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9155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区别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并定义靠近使用者之一侧为下方侧,远离使用者之一侧为上方侧,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遮蔽层,位于一基板的上表面,其中该遮蔽层定义出该非可视区;一感测电极层,位于该基板之上方侧且至少位于该可视区;一信号引线层,该信号引线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上方侧,并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其中该信号引线层包含复数条金属引线;及一抗老化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下方侧。藉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控面板可以增加抵抗紫外光的能力,延长触控面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区别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并定义靠近使用者之一侧为下方侧,远离使用者之一侧为上方侧,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遮蔽层,位于一基板的上表面,其中该遮蔽层定义出该非可视区;一感测电极层,位于该基板之上方侧且至少位于该可视区;一信号引线层,该信号引线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上方侧,并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其中该信号引线层包含复数条金属引线;及一抗老化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下方侧。藉此,本技术触控面板可以增加抵抗紫外光的能力,延长触控面板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一种触控面板
本技术系有关于一种触控技术,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技术(Touch control)的演进,触控面板(touch panel)已广泛应用于各 种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相机、电子书、MP3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 产品,或是应用于操作控制设备的显示屏幕。 触控面板通常被定义有一非可视区及相对于该非可视区之一可视区域,该非可视 区域的设置乃是为了遮蔽触控面板周边组件,而该非可视区一般藉由一遮蔽层之设置而定 义,该遮蔽层之材料通常为油墨或光阻。 然而在触控面板制造的过程包含抗紫外光测试之流程,以及触控面板使用时可能 长期接受日光的照射,由于受到紫外光(主要在波长280nm?420nm之波段)的影响,该遮 蔽层会产生老化而发生不透明度下降现象,严重破坏触控面板之外观;因此业界需要一种 具有抗紫外光能力、防止非可视区域遮蔽层不透明度下降之触控面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抑制紫外光对触控面板非可视区域遮蔽材料之不良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 触控面板,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区别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并定义靠近使用者之一侧为下 方侧,远离使用者之一侧为上方侧,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上 表面及一下表面;一遮蔽层,位于一基板的上表面,其中该遮蔽层定义出该非可视区;一感 测电极层,位于该基板之上方侧且至少位于该可视区;一信号引线层,该信号引线层位于该 遮蔽层之上方侧,并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其中该信号引线层包含复数条金属引线;及 一抗老化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下方侧。 本技术复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区别该可视区的非可视 区,并定义靠近使用者之一侧为下方侧,远离使用者之一侧为上方侧,其特征在于,该触控 面板包括:一第一遮蔽层,位于一基板的上方侧,其中该基板的上方侧相较于该基板的下方 侧更远离使用者,该第一遮蔽层定义出该非可视区;一感测电极层,位于该基板的上方侧, 其中至少部分的该感测电极层设置于该基板之表面且至少位于该可视区;一信号引线层, 位于该第一遮蔽层之上方侧,并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其中该信号引线层包含复数条 金属引线,且每一金属引线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该感测电极层上,另一端汇聚至一接合区内; 一第二遮蔽层,设置于该信号引线层之上方侧,并覆盖该信号引线层,且该第二遮蔽层包含 一缺口以形成该接合区;及一抗老化层,该抗老化层设置于该基板之上方侧,且位于该第一 遮蔽层之下方侧。其中该抗老化层至少覆盖该接合区。 藉此,本技术提供包含抗老化层之触控面板,一方面使触控面板之非可视区 不会因为制作过程中的抗紫外光老化测试,而发生黄化、不透明度下降而露出所欲遮蔽之 结构,破坏触控屏幕整体之美观,另一方面,该抗老化层之设置亦增加触控面板在实际使用 时,对于环境中紫外光之抵抗能力,可以延长触控面板之使用寿命为让本技术之上述 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方式,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 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A显示一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1B示意图1A中触控面板可视区中之透明感测电极,以及非可视区中之金属引 线及接合区。 图2A显示如图1B中触控面板的部分结构剖面。 图2B至图2E,显示在本技术多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结构剖面。 图3A至图3B,显示在本技术多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结构剖面。 图4A至图4B,显示在本技术多个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结构剖面。 图5,显示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的部分结构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技术将参阅含有本技术较佳实施方式及所附图式予以充分描述, 但在此描述之前应了解熟悉本领域之人士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之技术,同时获致本实 用新型之功效。因此,须了解以下之描述对熟悉本领域技艺之人士而言为一广泛之揭示,且 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技术。举例而言,第二组件设置于第一组件之一侧的叙述可包括 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亦包括具有额外的组件形成在第一组件与第二 组件之间、使得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并未直接接触的实施方式。另外本技术中所称的 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对于本说明书的图式而言,触控面板的上 方较远离使用者,而下方则较接近使用者。 图1A显示一触控面板100的上视图,其中触控面板100包含可显示文字、图案之 可视区120以及相对于该可视区之非可视区110。为配合触控面板100的显示内容而执行 一触控操作,如图1B所示,在触控面板透明盖版之下方,设置有复数个透明感测电极121, 以感测用户之触控位置;在图1B中,该等透明感测电极121以二维之方式分布,但在其他的 范例中,透明感测电极亦可能以一维之方式分布;基于不同的制作程序,透明感测电极121 可能仅分布于触控面板之可视区120,亦有可能同时分布于触控面板之可视区120与非可 视区110。透明感测电极121材料可包含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镉锡、氧化铝锌、氧化铟 锌锡、氧化锌(zinc oxide)、氧化镉、氧化铪、氧化铟镓锌、氧化铟镓锌镁、氧化铟镓镁或氧 化铟镓铝、纳米金属、石墨烯等。 为将该等透明感测电极121与其他电路组件连接,该等透明感测电极121系透 过复数条金属引线111,连接引导至一接合区,在该接合区与一软性印刷电路板(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电性连接;由于该等金属引线111为不透明,会破坏触控 面板整体之美观,故该等金属引线111系位于由一遮蔽层所定义之非可视区110内。金属 引线111材料可选择金、银、铜、镍、铝、铬、或上述任意组合。 图2A显示如图1B触控面板之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剖面图(沿图1B中双箭号130 之剖面),其中触控面板200包含一基板201,基板之一侧设置有一遮蔽层202,遮蔽层202 的设置区域,定义出触控面板200之非可视区域;在基板201之表面(与遮蔽层202之同 侧),设置有感测电极层203,在此范例中,感测电极层203越过触控面板200之可视区,跨 越遮蔽层202之侧壁,而与遮蔽层202上方之信号引线层204接触,因此感测电极层203中 之透明感测电极,可与信号引线层204中的复数条金属引线相连接;明显地,遮蔽层202设 置在信号引线层204的下方,可以起到阻挡用户的视线的作用,从而在视觉上将信号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定义有一可视区及一区别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並定義靠近使用者之一側為下方側,遠離使用者之一側為上方側,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一基板,该基板具有一上表面及一下表面;一遮蔽层,位于一基板的上表面,其中该遮蔽层定义出该非可视区; 一感测电极层,位于该基板之上方側且至少位于该可视区; 一信号引线层,该信号引线层位于该遮蔽层之上方側,并且电性连接该感测电极层,其中该信号引线层包含复数条金属引线;及 一抗老化层,且位于该遮蔽层之下方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琼杨满玉邱宗科
申请(专利权)人: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