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11413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5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使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中由于在制冷剂管之间配备有蓄冷管而在引擎停止时也能够释放车辆的空调工作时贮存于蓄冷管的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温度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并可以使重新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最小化的蓄冷式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使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中由于在制冷剂管之间配备有蓄冷管而在引擎停止时也能够释放车辆的空调工作时贮存于蓄冷管的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温度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并可以使重新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最小化的蓄冷式热交换器。【专利说明】蓄冷式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在使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蒸发器中由于在制冷剂管之间配备有蓄冷管而在引擎停止时也能够释放车辆的空调工作时贮存于蓄冷管的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上升而能够提高用户的制冷舒适性并可以使重新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和时间最小化的蓄冷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空调系统是一种在存在温差的两种环境之间吸收车辆内部的热量而将热量释放到车辆外部的装置,通常是由从周围吸收热量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向周围释放热量的冷凝器、以及使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构成。 另外,在制冷装置中,借助于使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周围吸收与汽化热一样多的热量而汽化的蒸发器而起到实际的冷却作用。从所述蒸发器流向压缩机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压缩机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且被压缩的所述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在经过冷凝器而液化的过程中向周围释放液化热,而被液化的所述制冷剂再通过膨胀阀,从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湿饱和蒸汽状态之后再流入到蒸发器而汽化,由此形成循环。 然而,由于车辆的制冷装置基于引擎的驱动力,因此在车辆处于空转状态或短时间停留的期间内不会产生冷却作用。另外,在车辆外部环境的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即使时间如此短暂,如果制冷装置不工作就会使车辆室内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只有待到车辆重新开始运转才会重新启动制冷装置,因此凉风不会立即吹来,由此会让用户的舒适性大为减少。 随着近来在汽车产业中全世界对环境与能源的关心与日俱增而使旨在改善燃油费的研究正在进行,且为了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者的需求,用于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的研发不断进行。 尤其,由于燃油费的提高以及尾气等的排放限制,针对并用引擎动力和电能的混合动力车辆的研发处在增加的趋势,而混合动力车辆多为采用在信号等待等停车时自动停止引擎之后再通过变速器的操作使引擎重新启动的怠速停止/启动系统。 然而,即使对于所述混合动力车辆而言,由于制冷装置也是通过引擎而启动,因此在引擎停止的情况下压缩机也将停止,并由此使蒸发器的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存在降低用户的舒适性的问题。 并且,蒸发器内部的制冷剂即使在常温下也容易汽化,因此在压缩机没有被启动的短时间内制冷剂将会汽化,从而即使重新启动引擎而使压缩机和蒸发器工作,也需要压缩汽化的制冷剂而实现液化,因此需要较多的用于向室内供应冷风的时间,而且还存在能源总需求量增加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曾提出利用贮存冷气的蓄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图1和图2为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器的图。 如图1所示,在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器中,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一对箱体,且所述箱体由第一箱体21和第二箱体31构成。另外,所述第一箱体21与第一头部20结合,所述第二箱体31与第二头部30结合,从而分别形成独立的流路。 而且,所述第一头部20和第二头部30上分别结合有两端被固定而形成热交换介质流路的多个制冷剂管40和蓄冷管50。 此时,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剂管40构成于蓄冷管50的内部,从而使热交换介质与蓄冷剂的流路各自独立地形成。 因此,难以形成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具有其结构复杂且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 而且,在韩国公开专利(10-2009-0108380)中公开的现有的层叠板类型的蓄冷式热交换器中,管由三列构成,从而在两侧注入制冷剂而在中间注入蓄冷剂,然而由于难以确保蓄冷剂存在的内部空间,因此蓄冷剂的量较少,所以存在难以获得适宜的蓄冷性能的问题。 并且,在现有技术中的贮存有蓄冷剂的热交换器中,由于蓄冷剂妨碍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或相互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还将引起其他问题。 KR10-2009-0108380A(2009.10.15)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成两列制冷剂管及其中间的蓄冷管而可以确保蓄冷剂与热交换介质的独立的空间,从而使蓄冷剂妨碍热交换介质的流动或被掺混使用的可能性较低并由于结构简单而可提高生产效率的蓄冷式热交换器。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被隔板划分而由三列形成,以使第一列和第三列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顶箱110,并使中间的第二列形成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顶箱120,且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多个蓄冷管3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列的蓄冷顶箱120,以用于贮存蓄冷剂。 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管200和蓄冷管300形成为一体型管500而在两列制冷剂管200之间形成蓄冷管300,且所述一体型管500在两端形成切口槽510,以用于插入而结合于形成在所述顶箱100的连通孔140。 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连接于蓄冷顶箱120的泵和储藏器而构成,从而使蓄冷剂沿着所述蓄冷顶箱120和蓄冷管300而循环。 另外,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由两列形成制冷剂顶箱110而使制冷剂流动,且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蓄冷管300,配备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UO之间而用于贮存蓄冷剂。 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形成为彼此相隔预定距离。 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使所述一对顶箱100中形成于上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大于形成于下部的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形成于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相隔预定距离。 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蓄冷剂贮存容器310而构成,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结合于形成于下部的所述两列制冷剂顶箱110下侧,并连接有所述蓄冷管300的下端,且所述蓄冷剂贮存容器310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冷凝水排出孔311。 并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歧管160、170的相反侧顶箱100在端部结合有一体型的端盖150。 而且,所述蓄冷式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歧管160、170或端盖150上形成有与所述蓄冷管300结合的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冷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要素而构成:一对顶箱(100),被隔板划分而由三列形成,以使第一列和第三列形成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顶箱(110),并使中间的第二列形成用于贮存蓄冷剂的蓄冷顶箱(120),且所述一对顶箱(100)相隔预定距离而并排形成;入口歧管(160)和出口歧管(170),形成于所述顶箱(100)的两端而与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连通,且所述入口歧管(160)使制冷剂流入而所述出口歧管(170)使制冷剂流出;多个制冷剂管(2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一列和第三列的制冷剂顶箱(110),以使制冷剂流动;多个蓄冷管(300),两端连接于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的所述第二列的蓄冷顶箱(120),以用于贮存蓄冷剂。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德浩吴光宪
申请(专利权)人: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