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漩涡状电极组的蓄电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8427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30 11: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将第一电极板与具有同所述第一电极板相反的极性的第二电极板隔着隔板而卷绕为漩涡状的漩涡状电极组,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对置,所述隔板的一部分被强化,所述隔板的强化部具备: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一强化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强化部与所述第二强化部在分离的状态下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将第一电极板与具有同所述第一电极板相反的极性的第二电极板隔着隔板而卷绕为漩涡状的漩涡状电极组,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对置,所述隔板的一部分被强化,所述隔板的强化部具备: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一强化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强化部与所述第二强化部在分离的状态下配置。【专利说明】具备漩涡状电极组的蓄电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漩涡状电极组的蓄电元件。
技术介绍
-直以来,在隔着隔板而卷绕有正极板与负极板的漩涡状电极组中,如专利文献1 所示,在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设有强化用的隔板。如此,加强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 径向外侧的隔板,从而防止由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角部、毛刺等产生的短路。 另外,在民生用的镍氢电池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产生正极的充电放电容量,实现 高能量密度,具有不仅在正极板的径向外周且在起卷端部的径向内周也配置有负极板的结 构。在上述结构的蓄电元件中,不仅在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因角部、毛刺等产生短 路,在径向内侧也因角部、毛刺等产生短路,存在使短路的产生变得更显著这样的问题。 因此,如图6所示,在展开状态下的隔板的中央部设置一个强化用的隔板(参照图 6的下图),在呈漩涡状地卷绕的状态下,强化用的隔板位于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径向内侧 及径向外侧这两者(参照图6的上图)。 然而,若如此构成,则强化用的隔板位于漩涡状电极组的中心空间内,该部分成为 无助于防止短路的不必要部分。即,存在若不使用大量强化用的隔板则无法防止短路这样 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31967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对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课题在于,利用更少的强化部来有效地防止短路。 解决方案 即,本专利技术的蓄电元件具备将第一电极板与具有同所述第一电极板相反的极性的 第二电极板隔着隔板而卷绕为漩涡状的漩涡状电极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 述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对置,所述隔板的一部分被强化,所述隔板的强化部具备:形成 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 一强化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第二 电极板之间的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强化部与所述第二强化部在分离的状态下配置。 这样的话,由于在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配置有所述第二电极板,因此能够防 止在第一电极板处形成与充电放电无关的部分,最大限度地产生第一电极板的充电放电容 量,制作高能量密度的蓄电元件。 另外,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对置,通过强化所述第一 电极板与所述第二电极板对置的隔板区域(仅是容易产生短路的部分的隔板区域)的强 度,能够防止隔板损伤,有效地防止短路。 期望的是,所述漩涡状电极组具备中心空间,在所述中心空间配置有与所述第一 电极板和所述第二电极板中的任一者均不对置的隔板,配置在所述中心空间的隔板包含未 形成有所述强化后的强化部的非强化部。 若如此构成,即使在使用一张带状隔板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隔板在固定于卷芯等 卷绕轴的状态下卷绕于所述中心空间,从而能够简单地制作所述漩涡状电极组。另外,隔板 中的比各强化部靠起卷侧的部分位于漩涡状电极组的中心空间内,由于在该部分不具有强 化部,因此能够减少强化部的设置部分并起到更有效地实现防止短路的效果。 期望的是,所述强化后的强化部至少卷绕一周。 若如此构成,能够允许制造时的强化部与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位置偏移。另外,能 够增大强化部的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短路。 另外,本专利技术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板具有包含镍氧化物的活性物质、所述第二电极 板具有包含贮氢合金的活性物质的蓄电元件。 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由于配置有用于强化所述第一电极板与具有同所述第一 电极板相反的极性的第二电极板对置的隔板区域(仅是容易产生短路的部分的隔板区域) 的强度的强化部,因此通过仅强化有助于防止短路的部分,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强化部,从而 能够有效地防止短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横向剖视图。 图2是主要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正极板的起卷端部的局部放大横向剖视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展开状态下的隔板的俯视图及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漩涡状电极组的制造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变形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具备现有的漩涡状电极组的蓄电元件的横向剖视图及隔板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0为将呈带状的正极板2与呈带状的负极 板3隔着呈带状的隔板4而卷绕为漩涡状的漩涡状电极组5收容于圆筒状的蓄电元件壳体 6而成的圆筒形蓄电元件。 具体来说,正极板2构成为例如在发泡式镍多孔体等正极基材中保持包含氢氧化 镍的正极活性物质。另外,负极板3构成为例如在由穿孔钢板构成的负极基材中涂敷包含 贮氢合金的负极活性物质。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0是对正极板2的放电容 量为蓄电元件容量进行规定的镍氢电池。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漩涡状电极组5构成为:将在对折的隔板4之间夹着负极板3 来层叠且在隔板4的一方的外表面上层叠有正极板2的层叠体卷绕为漩涡状。 而且,如图1及图2所示,该蓄电元件100构成为在正极板2的起卷端部2X的径 向外侧及径向内侧配置有负极板3。换句话说,在漩涡状电极组5中,正极板2的起卷端部 2X构成为从径向外侧及径向内侧被负极板3夹持。需要说明的是,位于漩涡状电极组5的 最内径侧的电极板为负极板3。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结构中,所述隔板4具有:形成在正极板2的起卷端部2X 与位于该起卷端部2X的径向外侧的负极板3之间的第一强化部41 ;及形成在所述正极板 2的起卷端部2X与位于该起卷端部2X的径向内侧的负极板3之间的第二强化部42。这些 第一强化部41及第二强化部42尤其如图2所示至少卷绕一周。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隔板4中的比第一强化部41及第二强化部42靠起卷侧 的部分位于漩涡状电极组5的中心空间5S内。而且,隔板4的位于所述中心空间5S内的 部分具有未形成强化部的非强化部43。期望的是,该非强化部43形成在位于所述漩涡状电 极组5的中心空间5S内的隔板4的大致整体。 第一强化部41与形成正极板2的起卷端部2X的径向外侧的角部的外侧面的大致 整体接触,第二强化部42与形成正极板2的起卷端部2X的径向内侧的角部的内侧面的大 致整体接触。另外,这些第一强化部41及第二强化部42通过增大隔板4的厚度而构成。具 体来说,如图3所示,第一强化部41及第二强化部42通过例如使用熔敷等在呈带状的隔板 主体401上重叠呈矩形的加强隔板402而构成。另外,在隔板主体401中两个加强隔板402 之间的部分成为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元件,该蓄电元件具备将第一电极板与具有同所述第一电极板相反的极性的第二电极板隔着隔板而卷绕为漩涡状的漩涡状电极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与所述第一电极板的内周及外周对置,所述隔板的一部分被强化,所述隔板的强化部具备: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一强化部;及形成在所述第一电极板的起卷端部与位于该起卷端部的径向内侧的所述第二电极板之间的第二强化部,所述第一强化部与所述第二强化部在分离的状态下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挂谷忠司金本学儿玉充浩温田敏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