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45104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触头的磨耗以及破损的连接器。在将贯穿引导连接器(3)的触头插入孔(3A)以及基板(110)的触头(120)插入母框体(10)内,使触头(120)和母触头(20)电连接的状态下,若压下滑动器(1),则推杆(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由此,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不再接触限制梁(84、85)。结果是弹簧(142)伸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远离触头(12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触头的磨耗以及破损的连接器。在将贯穿引导连接器(3)的触头插入孔(3A)以及基板(110)的触头(120)插入母框体(10)内,使触头(120)和母触头(20)电连接的状态下,若压下滑动器(1),则推杆(5)按压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由此,第一可动体(50)的下段(50L)以及第二可动体(60)的下段(60L)不再接触限制梁(84、85)。结果是弹簧(142)伸长,第一可动体(50)以及第二可动体(60)远离触头(120)。【专利说明】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将触头引入形成在基板上的触头插入孔的框 体。
技术介绍
作为搭载在机动车辆等上的连接器,众所周知的是从下方将贯穿了基板的相对 (counterpart)侧触头插入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内。相对侧触头通过形成在基板上的触 头插入孔而被插入连接器内。在此,当由于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 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时,相对侧触头则不能被顺利插入触头插入孔。这样的问题在相对侧 触头的数目越多的情况下,越发显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相对侧触头引入触头插入孔的引导框 体。在引导框体上形成有能够将相对侧触头插入的引导孔(贯穿孔)。若将引导框体配置 在基板下方,则引导孔被配置在触头插入孔的下方,这些孔连通。引导孔形成为随着远离触 头插入孔而直径变大的漏斗状,引导孔下端的直径大于触头插入孔的直径。因此,即使由于 制造时的公差等造成相对侧触头与触头插入孔之间的位置产生错位,仍然能够将相对侧触 头插入引导孔,其后,能够将相对侧触头从引导孔导入触头插入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46873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引导框体中,引导孔的上端与相对侧触头的直径大致相同。由此,插 入到引导孔的相对侧触头能够很容易地导入触头插入孔。并且,在相对侧触头插入引导孔 内的状态下,相对侧触头与划定引导孔的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 不过,在搭载有连接器的机动车辆的电源、动力源(发动机等)附近很容易产生振 动。引导框体随之产生振动时,引导框体的内周面接近相对侧触头,会造成相对侧触头发生 磨耗。并且,在不仅仅是引导框体发生振动,基板也发生振动而产生共振时,由于传递到相 对侧触头的负荷变大,结果可能会造成相对侧触头破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相对侧触头的磨耗以及破损 的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 连接器、和按压部件。 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 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 可动体,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 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 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 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 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施加势能部 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 离的状态。 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中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 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 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 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 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 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中的至少一方而 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转移到所述隔离状态。 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在第一触头以及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按压第一可动 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至少一方,从而使两个可动体远离第一触头。这样一来,即使第一框体 振动、基板振动而引起共振,仍然能够防止第一触头发生磨耗以及破损。 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 可动体之间的限制肋,优选所述限制肋在从所述接近状态转移到所述隔离状态的过程中, 处于始终被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夹着的状态。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在接触限制肋的同时旋转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角度。这样一来,即使可动体在按压前旋转移动,但由于不会产生较大的 位置偏离,因此仍然能够确实地使两个可动体转移到隔离状态。 并且,在所述结构中,优选所述限制肋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根据本结 构,能够确实地抑制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在按压前旋转移动。 另外,在所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的与所述限制肋 相对的面,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通过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与限制肋 的对峙面在与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能够确实地限制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旋转 移动。 并且,在所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能够相对所述限 制肋滑动,且在它们之间没有设置间隙。通过使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与限制肋接触, 能够确实地限制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旋转移动。 并且,优选所述限制肋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框体。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确实地 使两个可动体转移到隔离状态。 并且,作为另一种代替,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可动体设置有第一 支撑面和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对且在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 形成空间的第二支撑面,在所述第二可动体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可动体突出且在所述接近 状态下被配置在所述空间的突出部。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二可动体的突出部被第一可动体的第一支撑面以及第 二支撑面支撑,来限制第一可动体、第二可动体的旋转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体在按压 前产生位置偏离,因此能够确实地使两个可动体转移到隔离状态。 并且,在所述结构中,在所述隔离状态下,优选所述突出部没有被配置在所述空 间。由于两个可动体在隔离状态下互不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从一个可动体传递到另一 个可动体。 并且,在所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第一支撑面以及第二支撑面分别是划定形成在所 述第一可动体的孔的环状面的一部分。通过在第一可动体的孔内配置第二可动体的突出部 这样的简单结构,能够限制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的旋转移动。 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与所述按压部件相对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 可动体的对峙面,与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的分界面的交叉线即所述第一可 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的边界线的至少一部分,偏离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 体的相对移动方向的中心。因此,即使按压部件的固定位置偏离中心,由于能够按压两个可 动体,仍然能够将这些可动体转移到隔离状态。 并且,在所述结构中,优选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与基板正交的 方向上局部重叠,以使所述第一可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连接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夹着基板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连接器、和按压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框体和施加势能部件,所述第一框体用于收纳夹着在与所述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触头而被配置在彼此相反一侧的第一可动体以及第二可动体,所述施加势能部件能够对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彼此隔离的方向上施加势能,收纳在所述第一框体的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被从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施加势能,且能够从被所述第一框体限制了朝向彼此隔离的方向的移动的接近状态转移到隔离状态,所述隔离状态是比所述接近状态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器且因所述施加势能部件所施加的势能而与所述接近状态相比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更加彼此远离的状态,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在所述接近状态下具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触头的直径的最小直径,划定具有越接近所述基板直径越变小的区域的触头插入孔,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框体,在所述第二框体安装有与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触头电连接的第二触头,在所述第一触头贯穿所述触头插入孔以及所述基板而与所述第二触头电连接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所述按压部件按压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中的至少一方而使所述第一可动体以及所述第二可动体从所述接近状态转移到所述隔离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堂悟田坂真司八木隆昌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