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8884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9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变压器,用于耦接于一电源电路与一输出电路之间及一第一侧地端与一第二侧地端,其包括有一绕线架、一初级绕线组、一次级绕线组以及一辅助绕线组。根据同电压依赖性电容器的理论其电压差及距离与电容值成反比,藉此利用改变线路的接法而可提升整体的电容效果,以达改善EMI。(*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创作是有关于一种变压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改善共模噪声的变压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交换式电源系统中,变压器和电感等磁性组件分常重要。这类磁性组件的制作,可以直接将绝缘导线绕设于磁芯(magnetic core),例如单层绝缘导线或三层绝缘导线,也可以先将绝缘导线绕制成线饼状或是将绝缘导线设于绕线架(bobbin)之绕线区上面,然后与磁芯进行组装。交换式电源系统由于采用开关组件而产生电磁干扰(EMI)的问题,电磁干扰会透过传导和辐射的方式干扰,甚至损坏其它的电子组件或电子设备。磁性组件,特别是变压器,是交换式电源系统中主要的电磁干扰传播之一,因为变压器初级侧与次级侧之间的寄生电容使得电磁干扰像外传播。当应用环境对变压器初级及次级的噪声传导要求做改善时,一般做法就是在外部线路针对初级或次级增加或加大跨接电容(Y-CAP)。然而此方式由于位于变压器之外,实际上容易受限于电路布局,噪声已经由走线散逸甚多,所以以相同电容值而言,效果远不如位处噪声源之变压器内。请参考图1所示,其为习知技艺之示意图。图中的一变压器(1)耦接于一电源电路(2)与一输出电路(3)之间及一第一侧地端(20)与一第二侧地端(30),该变压器包含有一绕线架(10)、一初级(primary)绕线组(12)、一次级(secondary)绕线组(14)以及一辅助绕线组(16)。该初级绕线组(12)可环绕于该绕线架(10)中,其两端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2)及该第一侧地端(20)。该次级绕线组(14)可环绕于该绕线架(10),其两端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3)及该第一侧地端(30)。该辅助绕线组(16)可环绕该绕线架(10)并置于该次级绕线组(14)外侧,其两端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2)及该第一侧地端(20)。藉由上述工法所制成的变压器可使初级绕线组与次级绕线组之间形成具有跨接电容之效果,使变压器内部就可具有改善EMI之能力。然而由于对EMI的要求越来越高,且在追求重量轻、厚度薄、体积小的潮流下,习知技艺的工法恐将无法符合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创作之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压器,藉由改变绕线结构,以达到改善EMI的目的。为达上述或其它目的,本创作提出一种变压器,用于耦接于一电源电路与一输出电路之间及一第一侧地端与一第二侧地端,其包括有一绕线架,一初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初级绕线组的每一层相互形成串联之型态,该初级绕线组之两端各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及该第一侧地端。一次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次级绕线组于该绕线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三端,其耦接于该输出电路,相对于该绕线架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四端,其耦接于该第二侧地端;以及一辅助绕线组,以至少一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并夹于该初级绕线组及该次级绕线组之间,该辅助绕线组于该绕线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五端,其耦接于该电源电路,相对于该绕线架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六端,其耦接于该第一侧地端。其中,该第一端、该第二端、该第四端及该第六端位于该绕线架之同一侧,而该第三端及该第五端位于该绕线架之同另一侧。藉由改变线路的接法而可提升整体的电容效果,以达改善EMI。综上所述,此工法可增加额外的压制EMI作用,甚至可省略外接Y-CAP,得到有效的降低成本及缩小体积的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技艺之较佳实施例之示意图。图2为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创作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创作之较佳实施例之示意图。本创作提出一变压器(4),用于耦接于一电源电路(5)与一输出电路(6)及一第一侧地端(50)与一第二侧地端(60)之间。该变压器(4)包括有一绕线架(40)、一初级(primary)绕线组(42)、一次级(secondary)绕线组(44)以及一辅助绕线组(46)。本实施例中,该初级绕线组(42)、该次级绕线组(44)以及该辅助绕线组(46)主要以该绕线架(40)为中心而环绕,首先于该绕线架(40)上先圈绕至少一层该初级绕线组(42)的绕线层(本实施例以两层为例,但不依此为限),接着圈绕至少两层该次级绕线组(44)的绕线层(本实施例以两层为例,但不依此为限)覆盖于该初级绕线组(42)上。然后在该次级绕线组(44)外侧圈绕至少一层该辅助绕线组(46)的绕线层(本实施例以一层为例,但不依此为限),最后在该辅助绕线组(46)外侧再圈绕至少一层该初级绕线组(42)的绕线层(本实施例以两层为例,但不依此为限),而该初级绕线组(42)的绕线层于该绕线架(40)上内外各至少一层,故该初级绕线组(42)于该绕线架(40)上为至少两层的绕线层,且每一层该初级绕线组(42)的绕线层可形成串联之型态。其中,形成串联型态的该初级绕线组(42)之两端可各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而该次级绕线组(44)于该绕线(40)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三端,相对于该绕线架(40)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四端,该辅助绕线组(46)于该绕线架(40)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五端,相对于该绕线架(40)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六端。其中,该第一端、该第二端、该第四端及该第六端位于该绕线架(40)之同一侧,而该第三端及该第五端位于该绕线架(40)之同另一侧。再者该电源电路(5)与该第一端及该第五端耦接,该输出电路(6)与该第三端耦接,该第一侧地端(50)与该第二端及该第六端耦接,最后该第二侧地端(60)与该第四端耦接。藉由上述的实施做法,且根据同电压依赖性电容器的理论其电压差及距离与电容值成反比,据此使整体能产生更佳跨接电容之效果,而可具有更良好的防EMI的功能。虽然本创作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创作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创作之保护范围当是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用于耦接于一电源电路与一输出电路之间及一第一侧地端与一第二侧地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绕线架; 一初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初级绕线组的每一层相互形成串联之型态,该初级绕线组之两端各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及该第一侧地端; 一次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次级绕线组于该绕线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三端,其耦接于该输出电路,相对于该绕线架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四端,其耦接于该第二侧地端;以及 一辅助绕线组,以至少一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并夹于该初级绕线组及该次级绕线组之间,该辅助绕线组于该绕线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五端,其耦接于该电源电路,相对于该绕线架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六端,其耦接于该第一侧地端; 其中,该第一端、该第二端、该第四端及该第六端位于该绕线架之同一侧,而该第三端及该第五端位于该绕线架之同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用于耦接于一电源电路与一输出电路之间及一第一侧地端与一第二侧地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绕线架; 
一初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初级绕线组的每一层相互形成串联之型态,该初级绕线组之两端各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分别耦接于该电源电路及该第一侧地端; 
一次级绕线组,以至少两层的绕线层环绕于该绕线架,该次级绕线组于该绕线架同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三端,其耦接于该输出电路,相对于该绕线架同另一侧的一端定义为一第四端,其耦接于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议坡
申请(专利权)人:亚荣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