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电源,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与第一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对应的同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信号应用端采用分立元件组成与非电路,确保两个输出信号互锁。(*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电源,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二MOS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与第一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对应的同理连接。本技术在信号应用端采用分立元件组成与非电路,确保两个输出信号互锁。【专利说明】-种驱动互锁电路
本技术涉及开关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互锁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高频不间断电源系统(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PS)的直流升压电路和液 晶电视机冷阴极突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的背光驱动电路以使用 推挽拓扑的开关电源电路为主。推挽拓扑的开关电源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两个开关管(具 体为三极管T A和TB)、线圈N1和N2、二极管D1和D2、电感L、电容C、电阻R,三极管TA和三 极管T B的基极分别连接脉冲驱动信号端PWM-A和脉冲驱动信号端PWM-B,发射极相连并接 地,集电极分别连接线圈N1和线圈N2的初级线圈,线圈N1和N2的初级线圈相连,连接点 连接信号输入端Ui,二极管D1和D2的正极分别连接线圈N1和线圈N2的次级线圈,负极 共同连接电感L的一端、电感L的另一端连接信号输出端Uo的正极,线圈N1和线圈N2的 次级线圈的连接点连接信号输出端Uo的负极,电容C和电阻R并联,两端分别连接信号输 出端Uo的正极和负极。正常工作时,三极管T A和TB通过脉冲驱动信号端PWM-A和脉冲驱 动信号端PWM-B输出脉冲信号控制其交替导通。三极管T A导通时,原边电流从信号输入端 Ui经线圈N1、三极管TA回流到地。副边二极管D1截止,二极管D2导通,经滤波电感L,向 信号输出端Uo供电。同理,三极管T B导通时,原边电流从信号输入端Ui经线圈N2、三极管 TB回流到地。副边二极管D2截止,二极管D1导通,经滤波电感L,向信号输出端Uo供电。 如果三极管T A和TB同时被驱动导通,电流分别流过线圈N1和N2回流到地。这时N1和N2 的磁通量相等而方向相反,即两线圈感量互相抵消。Ui相当于经三极管T A和TB直接短路, 电流无限大,造成三极管TA和TB不可恢复性损坏。 目前的UPS中推挽电路的脉冲驱动信号PWM-A和脉冲驱动信号PWM-B由DSP或单 片机1/0 口直接输出。理论上DSP输出的脉冲驱动信号PWM-A和PWM-B是由DSP内部软件 程序决定的,当PWM-A输出高电平时,PWM-B保持低电平。当PWM-B输出高电平时,PWM-A保 持低电平。DSP软件逻辑上可以做到桥臂上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互锁,不产生同时导通。CCFL 上推挽电路由专用1C驱动(如SG3525A),1C内部集成互锁装置,理论上也不会产生两开关 管同时导通的现象。但是UPS的控制系统是高度集成,只靠一个DSP控制功率因数校正器、 直流升压、交流逆变等电路。这样,在印制电路板的布局和走线时,不可避免地走线较长,容 易受到干扰。同样,液晶电视CCFL电路的电源管理芯片到开关管的线路上也有可能耦合到 干扰信号。而开关管如M0SFET(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开启电压阈值一般只有2?3V。所 以,当驱动信号被污染或者控制芯片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出现同一桥臂上的两个开关管同 时导通,引起功率器件损坏等炸机问题。尤其在UPS系统里,直流升压电路输入端一般连接 铅酸电池,这种故障可能是灾难性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在信号应用端采用分立元件组成与非电 路,确保两个输出信号互锁。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包括第一 M0S管、第 二M0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 其中,所述第一 M0S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通过第二 电阻连接电源,还通过第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 M0S管的漏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电源, 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M0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基 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一 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 M0S管的 漏极; 所述第二M0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通过第七 电阻连接电源,还通过第八电阻接地,所述第二M0S管的漏极通过第九电阻连接电源,源极 接地;所述第二M0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十电阻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 二信号输出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M0S 管的漏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以互锁两个输出信号, 使其不会同时输出高电平;另外,本技术在功率开关管栅极应用端对脉冲驱动信号进 行甄别和处理,可避免脉冲驱动信号在传输途中受干扰产生畸变或者控制芯片故障;其次, 本技术电路是使用分立小元件组成,所以不受芯片故障的影响;再则,分立元器件在布 局和走线的时候更灵活,可以尽量靠近功率开关管,不受走线限制,抗干扰能力更强。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推挽拓扑的开关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互锁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 M0S管QM1、 第二M0S管QM2,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 其中,所述第一 M0S管QM1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 PWM-B,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电源Vcc,还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所述第一 M0S管QM1的漏 极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所述电源Vcc,源极接地;所述第一 M0S管QM1的漏极还通过第五电 阻R5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互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漏极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电源,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五电阻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一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通过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脉冲驱动信号端,漏极通过第九电阻连接电源,源极接地;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还通过第十电阻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源,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第二信号输出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第二脉冲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