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光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614304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揭露一种照明用的线状光源装置,包含棒状导光体、反光体及发光源,棒状导光体设有一入光面及一侧面,侧面为具光散射微结构;发光源设置于棒状导光体的入光面。当发光源发出光线后,光线自入光面进入棒状导光体,并内藉由棒状导光体的侧面产生光全反射,使光线沿棒状导光体形状行进,当光线到达侧面上的光学微结构时,由于光学微结构破坏光的全反射,因此造成光线四散,且靠近发光源与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系属不同型态。因此线状光源装置在棒状导光体的侧面藉由光散射微结构设计可使棒状导光体轴向形成一均匀的辉度的曲线分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是揭露一种照明用的线状光源装置,包含棒状导光体、反光体及发光源,棒状导光体设有一入光面及一侧面,侧面为具光散射微结构;发光源设置于棒状导光体的入光面。当发光源发出光线后,光线自入光面进入棒状导光体,并内藉由棒状导光体的侧面产生光全反射,使光线沿棒状导光体形状行进,当光线到达侧面上的光学微结构时,由于光学微结构破坏光的全反射,因此造成光线四散,且靠近发光源与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系属不同型态。因此线状光源装置在棒状导光体的侧面藉由光散射微结构设计可使棒状导光体轴向形成一均匀的辉度的曲线分布。【专利说明】线状光源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照明用的线状光源装置,特别是一种可以产生线状均匀照度分布的线状光源装置。
技术介绍
线状光源装置是一般常用的光源,如圆柱状日光灯管、霓虹灯管等,但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1de, LED)结构上是点状发光源,因此将LED转换成线光源或面光源就需要进行一次或二次光学设计。 习用技术中,对于一次光学设计大都将数颗LED Chip进行周期性并于上方涂布萤光层形成线状或面状光源目的,然而此一方式对于材料使用非常浪费;而利用二次光学设计,大利用将LED直接置于电路基板上形成周期性排列,并于上方放置有光扩散效果C形结构板材,但此种设计在尺寸缩小有光不均匀问题发生;另一种如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1245864案“一种具有锯齿状反射面之线状光源”所揭示,是利用多边形柱体的导光棒将横向射入的点状发光源转换成垂直相的射出光,其中导光棒在出光面方向上的出光侧面为弧面状,且相对面为锯齿状反射面,其它侧边为反射面,藉锯齿状反射面的反射作用以及出光侧面的聚光作用,使射出光更加均匀。 此外,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1239204案“可增进光线焦距范围之线状光源”,与上述的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1245864案相似,不同点在于导光棒的出光侧面为为锯齿状,而非弧面状,上述的缺点是锯齿状反射面则每一反射面易产生一线状亮纹,辉度分布不均,且射出光的方向角度会很狭窄。另一习用技术如中国台湾专利编号第M319183案“条状发光装置”,是藉导光棒侧壁上的圆形反光点结构,反光点的大小是疏密分布,利用反射作用,使射出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化,上述习用技的缺点是反光点的结构,易产生点状亮点,因此对于靠近LED位置的反光点因间隔较大,易产生明暗对比过大情形,因此需要一种能改善射出光均匀性且不会造成特殊亮点局部明暗对比过大的导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光学微结构的棒状导光体,是包括至少一个发光源,发光源可以是LED、EL、0LED、HID等;至少一个棒状导光体,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至少一侧面,入光面位于棒状导光体的一端,而侧面为具有光学微结构的表面,且靠近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与远离点光源端的光学微结构是属不同型态;其中靠近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为表面较平滑曲面,如正圆柱体、椭圆柱体等等;而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为表面较锐利结构,如角柱体、梯形柱体或多角柱体等等,而靠近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与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由至少一个与棒状导光体同轴向的柱状微结构相连,因此藉这些结构以破坏入射光在棒状导光体侧面上的全反射,使入射光能穿透及反射出侧面。此外与棒状导光体同轴向的柱状微结构可使材料在制作成形前有较好流动性,例如使用射出成形机制作时,材料加热至液体状态流入成型钢模内可加速材料流至定位填满。由于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对光的散射角度较广,因此对于靠近发光源的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当间隔较大时,亦较不会产生明暗对比过大情形,而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由于排列间隔较密,本身较不会产生明暗对比过大情形,因此利用表面较锐利结构使辉度提升较佳,如此使出光面的光辉度均匀化,适合作为线状照明光源或装饰性光源;一个反射体,该反射体可以是反射平板,亦可为圆筒状或多角形筒状的反光容腔,若为反光容腔其内部为光反射面且棒状导光体于反光容腔内;发光源设置于导光棒的入射面,并朝向棒状导光体入射面发射光线。 本技术提出一种线状光源装置,包括至少二个发光源、一具双侧入光结构的棒状导光体以及一反射体;棒状导光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本体以及一侧面,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设置于本体相对的两端,各发光源自第一端或第二端输出一入射光,侧面为一具光散射微结构的表面,其中表面具有至少一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及至少一锐利面光学微结构;至少一柱状微结构与棒状导光体同轴向延伸,并连接于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与锐利面光学微结构;反射体用以反射棒状导光体发出的光线。 承上所述,因依本技术的线状光源装置,其可具有一或多个下述优点: (I)藉由本技术提出的棒状导光体在侧面上靠近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为表面较平滑曲面与远离发光源的光学微结构为表面较锐利结构,可以改善更容易设计出在光轴方向希望的光强度曲线,亦可改善使用多个LED光源的直接照射方式的高成本与复杂控制的缺点。 (2)藉由本技术提出的棒状导光体在侧面上与棒状导光体同轴向的柱状微结构可使材料在加热至液体状态流入模型制作成形前有较好流动性,材料可快速材料流至定位填满,且在具有提升正向光线强度作用。 (3)藉由本技术提出的导光体形状,可以提高光线利用效率,相对增加光强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技术的线状光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为根据图1A的本技术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6A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6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6C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示意图。 图8A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的入光面示意图。 图8B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的入光面示意图。 图8C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的入光面示意图。 图8D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线状光源装置的入光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la、5线状光源装置 10发光源 20棒状导光体 20a、20b、20c、20A、20B、20C、20D 棒状导光体 21、21A、21B、21C、21D 入光面 22侧面 23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 24锐利面光学微结构 25轴向 26柱状微结构 30、30a 反射体 11入射光 15入射光 12射出光 13反射光 14散射光 16射出光 17反射光 18散射光 19向上反射光 31光入射开口 32光射出开口 40棒状导光体 41第一端 42第二端 43侧面 44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 45锐利面光学微结构 46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 50发光源 47锐利面光学微结构 48柱状微结构 Ila入射光 12a射出光 13a反射光 14a散射光 Ilb入射光 12b射出光 13b反射光 14b 散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棒状导光体,该棒状导光体设有至少一入光面、一本体及至少一侧面,该入光面位于该棒状导光体的一端,该侧面为一具光散射微结构的表面,其中靠近该入光面的侧面其表面为具有一平滑曲面光学微结构,而远离该入光面的侧面其表面为具一锐利面光学微结构;至少一个柱状微结构,该柱状微结构置于该侧面,且延着该棒状导光体轴向延伸;至少一个发光源,该发光源设置于该棒状导光体的入光面;及 一反射体,该反射体用以反射该棒状导光体发出的光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咏心
申请(专利权)人:三亿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