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569310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进行中介菌接种,同时对环境进行调控,使其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且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以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所述中介菌不仅是正红菇近缘菌,而且与正红菇远缘菌也呈近缘关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通过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增加正红菇在适宜小生态环境下的拓展和繁殖,实现增加产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
技术介绍
正红菇(学名RussulagriseocarnosaX.H.Wang,ZhuL.Yang&Knudsen,定名于2009年,曾用名葡酒红菇或大红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其味道鲜美,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正红菇确实有补血、抗癌、降脂、护肝、强体等保健作用,是一种美味、健康的绿色食品,可药食两用。《中华本草》称“分布福建各地”的正红菇具有“养血、逐瘀、祛风。主血虚萎黄、产后恶露不尽、关节酸痛”等功能。正红菇的生长过程不争占农业资源,不存在菌林矛盾,而且促进林业发展,保护林业,是与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优化相适应的优质产业。由于正红菇的极高药用和食用价值,以及对林业的保护,正红菇的生长研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正红菇是一种共生在壳斗科树的外生菌根菌。在正红菇林下,有正红菇生长繁茂的正红菇生长区,也存在没有正红菇窝的非正红菇生长区。大量生态小气候极为相同的林下,仅有少数区域有正红菇生长,正红菇窝分布稀疏,正红菇很难向非正红菇生长区拓展,是低产红菇山正红菇产量低的重要因素。问题的解决,不仅大幅度提高正红菇采收量,还将激发农民的保护正红菇阔叶林的积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通过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增加正红菇在适宜小生态环境下的拓展和繁殖,实现增加产量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进行中介菌接种,同时对环境进行调控,使其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且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以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所述中介菌不仅是正红菇近缘菌,而且与正红菇远缘菌也呈近缘关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正红菇林区中的非正红菇生长区接种中介菌并进行环境调控,使之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从而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显著的增加正红菇菌的可拓展和繁殖的区域,提高正红菇的单位产量,三年平均增产率可超过100%。低产红菇林效果尤为显著。附图说明图1为通过菌根DNA分析获得的在不同林区的菌根菌分布的样方数示意图,其中MZ为中田山接种区,NZ为中田山天然区,MS为杉洋山接种区,NS为杉洋山天然区。图2为图1的另一排列图解,显示正红菇近缘菌和正红菇远缘菌与正红菇拓展繁殖的关系。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进行中介菌接种,同时对环境进行温光水湿气调控,使其有利于正红菇生长而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以使小生境遗传规律起作用,中介菌可以在正红菇远缘菌生长区拓展和繁殖,而正红菇远缘菌因受不利环境影响而生长受抑,从而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增加正红菇近缘菌的分布区域,使之有利于正红菇在原先生长不利的区域得以正常拓展和繁殖;所述中介菌不仅是正红菇近缘菌,而且与正红菇远缘菌也呈近缘关系。所述中介菌更适合在有利于正红菇生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此处的更适合是相对于红菇远缘菌生长的环境而言。所述中介菌的获得方法如下,(1)通过对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多点均匀分布取样获取菌根并进行菌根rDNA测序分析,找出在正红菇近缘菌生长区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区均可分析到的菌根菌选为待选菌;(2)通过比较待选菌与同一壳斗科林区其他各外生菌根菌的遗传距离,以筛选出与各菌遗传距离最小的为优选菌;(3)接种优选菌并调整环境使之有利于红菇生长,三周后比较各优选菌的扩展状态,菌丝扩展优者选为中介菌。所述中介菌包括灰盖乳菇(LactariusgriseusPeck)和/或网柄牛肝菌(BoletusornatipesPeck)。所述中介菌的接种方法为浅穴接种中介菌;接种穴的深度为2~10cm,接种穴直径为12~15cm,每个接种穴内必须有接种母树活细根;在每一个接种穴接种入中介菌,使中介菌与接种母树活细根相接触,接种后用土填平接种穴并盖上叶子以防止中介菌被风吹散;所述接种母树为壳斗科树。所述接种穴要求如下,在与接种母树相距1.5~2.0米的范围内挖接种穴,且接种穴之间相距4~6米,轻挖去表层树叶和浮土至活细根出现,若没挖到活细根则换个位置重挖接种穴。中介菌在接种入接种穴之前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处理,将经液体培养获得中介菌菌丝打散后按1:7的质量比与接种附助物混合;所述接种附助物为蛭石、珍珠岩、泥碳土按2:1:1的质量比混合并搅拌均匀;取50ml按上述方法制得的中介菌混合物接种入接种穴,使中介菌混合物紧密接触接种母树活细根。所述接种母树的活细根生物量应为在土表30厘米深范围内每平方米400到850克。所述环境调控为,将进行中介菌接种的林地围起来,根据正红菇的生长环境需要(参考文献:[1]韦仕岩.藤县野生大红菇生境调查及开发[J].食用菌,2006,(Z1):19.[2]张振核.葡酒红菇的生态学研究[J].生态学报,1996,(2):208-211.)进行相应的温度、光照、含水量、湿度和空气等的调控。这里的中介菌包括灰盖乳菇(LactariusgriseusPeck)和网柄牛肝菌(BoletusornatipesPeck),由于与正红菇近缘菌和正红菇远缘菌同样有较低的遗传距离,他们可同时在正红菇近缘菌生长区和正红菇远缘菌生长区生长繁殖,并且在正红菇适宜生长环境下可以较好生长繁殖。在正红菇林区,通过接种中介菌改变非正红菇生长区的菌群结构。接种的中介菌与正红菇远缘菌竞争生长;接种后,调整环境以适宜正红菇的生长,这种环境有利于中介菌生长而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的生长,这样促进了近缘菌、中介菌的生长,并使正红菇远缘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抑制生长繁殖。这个区域内由于远缘菌数量减少而中介菌和其他红菇近缘菌数量的增加,根据小生境遗传规律,改变正红菇在该区域的生长和繁殖系数,使原来没有正红菇窝的区域出现正红菇。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的增产试验中,三年平均增产率超过100%。成功的实例之一为建瓯市迪口镇杉洋村50亩低产红菇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进行中介菌接种,同时对环境进行调控,使其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且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以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所述中介菌不仅是正红菇近缘菌,而且与正红菇远缘菌也呈近缘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进行中介菌接种,同时对环境进行调控,使其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且不利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以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所述中介菌不仅是正红菇近缘菌,而且与正红菇远缘菌也呈近缘关系;所述中介菌更适合在有利于正红菇生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所述中介菌的获得方法如下,(1)通过对长有正红菇的壳斗科林区多点均匀分布取样获取菌根并进行菌根rDNA测序分析,找出在正红菇近缘菌生长区与正红菇远缘菌生长区均可分析到的菌根菌为待选菌;(2)通过比较待选菌与同一壳斗科林区其他各外生菌根菌的遗传距离,以筛选出与各菌遗传距离最小的为优选菌;(3)接种优选菌并调整环境使之有利于正红菇生长,三周后比较各优选菌的扩展状态,菌丝扩展优者选为中介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介菌包括灰盖乳菇和/或网柄牛肝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整菌根菌群落结构的正红菇增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介菌的接种方法为浅穴接种中介菌;接种穴的深度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航陈柳英陈鹏达陈湘瑜陈政明邱春景马丽珍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