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包括主管,所述主管内设置有引流通道以及两个注气通道A、B,其中注气通道A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球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球形囊单向注气阀连通,注气通道B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管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管形囊单向注气阀连通,在所述主管前端设置有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主管上球形囊和管形囊的设置,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扩张过程中及穿刺后,置入瘘道引流,同时可压迫、扩张瘘道,防止胆漏、出血的发生,还可将因为担心瘘道出血而分期进行的穿刺、扩张变为一次完成,缩短手术和带管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该技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包括主管,所述主管内设置有引流通道以及两个注气通道A、B,其中注气通道A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球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球形囊单向注气阀连通,注气通道B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管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管形囊单向注气阀连通,在所述主管前端设置有通孔。本技术通过主管上球形囊和管形囊的设置,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扩张过程中及穿刺后,置入瘘道引流,同时可压迫、扩张瘘道,防止胆漏、出血的发生,还可将因为担心瘘道出血而分期进行的穿刺、扩张变为一次完成,缩短手术和带管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使该技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专利说明】-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主要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 中、术后胆汁引流和瘘道止血、扩张的双囊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医学科学特别是医疗器械、微创外科的发展,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已广泛应 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瘘道逐级扩张、胆道镜探查技术也已在临床逐渐开展,这些技 术主要用于伴有各种并发症或年老体弱难于承受麻醉、手术的胆囊疾病患者。其主要操作 步骤是:1、在超声、X线或CT等影像引导下,以导管针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进入胆囊后留 置导管(目前最常用的导管约8.5 Fr大小,直径约3.0 mm) ;2、约1周后经导管置入导丝, 取出原导管,以l〇Fr扩张器扩张瘘道后置入比原导管大2Fr的新导管;3、此后每隔1周左 右,如此扩张一次,每次的扩张器和置入的导管都比原导管大2Fr,约4?5周后瘘道扩张至 16?18Fr (直径5. 3?6. 0mm),然后置入支撑鞘管,经支撑鞘管置入胆道镜(目前胆道镜径 一般小于5. 0_),进行取石、碎石、取活检等操作。与手术相比,此种技术的优点是危险性 小、操作简单,可在床旁局麻下完成,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有的患者能因此免除手术,还能达 到微创保胆取石的目的。但是,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是:可能发生胆漏、出血等并发症,为了 减少这些并发症,穿刺、扩张需分期进行,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患者带管时间长,行动不方 便,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此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经皮经肝胆囊穿刺 过程中和穿刺后引流用的、能防止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又能缩短带管时间的双囊导管。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 管,包括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内设置有引流通道以及两个注气通道A、B,其中注气 通道A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球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球形囊单向注气阀连 通,注气通道B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上的管形囊连通,其尾端与主管分离且与管形囊单向 注气阀连通,在所述主管前端设置有通孔。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其所述两个注气通道 A、B设置在主管内且靠近主管的内侧管壁处。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其所述主管的前端在 自然状态下弯曲呈J形,在其尖端设置有开口,在弯曲部对应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侧孔。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其在使用时,所述球 形囊置于胆囊腔内,所述球形囊充气扩张后呈球形,紧贴在胆囊的后壁粘膜,所述管形囊置 于胆囊腔外,所述管形囊充气扩张后呈管形,对周围的肝脏和胸腹壁组织产生一定压力。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其所述管形囊前端紧 贴球形囊后端。 本技术通过主管上球形囊和管形囊的设置,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扩张过程 中及穿刺后,置入瘘道引流,同时可压迫、扩张瘘道,防止胆漏、出血的发生,还可将因为担 心瘘道出血而分期进行的穿刺、扩张变为一次完成,缩短手术和带管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使该技术在临床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球形囊注气扩张后的剖面图。 图3为球形囊和管形囊均注气扩张后的剖面图。 图4为充气扩张后的球形囊中心处的主管横切面图。 图5为充气扩张后的管形囊中心处的主管横切面图。 图6为主管的横切面图(接近主管的尾端、二个注气通道与主管分离前)。 图7为本技术经支撑鞘管置入人体且球形囊充气扩张后的示意图。 图8为支撑鞘管退出且球形囊和管形囊均充气扩张后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主管,2为引流通道,3为球形囊,4为球形囊单向注气阀,5为管形 囊,6为管形囊单向注气阀,7为胆囊腔,8为肝脏,9为胸腹壁,10为支撑鞘管,11a为注气通 道A,lib为注气通道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包括主管1,所述主 管1内设置有引流通道2以及两个注气通道Alla、Bllb,其中注气通道Alla的前端与包裹 在主管1上的球形囊3连通,其尾端与主管1分离且与球形囊单向注气阀4连通,注气通道 Bllb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1上的管形囊5连通,其尾端与主管1分离且与管形囊单向注气 阀6连通,在所述主管1前端设置有通孔,所述两个注气通道A、B设置在主管1内且靠近主 管1的内侧管壁处。 其中,所述主管1的前端在自然状态下弯曲呈J形,前端长约5. 0cm,在其尖端设置 有开口,在弯曲部对应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侧孔,球形囊3长约2. 0cm,注气扩张后直径约 2. 0cm,管形囊5长约15cm,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注气扩张后可使原主管直径增加约0. 6cm, 即管形囊在主管表面向外膨胀约〇· 6cm,主管长约80?120cm,直径可做成10Fr、12Fr、 14Fr、16Fr、18Fr、20Fr、22Fr、24Fr等,以满足于各种临床需要。在使用时,所述球形囊3置 于胆囊腔7内,所述球形囊3充气扩张后呈球形,紧贴在胆囊的后壁粘膜,所述管形囊5置 于胆囊腔7外,所述管形囊5充气扩张后呈管形,对周围的肝脏8和胸腹壁9组织产生一定 压力,所述管形囊5前端紧贴球形囊3后端。所述的主管、球形囊、管形囊、单向注气阀均为 医用橡胶及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其中,球形囊和管形囊由弹性极好的橡胶、聚酰胺类高分 子、改性聚酰胺高分子材料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在未充气时,球形囊和管形囊管壁紧贴 主管,不增加主管直径,便于穿刺等操作,置入和取出均不受影响,球形囊和管形囊能够承 受数百次的充气放气。 如图7所示,一般情况下,本技术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瘘道扩张并置入支撑 鞘管10后使用。此时胆道镜探查、取石等操作已完成,因有支撑鞘管的支撑,主管很容易置 入胆囊腔内,若置入仍困难,可在支撑鞘管内加导丝引导。在影像监测或主管上的刻度指导 下,主管的前端和球形囊进入胆囊腔后,主管的前端回复自然弯曲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的双囊导管,包括主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1)内设置有引流通道(2)以及两个注气通道A、B(11a、11b),其中注气通道A(11a)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1)上的球形囊(3)连通,其尾端与主管(1)分离且与球形囊单向注气阀(4)连通,注气通道B(11b)的前端与包裹在主管(1)上的管形囊(5)连通,其尾端与主管(1)分离且与管形囊单向注气阀(6)连通,在所述主管(1)前端设置有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德,
申请(专利权)人:李茂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