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导热基板的底面围绕导热柱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LED光源,导热基板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且导热柱与导热基板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的电路相连接,反光杯的底面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与导热柱相配合且反光杯的底面与斜面紧固。通过在导热基板的正反两面分别设置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使得射灯的中心光强及整灯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导热基板和正反两面设置的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充分与空气接触,加之在导热基板与导热柱之间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极大的提升了整灯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发光效率高,且便于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导热基板的底面围绕导热柱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LED光源,导热基板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且导热柱与导热基板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的电路相连接,反光杯的底面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与导热柱相配合且反光杯的底面与斜面紧固。通过在导热基板的正反两面分别设置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使得射灯的中心光强及整灯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导热基板和正反两面设置的第一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充分与空气接触,加之在导热基板与导热柱之间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极大的提升了整灯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发光效率高,且便于散热。【专利说明】-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的射灯,一般都是在发光杯的底部设置向杯口方向发光的光源,由于 发光杯底部空间有限,一般很难通过增加光源数量来提高整灯的发光效率,此外,由于光源 设置到反光杯的底部,很难和空气形成对流,因此很难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发光效率高,且便于散热的射灯。 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包括反光杯和灯头散热体,所述灯头散热体的顶 面上一体设置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的根部向上设置有斜面,所述导热柱的顶部设置有导 热基板,所述导热基板的底面围绕所述导热柱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 LED光源,所述导热 基板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且所述导热柱与所述导热基板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 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的电路相连接,所述反光杯的底面的轴 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导热柱相配合且所述反光杯的底面与所述斜面 紧固。 其中,所述灯头散热体的底面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向上凹设有第 一凹孔和第二凹孔,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灯头散热体的底面上的第 一圆孔和第二圆孔紧配。 其中,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灯头散热体底面上的正极导电 柱和负极导电柱紧配。 其中,所述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的轴心处分别贯穿设置有用于穿设电源线的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电源线的一端贯穿所述灯头散热体与所述基板相连接。 其中,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相连接,所述正极导 电柱和负极导电柱分别与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 其中,所述反光杯为铝反光杯且内表面设置有真空镀铝的反光层。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包括反光杯和灯头散热体,所述灯头散热体 的顶面上一体设置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的根部向上设置有斜面,所述导热柱的顶部设置 有导热基板,所述导热基板的底面围绕所述导热柱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 LED光源,所述 导热基板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且所述导热柱与所述导热基板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 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的电路相连接,所述反光杯的底面的 轴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导热柱相配合且所述反光杯的底面与所述斜 面紧固。通过在导热基板的正反两面分别设置第一 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使得射灯的 中心光强及整灯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导热基板和正反两面设置的第一 LED 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充分与空气接触,加之在导热基板与导热柱之间设置的半导体制冷 片,极大的提升了整灯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发光效率高,且便于散热。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反光杯、2.灯头散热体、3.导热柱、4.导热基板、5.第一 LED光源、6.绝 缘层、7.斜面、8.第二LED光源、9.半导体制冷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包括反光杯1和灯头散热体2,所述灯头散热体2 的顶面上一体设置有导热柱3,所述导热柱3的根部向上设置有斜面7,所述导热柱3的顶 部设置有导热基板4,所述导热基板4的底面围绕所述导热柱3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 LED 光源5,所述导热基板4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8,且所述导热柱3与所述导热基板4 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9,所述半导体制冷片9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4的电路相连 接,所述反光杯1的底面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导热柱3相配合且 所述反光杯1的底面与所述斜面7紧固。通过在导热基板的正反两面分别设置第一 LED光 源和第二LED光源,使得射灯的中心光强及整灯的发光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导热 基板和正反两面设置的第一 LED光源和第二LED光源充分与空气接触,加之在导热基板与 导热柱之间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极大的提升了整灯的散热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发 光效率高,且便于散热。 所述灯头散热体2的底面设置有绝缘层6,所述绝缘层6的上表面向上凹设有第一 凹孔和第二凹孔,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灯头散热体2的底面上的第 一圆孔和第二圆孔紧配。此结构设计,使得灯头散热体2底面与灯座有效隔离,从而有效阻 止灯头散热体2带电。 所述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分别与设置在所述灯头散热体2底面上的正极导电柱 和负极导电柱紧配。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选用的灯头为GU10灯 头,此结构设计,使得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分别与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紧配,且同时与 灯头散热体2有效隔离,阻止灯头散热体2带电。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用电源线 穿设到灯头散热体2中使得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与导热基板连通且不会使得灯头散 热体2带电。同时,为了便于射灯的更换和维修,本技术采用外部电源供电,且输出电 压均低于人体安全电压。 所述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的轴心处分别贯穿设置有用于穿设电源线的第一 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电源线的一端贯穿所述灯头散热体与所述基板相连接。 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正极导电柱和负极导电柱相连接,所述正极导电柱和 负极导电柱分别与外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 所述反光杯1为铝反光杯且内表面设置有真空镀铝的反光层。反光杯的内表层可 以根据实际所需要的光学需求设计对应的反光层,也可以采用塑料反光杯制作。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 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光杯(1)和灯头散热体(2),所 述灯头散热体(2)的顶面上一体设置有导热柱(3),所述导热柱(3)的根部向上设置有斜 面(7),所述导热柱(3)的顶部设置有导热基板(4),所述导热基板(4)的底面围绕所述导 热柱(3)的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增强中心光强的射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光杯(1)和灯头散热体(2),所述灯头散热体(2)的顶面上一体设置有导热柱(3),所述导热柱(3)的根部向上设置有斜面(7),所述导热柱(3)的顶部设置有导热基板(4),所述导热基板(4)的底面围绕所述导热柱(3)的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LED光源(5),所述导热基板(4)的顶面均布有第二LED光源(8),且所述导热柱(3)与所述导热基板(4)之间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9),所述半导体制冷片(9)上的正负极与所述导热基板(4)的电路相连接,所述反光杯(1)的底面的轴心处设置有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与所述导热柱(3)相配合且所述反光杯(1)的底面与所述斜面(7)紧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郑小玉,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生态屋建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