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用于工件冷作拉深时的自动润滑;其中,模具上模座的导套顶端通过封塞封闭,导柱从导套底端插入,在导套内形成变化的密封压力腔体,所述压力腔体通过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与润滑油箱和一润滑油腔连通,所述润滑油腔与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上表面连通;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只进不出的进油口单向阀,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只出不进的出油口单向阀。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拉深模具的基础上,结合柱塞泵的原理,利用导套和导柱实现模具拉深工作与润滑油加注的联动,实现不停机自动润滑,系统简单、成本低,润滑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用于工件冷作拉深时的自动润滑;其中,模具上模座的导套顶端通过封塞封闭,导柱从导套底端插入,在导套内形成变化的密封压力腔体,所述压力腔体通过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与润滑油箱和一润滑油腔连通,所述润滑油腔与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上表面连通;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只进不出的进油口单向阀,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只出不进的出油口单向阀。本专利技术在拉深模具的基础上,结合柱塞泵的原理,利用导套和导柱实现模具拉深工作与润滑油加注的联动,实现不停机自动润滑,系统简单、成本低,润滑效果好。【专利说明】自润滑拉深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冷冲压加工
,涉及一种拉深模具,具体是一种自润滑拉深模 具。
技术介绍
拉深(又称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压力机的压力作用下,将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 件制成开口空心零件。 在大型、精密拉深中,需要在凹模和工件之间涂抹润滑油,润滑能有效降低工件与 凹模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小拉深力,降低极限拉深系数、改善拉深件的工艺性能。同时由于 磨损的减少,能延长模具寿命提高拉深精度。目前在拉深模具上采用的润滑方法主要有如 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拉深压力机工作的间隙,人工在毛坯进入模具工位之前,用毛 刷往凸模和凹模表面涂抹润滑油,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缺陷:1.需停机润滑,效率低,直 接影响模具的使用效率。2.由于不是采用即时润滑,润滑效果差,特别是大型拉深件的润 滑。3.人工操作不利于冲压自动化的实现。 第二种方法是结合压力机的液压系统或另行设计一套液压系统,设计一套单独的 润滑油油路,不停地向模具工作面喷涂润滑油,这种方法相对于第一种人工润滑的方法具 有省时省力的好处,但是也同时存在以下不足:1.单独的液压润滑油系统结构复杂,一方 面成本高,另一方面系统可靠性降低。2.作为独立的润滑系统,不能与冲压工作联动,不停 地喷油会污染工作环境,并且润滑油的浪费严重。3.润滑油不能作用于摩擦表面,润滑效果 甚至有时还不如人工润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拉深模具在润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 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结合拉深模具的压力机实现实时自动润滑,并且不 需另设驱动单元,与压力机工作联动,润滑效果明显。 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17和 拉深凹模19,所述上模座17与压力机连接,通过导套9沿坚直设置的导柱7滑移,将工件压 入固设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内;具体的,所述导套9顶端通过封塞 15封闭,导柱7从导套底端插入,在导套内形成变化的压力腔体11,所述压力腔体11通过 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与润滑油箱2和一润滑油腔21连通,所述润滑油腔21与拉深凹 模的凹模型腔23上表面连通;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口单向阀3,保证润滑油只能单向 流入压力腔体内,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出油口单向阀6,保证润滑油只能从压力腔体内单向 流出。 进一步的,为了扩展导套内部压力腔体的容积,所述上模座17上开设通孔,所述 导套9插装固设在所述通孔内并朝下方延伸,所述封塞15通过螺钉10固设在通孔上端将 导套上端封闭。 进一步的,为了保障压力腔体的密封性,所述封塞15和上模座17之间设有第二油 封14,所述导套9和导柱7之间设有第一油封8。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油腔21为围绕凹模型腔23开设的环形槽,其开口端通过油腔 封堵环22密封;所述润滑油腔21的侧面拉深凹模19上开设有油腔进油口 24与出油管路 连接,围绕所述凹模型腔23的拉深凹模上表面均匀开设润滑油口 18与润滑油腔21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拉深凹模19通过凹模固定座20固设在下模座1上。 进一步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柱7上开设进油孔12和出油 孔13分别与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连接,所述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平行于导柱的轴线方向 布置,其出口设置在导柱底部,并在出口位置分别设置进油接头4和出油接头5。 进一步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封塞15上开设进油孔12和出油孔 13分别与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连接。 本专利技术在在现有的拉深模具基础上,用封塞将导套内部密封,导套的一个端口与 导柱相对移动,并在封塞与模座、导套和导柱之间设置油封,使导套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压 力腔体,当上模座上下往复运动时,导套与导柱相当于活塞和活塞筒,该密闭的压力腔体内 的压力大小不断变化,利用柱塞泵的原理实现吸油与排油,在与压力腔体连通的进油管路 和出油管路上分别设有单向阀,实现润滑油按照从润滑油箱吸入导套,并从导套内压入润 滑油腔对凹槽型腔表面进行润滑的路线进行。 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在导套内形成一个密闭的压力腔体,利用导柱与导套的相对运动和两个 反向安装的单向阀门形成类似于柱塞泵的供油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液压系统和动力,系统 简单、成本低。 2.本专利技术在模具的冲压工作行程中注油,在模具的回程停止供油,润滑效率高,润 滑与模具工作联动,实现不停机自动润滑,便于实现自动化,且无润滑油浪费。 3.压力润滑油通过润滑油口直接均匀地注入到工件与拉深凹模之间的摩擦表面 上,润滑效果好。 有效的润滑和冷却在其它冷冲压模具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技术、经济意义,同样,本 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自润滑功能的拉深模具,其技术也能应用于其它需要冷却与润滑的冷冲压 模具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拉深凹模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向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的导套和导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的自润滑拉深模具的冲压行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的自润滑拉深模具的回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下模座,2-润滑油箱,3-进油口单向阀,4-进油接头,5-出油接头, 6-出油口单向阀,7-导柱,8-第一油封,9-导套,10-螺钉,11-压力腔体,12-进油孔,13-出 油孔,14-第二油封,15-封塞,16-模柄,17-上模座,18-润滑油口,19-拉深凹模,20-凹模 固定座,21-润滑油腔,22-油腔封堵环,23-凹模型腔,24-油腔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 一种自润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17和拉深凹模19, 上模座17通过其上设置的模柄16与压力机连接,通过导套9沿坚直设置的导柱7滑移,将 工件压入固设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内,拉深凹模19通过凹模固定 座20固设在下模座1上,导套9顶端通过封塞15封闭,导柱7从导套底端插入,在导套内 形成变化的压力腔体11,压力腔体11通过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与润滑油箱2和一个 润滑油腔21连通,具体的,如图1中所示,导柱7上开设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别与进油 管路和出油管路连接,进油孔12和出油孔13平行于导柱的轴线方向布置,其出口设置在导 柱底部,并在出口位置分别设置进油接头4和出油接头5分别与进油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润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17)和拉深凹模(19),所述上模座(17)与压力机连接,通过导套(9)沿竖直设置的导柱(7)滑移,将工件压入固设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套(9)顶端通过封塞(15)封闭,导柱(7)从导套底端插入,在导套内形成变化的压力腔体(11),所述压力腔体(11)通过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别与润滑油箱(2)和一润滑油腔(21)连通,所述润滑油腔(21)与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23)上表面连通;所述进油管路上设有进油口单向阀(3),保证润滑油只能单向流入压力腔体内,所述出油管路上设有出油口单向阀(6),保证润滑油只能从压力腔体内单向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光永,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