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排水结构。该车辆排水结构利用排水管(6)将进入容纳着外设可动部件(W)的容纳室(5)内的水排到车外,外设可动部件的驱动部件(21)从容纳室(5)的室壁(51)上形成的通孔(51a)中穿过,排水管(6)从通孔(51a)的正下方经过,在排水管(6)的外侧设有导水部(61),该导水部(61)将从通孔(51a)漏下的水接住并引导至排水管(6)的下游端附近的蓄水空间(K)内。采用该结构,能够防止从容纳外设可动部件(W)用的容纳室(5)的通孔(51a)漏出的水流到车体内部构件(4)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排水结构。该车辆排水结构利用排水管(6)将进入容纳着外设可动部件(W)的容纳室(5)内的水排到车外,外设可动部件的驱动部件(21)从容纳室(5)的室壁(51)上形成的通孔(51a)中穿过,排水管(6)从通孔(51a)的正下方经过,在排水管(6)的外侧设有导水部(61),该导水部(61)将从通孔(51a)漏下的水接住并引导至排水管(6)的下游端附近的蓄水空间(K)内。采用该结构,能够防止从容纳外设可动部件(W)用的容纳室(5)的通孔(51a)漏出的水流到车体内部构件(4)上。【专利说明】车辆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排水结构,特别是一种用排水管将进入车辆外设可动部件的容纳 室内的水排到车外的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作为汽车(车辆)上的外设可动部件,例如有天窗、可动翼等。由于 雨水等有时会进入容纳这些外设可动部件的容纳室内部,所以需要将所进入的雨水等通过 排水管而排到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排水管将进入车顶上设置的天窗 单元内的雨水等引导到车体下部的通风机处,然后使被引导来的雨水等推开通风机的阀门 而流到车外的排水结构。 另外,图6所示的现有技术的例中,在车体后部设置的可动翼单元W的左右两端 部,设有容纳翼板1的驱动机构2用的容纳室5。如图6中的箭头A所示那样,有时雨水等 会从车体的外侧板3与翼板1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该容纳室5内。为此,在容纳室5的底壁 50上设有排水口 50 a,如箭头B所示那样利用排水管6将雨水等排出。 通常,在容纳室5的侧壁51上,形成有让驱动翼板1用的连杆21穿过的通孔51 a,当进入容纳室5内的雨水等的量较大时蓄积在容纳室5内的水的水面高度L会暂时超 过通孔51 a,所以,通孔51 a与连杆21之间配置有防止漏水用的圆筒状的密封构件7。 然而,由于连杆21驱动翼板1时围绕轴心转动,因而连杆21的外周面与密封构件 7的内周面之间相对滑动,当密封构件7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老化或因细微异物混入而 劣化使得密封性能下降时,如图6中的箭头C所示那样,容纳室5内的水有可能从通孔51 a漏出。 从通孔51 a漏出的水即便是微量的,也有可能滴落到通孔51 a下方的内装构件 4上,而将内装构件4弄脏(如图6中的符号D所示)。另外,如果漏水量较大,水还有可能 从内装构件4渗透到其另一侧的行李空间S内。因而,现有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有待于进 一步改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563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容纳外设 可动部件用的容纳室的室壁上的通孔漏出的水流到车体内部构件上的车辆排水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排水结构。该车辆 排水结构利用排水管将进入容纳着外设可动部件的容纳室内的水排到车外,所述外设可动 部件的驱动部件从所述容纳室的室壁上形成的通孔中穿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从所 述通孔的正下方经过,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设有导水部,该导水部将从所述通孔漏下的水 接住并引导至所述排水管的下游端附近的蓄水空间内。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的优点在于,由于排水管从通孔的正 下方经过,在排水管的外侧设置有导水部,该导水部将从通孔漏下的水接住并引导至排水 管的下游端附近的蓄水空间内,因而,能够防止从容纳外设可动部件用的容纳室漏出的水 流到车体内部构件上。 在上述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导水部被加工成,朝向所述通 孔的一侧敞开并沿所述排水管延伸的沟槽。采用该结构,利用该沟槽能够接住从通孔漏下 的水并使其沿排水管流动到下游侧的蓄水空间。 在上述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中,较佳为,作为所述导水部的所述沟槽与所 述排水管的管壁形成为一体。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加工排水管时同时加工出沟槽,因而不需 增加新的构件,能够降低成本。尤其适合于排水管是橡皮制或树脂制的情况。 在上述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导水部由,沿所述排水管延伸 且覆盖着所述排水管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吸水构件构成。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覆盖 在排水管上的吸水构件接住并吸收从容纳室漏出的水,而且,在漏水量较多的情况下,吸水 构件中的水能够沿排水管流动到下游侧的蓄水空间。 在上述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吸水构件的一侧的面被粘结 在所述排水管的背对所述通孔的面上,另一侧的面上覆盖着防水构件。采用该结构,不仅能 够用吸水构件接住并吸收从容纳室漏下的水,即便是在车辆剧烈振动时,吸水构件中保持 的水也不会飞散出来。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长方向看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排水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从车宽方向看到的车辆排水结构的截面图(省略了翼板的驱动机构)。 图3是表示排水管与导水部形成为一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排水管上安装作为导水部的沟槽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排水管上粘结作为导水部的吸水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于将本技术的车辆排水结构应用于汽车行李箱 后端设置的可动翼单元W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从车长方向看到的可动翼单元W的端部 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可动翼单元W包括:翼板1、支撑翼板1的加强构件10、及在加强构件 10的左右两个端部(图1中只示出一个端部)隔着加强构件10而支撑翼板1并驱动翼板 1升降的驱动机构2。 在翼板1的下方,车体的外侧板3向下方凹陷并开口而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可动翼 单元W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安装有从外侧板3的开口更向下方凹陷的容纳室5。该容纳室5 中容纳着驱动机构2。另外,在外侧板3及容纳室5的下方设置有行李箱装饰构件(也称内 装构件)4,该内装构件4的反面侧是行李箱空间S。 容纳室5被构成为,截面大致为上方开口的梯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51上形 成有通孔51 a,在底壁50上形成有排水口 50 a,另外,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51的上端 部与外侧板3的开口边缘搭接,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侧壁51的上端部向平行于翼板1的方向 曲折后延伸至未图示的另一端的容纳室的侧壁。 在容纳室5内容纳着驱动机构2。驱动机构2包括:连杆21、截面为L字形且上 端部形成有通孔的底部支架20、可动连接构件22、及截面为L字形的顶部支架23。底部支 架20的底部被固定连接在容纳室5的底壁50上。连杆21的端部旋转自由地穿过底部支 架20上端的通孔之后与可动连接构件22的下端部固定连接。顶部支架23的下端部与可 动连接构件22的上端部固定连接,顶部支架23的顶面与加强构件10固定连接,以支撑加 强构件10。 连杆21被构成为,一端从侧壁51上形成的通孔51 a穿过而进入容纳室5 ;另一 端与未图示的电动机连接,受电动机驱动而转动。当连杆21转动时,可动连接构件22围绕 连杆21的轴心转动,从而与可动连接构件22的上端部固定连接着的顶部支架2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排水结构,利用排水管将进入容纳着外设可动部件的容纳室内的水排到车外,所述外设可动部件的驱动部件从所述容纳室的室壁上形成的通孔中穿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从所述通孔的正下方经过,在所述排水管的外侧设有导水部,该导水部将从所述通孔漏下的水接住并引导至所述排水管的下游端附近的蓄水空间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川彻,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