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32632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低温下具有低变形阻力和高极限压缩率、从而冷锻性优良的、而且渗碳变形较小的表面渗碳钢;其是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其特征在于,含有:以质量%计,C:0.07~0.3%、Si:0.01~0.15%、Mn:0.1~0.7%、P:0.03%以下、S:0.002~0.10%、Al:0.01~0.08%、Cr:0.7~1.5%、Ti:0.01~0.15%、B:0.0005~0.005%、N:0.008%以下,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金属组织的65%以上是铁素体相,贝氏体相为15%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低温下具有低变形阻力和高极限压缩率、从而冷锻性优良的、而且渗碳变形较小的表面渗碳钢;其是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其特征在于,含有:以质量%计,C:0.07~0.3%、Si:0.01~0.15%、Mn:0.1~0.7%、P:0.03%以下、S:0.002~0.10%、Al:0.01~0.08%、Cr:0.7~1.5%、Ti:0.01~0.15%、B:0.0005~0.005%、N:0.008%以下,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金属组织的65%以上是铁素体相,贝氏体相为15%以下。【专利说明】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7年9月28日、中国申请号为200710153141. 7且专利技术名称 为"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
技术介绍
在用于齿轮和轴、CVJ零配件等机械结构件的钢中,通常使用添加了 Cr和Mo的表 面渗碳钢。通过冷锻一切削加工成预定的形状后,采用进行渗碳淬火的工序进行制作。冷 锻因为产品的表皮、尺寸精度良好,而且与热锻相比制造成本较低,成品率也良好,所以将 以前采用热锻制作的零配件转为采用冷锻来制造的倾向增强,采用冷锻一渗碳工序制作的 渗碳零配件的对象近年来正在明显增加。在此,在从热锻到冷锻的转换之际,钢材冷变形阻 力的降低和极限压缩率的提高成为重要的课题。这是因为:前者将确保锻造工具的寿命,后 者将防止冷锻时钢材的开裂。 基于这样的目的,例如特开2001 - 32933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冷锻用表面渗碳钢 的专利技术,即通过将C量控制在0. 1?0. 4%的范围,并控制B系夹杂物的形状,从而提高了冷 锻性。特开平11 一 335777号公报和特开2001 - 303172号公报公开了另一种冷锻用表面 渗碳钢的专利技术,即在〇. 1?〇. 3%的C含量范围内,降低Si和Μη量,并通过添加 B来确保淬 透性,进而降低贝氏体分数,由此使冷锻性得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迄今为止的专利技术中,尽管可以冷锻形状较小的齿轮和平齿轮等单纯形状 的齿轮,但当冷锻大的零配件和螺旋齿轮等复杂形状的零配件时,将发生钢材的开裂,从锻 造时的极限压缩率的角度考虑,这还是不够充分的。另外,虽然最近进一步要求降低汽车的 噪音,但必须降低成为其主要原因的齿轮噪音,在迄今为止的专利技术中,渗碳变形的降低是不 够充分的。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钢材,即在降低冷锻钢材时的变形阻力的同时,还 要与以前的钢材相比大幅度地提高极限压缩率,由此在大的零配件和复杂形状的零配件的 冷锻中,裂纹不发生的冷锻性能优良,而且渗碳时的变形也较小。 为提高表面渗碳钢的冷加工性,本【专利技术者】首先就降低变形阻力的方法进行了各种 试验,从而获得了如下的见解:降低Si和Μη是很重要的。 其次还获得了如下的见解:为用变形阻力不上升的方法弥补因降低这些元素而引 起的淬透性的降低,Β和Cr的添加是有效的。 再次还获得了如下的见解:为提高极限压缩率,发现单凭降低变形阻力,有时未必 能够实现,而提高铁素体分数是很重要的。 再者,发现通过提高铁素体分数,可以降低渗碳淬火的变形,从而使本专利技术得以完 成。 SP,本专利技术的要点如下: toon] (1) 一种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 含有: C :0.07 ?0.3% Si :0· 01 ?0· 15% Mn :0.1 ?0.7% P :0.03% 以下 S :0· 002 ?0· 10% A1 :0· 01 ?0· 08% Cr :0.7 ?1.5% Ti :0· 01 ?0· 15% B :0· 0005 ?0· 005% N :0. 008%以下,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金属组织的65%以上为铁素 体相,贝氏体相为15%以下。 (2)根据上述⑴所述的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表面渗碳钢,其特征在 于: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Mo :0. 005?0. 3%,Ni :0. 1?4. 5%之中的1种或2种。 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渗碳钢,在冷锻复杂形状的零配件时,其变形阻力低、 不会产生裂纹,而且渗碳淬火时产生的变形较小,从而可以大幅降低零配件的制造成本,且 大幅度提1?零配件的形状精度。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表示轧制钢材的金属组织的铁素体分数和极限压缩率之间的关系。 图2表示精轧后冷却速度和铁素体分数之间的关系。 图3表示轧制钢材的硬度和极限压缩率之间的关系。 图4表示轧制钢材的硬度和变形阻力之间的关系。 图5表示室温变形阻力测量用试验片的形状。 图6表示极限压缩率测量用试验片的形状。 图7表示贝氏体分数和真圆度之间的关系。 图8表示铁素体分数和真圆度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就是基于上述的见解而完成的,关于为得到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 的表面渗碳钢的成分组成,特别是为降低变形阻力,较少地添加 Si :0. 01?0. 15%,Μη : 0. 1?0.7%,进而为抑制变形阻力的上升同时提高淬透性,较多地添加 Cr :0.7?1.5%, 为提高淬透性和增加铁素体分数等,必须添加 B :0. 0005?0. 005% ;此外,关于金属组织, 为同时实现极限压缩率的提高和渗碳淬火变形的降低,通过限制继热轧后进行冷却的速 度,就可以使铁素体相:为65%以上,贝氏体相:为15%以下。 以下就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C :0.07 ?0.3% C在提供钢所需要的强度方面是有效的元素,但不足0.07%时,不能确保所需要 的拉伸强度,超过0. 3 %时变硬,从而冷锻性劣化,所以C设定为0. 07?0. 3 %。优选为 0. 07 ?0. 25%。 Si :0· 01 ?0· 15% Si是对钢的脱氧有效的元素,同时也是提供钢所需要的强度、淬透性,提高退火软 化阻力有效的元素,但不足0.01%时,其效果是不够充分的。另一方面,超过〇. 15%时,导 致硬度增加,从而使冷锻性劣化。因此,Si设定为0. 01?0. 15%。 Mn :0.1 ?0.7% Μη是对钢的脱氧有效的元素,同时也是提供钢所需要的强度、淬透性有效的元素, 但不足0. 1 %时,其效果不够充分,当超过0. 7%时,则其效果不但达到饱和,而且导致硬度 的上升,以致冷锻性发生劣化。因此,Μη设定为0. 1?0. 7%。优选的Μη的范围是0. 1? 0· 6%。 P :0.03% 以下 P少量时是提高钢的变形阻力的元素,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其含量。超过0.03%的 含量导致硬度的上升,以致冷锻性发生劣化。因此,P限制在〇. 03%以下。 S :0· 002 ?0· 10% S在钢中形成MnS,其是以由此产生的切削性的提高为目的而添加的,但不足 0.002%时,其效果是不够充分的。另一方面,添加量超过0. 10%时,就会提高冷锻时的裂纹 敏感性,从而使极限压缩率得以降低。因此,S设定为0. 002?0. 10%的范围。 A1 :0· 01 ?0· 08% A1是作为脱氧剂而添加的。不足0.01%时,其效果是不够充分的。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锻性和低渗碳变形特性优良的齿轮用表面渗碳钢,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C:0.07~0.3%、Si:0.01~0.15%、Mn:0.1~0.7%、P:0.03%以下、S:0.002~0.10%、A1:0.01~0.08%、Cr:1.00~1.5%、Ti:0.01~0.15%、B:0.0005~0.005%、N:0.008%以下,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金属组织是铁素体相为65%以上、且不含有贝氏体相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肇越智达朗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