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带轧机E1立辊,所述立辊槽孔的槽底包含一凹槽和一倾斜面,所述凹槽包含凹槽上斜面与凹槽下斜面,所述凹槽上斜面和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1,所述L1的长度大于h,所述h为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所述L1+L2<H,H为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所述L1+L2+L3>H。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立辊孔型,改变了板带尖角部位的金属流动和尖角部位的温度,避免形成“细线”或“翘皮”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带轧机E1立辊,所述立辊槽孔的槽底包含一凹槽和一倾斜面,所述凹槽包含凹槽上斜面与凹槽下斜面,所述凹槽上斜面和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1,所述L1的长度大于h,所述h为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所述L1+L2<H,H为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所述L1+L2+L3>H。本专利技术通过改变立辊孔型,改变了板带尖角部位的金属流动和尖角部位的温度,避免形成“细线”或“翘皮”缺陷。【专利说明】一种板带乳机E1立棍
本专利技术涉及板带轧制
,具体涉及一种板带轧机El立辊。
技术介绍
目前,板带生产线粗轧El的立辊孔型内采用平辊辊形,El立辊的孔型如图1所示。板坯在经过El立辊进行侧压减宽时,根据轧制过程中边部金属流动变化的特点,板坯上表面与侧面的尖角部位仍然保留在原位置(尖角部位温度相对其它位置较低),再经过后面的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水平轧辊的轧制后,板坯尖角部位的金属被翻转到上表面上,同时,尖角上的氧化铁皮也被压入板坯上表面。在经过后续机架的轧制成卷,将会在板带上距离边部30_以内的位置发现有明显手感的“细线”或“翘皮”。 为解决此类缺陷,国内部分钢铁企业采用提高板坯出炉温度的方法来解决“细线”、“翘皮”缺陷,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因为出炉温度的提高,在板带的表面形成大量的表面氧化铁皮缺陷,更多的增加了板带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板带轧机El立辊,通过改变立辊孔型,改变了板带尖角部位的金属流动和尖角部位的温度,从而避免后续轧制步骤形成“细线”或“翘皮”缺陷。 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板带轧机El立辊,所述立辊槽孔的槽底包含一凹槽和一倾斜面,所述凹槽包含凹槽上斜面与凹槽下斜面,所述凹槽上斜面和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I,所述LI的长度大于h,所述h为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所述L1+L2〈H,H为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所述L1+L2+L3>H。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下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的锥度为B/L2,与所述凹槽下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2 ;所述凹槽上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的锥度为C/L3,与所述凹槽上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3 ; 所述倾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的锥度为A/L1,与所述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I ; 所述倾斜面向槽孔开口端最大凸起量为A,所述凹槽下斜面向槽孔凹陷方向最大凹陷量为B,所述凹槽上斜面向槽孔开口端最大突起量为C。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立辊槽孔由非传动端至传动端还包括与所述倾斜面连接的第一斜面、与所述凹槽上斜面连接的第一垂直面和与所述第一垂直面连接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锐角度数为rl ;所述第一垂直面与水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锐角度数为r2 ;各相邻的面之间圆滑过渡; 所述角度rl = r2 = 12° -1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斜面与槽孔边缘连接处通过半径为Rl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通过半径为R2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和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通过半径为R3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凹槽下斜面和所述凹槽上斜面之间通过半径为R4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凹槽上斜面和所述第一垂直面之间通过半径为R5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第一垂直面和第二斜面之间通过半径为R6的弧面圆滑过渡,所述第二斜面和槽孔边缘连接处通过半径为R7的弧面圆滑过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Rl = R2 = R3 = R4 = R5 = R6 = R7 = 20_。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I为185mm-20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2为30mm-4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3为20mm-40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A = B = C = 2_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下斜面与所述倾斜面交线所在标高在装入轧机时与轧机滚道所在的标高相等。 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立辊孔型的改变,板带侧面与上表面形成的尖角部位会被El立辊孔型的凹槽上斜面进行轧制,轧制时会将板带边部的直角部分进行倒角处理(见附图5),这种改变导致了金属流向的改变;加工会产生热量,边部倒角处理后的板带在空气中暴露时比边部为直角的板带散热慢,温度会比直角尖角的温度要高,解决了尖角部位的成分与板带基体不能够融合的问题,避免了明显温度较低的尖角部位在轧制时被翻转到板带的上表面形成“细线”或“翘皮”的缺陷;并且在板带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逆向第二道次轧制后,由于板带的厚度h〈Ll,所以还可以防止板带的侧面与上表面再次形成尖角。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El立辊的孔型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El立辊的孔型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El立辊与板带第一道次侧压接触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El立辊与板坯第三道次侧压接触状态示意图; 图5为经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提供的El立辊倒角处理后的板带边部形状变化示意图。 其中,I为传动侧El立辊,2为板带,3为操作El侧立辊,DS-OS为立辊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带轧机El立辊,立辊槽孔的槽底包含一凹槽和一倾斜面,凹槽包含凹槽上斜面与凹槽下斜面,凹槽上斜面和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倾斜面与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DS-OS部分的长度为LI,LI的长度大于h,h为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L1+L2〈H,H为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L1+L2+L3>H。 凹槽下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DS-OS的锥度为B/L2,与凹槽下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DS-OS部分的长度为L2 ;凹槽上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的锥度为C/L3,与凹槽上斜面相对应的立棍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3 ; 倾斜面与立辊中心轴线DS-OS的锥度为A/L1,与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DS-OS部分的长度为LI ; 倾斜面向槽孔开口端最大凸起量为A,凹槽下斜面向槽孔凹陷方向最大凹陷量为B,凹槽上斜面向槽孔开口端最大突起量为C。 立辊槽孔由非传动端至传动端还包括与倾斜面连接的第一斜面、与凹槽上斜面连接的第一垂直面和与第一垂直面连接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锐角度数为rl ;第一垂直面与水平面垂直;第二斜面与水平面形成的锐角度数为r2 ;各相邻的面之间通过半径为20mm的圆弧面圆滑过渡;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rI = r2 = 13° ;L1的长度为185mm,大于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L2的长度为33mm,且L1+L2小于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L3长度为22mm,L1+L2+L3大于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带轧机E1立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立辊槽孔的槽底包含一凹槽和一倾斜面,所述凹槽包含凹槽上斜面与凹槽下斜面,所述凹槽上斜面和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凹槽下斜面之间圆滑过渡,所述倾斜面相对应的立辊中心轴线部分的长度为L1,所述L1的长度大于h,所述h为板坯经过第一个粗轧平辊机架第二道次时的厚度,所述L1+L2<H,H为板坯在立辊侧压一道次前的热状态厚度,所述L1+L2+L3>H。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长水,李继新,刘靖群,席凤有,杨孝鹤,王松涛,王晓东,周政,王健,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