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5278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血浆采集系统均采用血液、抗凝液两路泵管系统,对蠕动泵控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且泵管的一致性要好,同时其采用单独的补液装置,可能造成部分献浆员血容量偏低而导致不适的问题。该装置包括采血针、第一连接件、第一穿刺器、抗凝泵管、血液过滤器、血液泵管、组合泵卡、压力监测器接头、分离杯、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连接件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方便,血液、抗凝液混合精确性好,对蠕动泵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低,设备成本和血浆采集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盐水补充系统,能够实现盐水的自动快速补充,有效减少献血员的不适感。(*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血浆采集系统均采用血液、抗凝液两路泵管系统,对蠕动泵控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且泵管的一致性要好,同时其采用单独的补液装置,可能造成部分献浆员血容量偏低而导致不适的问题。该装置包括采血针、第一连接件、第一穿刺器、抗凝泵管、血液过滤器、血液泵管、组合泵卡、压力监测器接头、分离杯、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连接件等。本技术具有安装方便,血液、抗凝液混合精确性好,对蠕动泵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低,设备成本和血浆采集成本低等优点。同时,本技术具有盐水补充系统,能够实现盐水的自动快速补充,有效减少献血员的不适感。【专利说明】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血浆采集补液装置,具体为单泵离心式血 浆采集补液装置。 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
技术介绍
血液中含有凝血因子,当血液从人体流出后,凝血因子被激活,并与血小板粘结形 成血块。因此,对血液及血液成分进行采集时,都需要及时进行抗凝处理。血浆采集的常用 方式分为离心式与膜过滤式,其在血液采出人体后,都需要进行抗凝处理。目前,现有血浆 采集系统,均采用血液、抗凝液两路泵管系统,两者分别使用单独的蠕动泵(即需要准备两 台蠕动泵),通过调节两台蠕动泵的转速比,来使采集的血液与抗凝液按规定的比例混合。 通过调节蠕动泵之间的转速比来调节血液与抗凝液两者的比例,其对蠕动泵控制的稳定性 要求较高,同时,在血液、抗凝液两路泵管系统安装时,泵管一致性偏差较大,也会导致血液 抗凝比达不到设定的比例。同时安装与两路泵管系统相配合的蠕动泵,也增加了安装人员 的工作负担。采血者在血液中的血浆采集完毕后,需要向人体补液,而目前补液大多采用单 独的医疗器械,增加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如果人体补液不及时,还易造成部分献浆员血容量 偏低,而导致不适。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医疗器械耗材,以解决前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血浆采集系统均采用血液、抗凝液两路 泵管系统,需要通过调节蠕动泵之间的转速比来调节血液与抗凝液两者的比例,对蠕动泵 控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且泵管的一致性要好,同时其采用单独的补液装置,可能造成部分 献浆员血容量偏低而导致不适的问题,提供一种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本实用新 型能够与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仪器配套使用,其可采用单泵进行驱动,具有安装方便、快 捷,血液、抗凝液混合精确性好,对蠕动泵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低,设备成本和血浆采集成 本低等优点。同时,本技术具有盐水补充系统,能够实现盐水的自动快速补充,有效减 少献血员的不适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包括采血针、第一连接件、第一穿刺器、抗凝泵管、 血液过滤器、血液泵管、组合泵卡、与血液过滤器相连的压力监测器接头、分离杯、第一管 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连接件、血浆收集袋、第二穿刺器,所述抗凝泵管、血液泵管分 别设置在能带动抗凝泵管内液体单向流动且能带动血液泵管内液体双向流动的组合泵卡 上,所述第一穿刺器通过抗凝泵管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所述采血针、血液过滤器分别与第一 连接件相连,所述血液过滤器通过血液泵管与分离杯的入口相连,所述分离杯的出口通过 第一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血浆收集袋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 穿刺器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 所述组合泵卡包括第一泵头、第二泵头,所述血液泵管设置在能带动血液泵管内 液体双向流动的第一泵头上,所述抗凝泵管设置在能带动抗凝泵管内抗凝剂单向流动的第 -栗头上。 所述第二泵头由主动轮、从动轮、棘轮、弹簧、施力销组成,棘轮位于主动轮与从动 轮之间,弹簧和施力销安装在主动轮上的三角槽形孔内,棘轮、弹簧、施力销三者活动连接。 所述采血针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止液夹。 所述第一管道为透明软管。 还包括用于测定血浆收集袋内血浆重量的重量测定装置。 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分别为多通接头。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三通接头。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三通接头,所述分离杯依次通过第一管道、第二连接件、第二管 道与血浆收集袋连通,所述分离杯依次通过第一管道、第二连接件、第三管道与第二穿刺器 连通。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其能与单泵离心 式血浆采集仪器配套使用。本技术包括采血针、第一连接件、第一穿刺器、抗凝泵管、血 液过滤器、血液泵管、组合泵卡、压力监测器接头、分离杯、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 第二连接件、血浆收集袋、第二穿刺器,抗凝泵管、血液泵管分别设置在组合泵卡上,组合泵 卡能带动血液泵管内的抗凝血双向流动,同时组合泵卡带动抗凝泵管内液体单向流动。第 一穿刺器通过抗凝泵管与第一连接件相连,从而形成抗凝支路;采血针与第一连接件相连, 形成血液采集支路;血液过滤器与第一连接件相连,压力监测器接头与血液过滤器相连,从 而形成血液过滤与压力传感支路;即第一连接件与抗凝、血液采集、血液过滤与压力传感三 条支路连通。血液过滤器通过血液泵管与分离杯的入口相连,分离杯的出口通过第一管道 与第二连接件相连,血浆收集袋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第二穿刺器通过第三管 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通过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连接件,将血浆收集袋、第 二穿刺器、分离杯相互连通。组合泵卡能带动血液泵管内的液体双向流动,组合泵卡能带动 抗凝泵管内的抗凝剂单向流动,有利于分离后的浓缩红细胞直接回输入人体,有效避免其 倒流入抗凝剂内。通过选择抗凝泵管、血液泵管不同的管径比,实现抗凝剂和血液的按特定 比例的输入,由于两者通过组合泵卡固定在一起,因而输送具有同时性,混合均匀,混合比 例精确。与提高仪器的控制稳定性相比,本技术通过选择抗凝泵管、血液泵管不同的管 径比,达到按特定比例的输入,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的特点。经分 离杯分离后的血浆直接进入血浆收集袋内存储。当血浆采集完成后,蠕动泵逆向转动,盐水 通过第二穿刺器与第三管道形成的盐水补充支路,再经第二连接件、第一管道通过分离杯 出口接头进入分离杯内,盐水混合浓缩红细胞补充回输到献血员体内。同时,盐水能够起到 清洗的作用,从而减少红细胞在分离杯及管道内的残留,避免献血者血液成分的流失。并 且,其能够起到快速补充盐水的目的,有效避免部分献浆员血容量偏低而导致不适的问题。 在蠕动泵逆向旋转进行回输时,蠕动泵只能带动血液泵管内的液体流动,而抗凝泵管则维 持静止状态,避免将回输的红细胞泵入抗凝液袋。 组合泵卡包括第一泵头、第二泵头,血液泵管设置在能带动血液泵管内液体双向 流动的第一泵头上,抗凝泵管设置在第二泵头上。第二泵头由主动轮、从动轮、棘轮、弹簧、 施力销组成,棘轮位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弹簧和施力销安装在主动轮上的三角槽形孔 内,棘轮、弹簧、施力销三者活动连接,第二泵头只能带动抗凝泵管内抗凝剂单向流动。 采血针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止液夹,第一管道采用透明软管,其有 利于对第一管道内的组分进行观测;还包括重量测定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单泵离心式血浆采集补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采血针、第一连接件、第一穿刺器、抗凝泵管、血液过滤器、血液泵管、组合泵卡、与血液过滤器相连的压力监测器接头、分离杯、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二连接件、血浆收集袋、第二穿刺器,所述抗凝泵管、血液泵管分别设置在能带动抗凝泵管内液体单向流动且能带动血液泵管内液体双向流动的组合泵卡上,所述第一穿刺器通过抗凝泵管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所述采血针、血液过滤器分别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所述血液过滤器通过血液泵管与分离杯的入口相连,所述分离杯的出口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血浆收集袋通过第二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穿刺器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二连接件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兵杨国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