臂3旋转,旋转角度的差异程度与驾驶室的侧倾角度大小相关。 上述实施例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3)的稳定杆(5)以及一对气囊减振器(6)、上支架⑴、减振器支座⑶和翻转支架(7);所述翻转臂(3)的后端与翻转支架(7)铰接,所述翻转臂(3)的前端设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翻转轴(2),所述翻转臂(3)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10)与翻转支架(7)铰接,所述翻转轴(2)与翻转臂(3)之间设有橡胶套(4),所述翻转轴(2)两端通过第二螺栓(12)与上支架(I)连接,所述气囊减振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I)和减振器支座(8)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振器(6)、上支架(I)和减振器支座(8)三者呈竖直方向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架(7)上设有气囊冲放气调节阀(9),所述气囊冲放气调节阀(9)通过气管(13)与气囊减振器(6)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振器(6)内侧设有限位块(1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架(7)上设有气囊冲放气调节阀(9),所述气囊冲放气调节阀(9)通过气管(13)与气囊减振器(6)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减振器(6)内侧设有限位块(11)。【文档编号】B62D33/10GK203920939SQ201420190858【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两端设有翻转臂(3)的稳定杆(5)以及一对气囊减振器(6)、上支架(1)、减振器支座(8)和翻转支架(7);所述翻转臂(3)的后端与翻转支架(7)铰接,所述翻转臂(3)的前端设有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翻转轴(2),所述翻转臂(3)的后端通过第一螺栓(10)与翻转支架(7)铰接,所述翻转轴(2)与翻转臂(3)之间设有橡胶套(4),所述翻转轴(2)两端通过第二螺栓(12)与上支架(1)连接,所述气囊减振器(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架(1)和减振器支座(8)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光勇谭川王庆邱福铭周菊红魏铭陈玲莉郭凯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