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灯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9032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15 11:04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其包含有一散热结构、一发光二极管模块、一灯头模块以及一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用来发出光线。所述灯头模块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另一侧,所述灯头模块用来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以及一交流电源,以使所述交流电源供电至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灯头模块内且通过所述灯头模块耦接于所述交流电源,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用来以定功率的方式控制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发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其包含有一散热结构、一发光二极管模块、一灯头模块以及一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用来发出光线。所述灯头模块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另一侧,所述灯头模块用来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以及一交流电源,以使所述交流电源供电至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灯头模块内且通过所述灯头模块耦接于所述交流电源,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用来以定功率的方式控制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发光。【专利说明】发光二极管灯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特别是有关一种具有简化的电路结构的发光二 极管灯泡。
技术介绍
近来,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具有低能耗、寿命长及无须 暖灯时间等优点,故配置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已渐取代传统的灯泡,成为目前 照明市场上的主要趋势之一。在现有技术的应用上,发光二极管是透过控制电路耦接于交 流电源。然而现有的控制电路占有一定的体积,故而限制了发光二极管灯泡朝小型化的方 向发展。意即现有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因控制电路的关系,无法缩小整体尺寸,故而不利于发 光二极管灯泡于市场上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简化的电路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灯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其包含有一散热结构、一发 光二极管模块、一导光结构、一灯罩、一灯头模块以及一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所述发光二 极管模块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用来发出光线。所述导光结构 用来改变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光线的光路径,所述灯罩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所述 侧,所述灯罩用来包覆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借以散射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线。 所述灯头模块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另一侧,所述灯头模块用来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 块以及交流电源,以使所述交流电源供电至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 路设置在所述灯头模块内,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包含有桥式整流器以及控制电路。所 述桥式整流器的第一端耦接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且所述桥式整流器的第二端耦接于 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所述控制电路包含有传感器、控制单元以及开关,所述传感器的第 一端耦接于桥式整流器的输出端,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传感器的第二端,所 述开关的控制端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且所述开关的输入端耦接于所述桥式整流 器的输出端。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包含有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其包含有第一端以及 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开关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端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 入端,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开启的工作周期的长度,使得位于所述桥式整流器的输 出端的驱动电压与电流在所述工作周期的乘积为定值。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进一 步包含有滤波电路,包含至少一电感及/或至少一电容,其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开关的所述 输出端,且所述滤波电路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端。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开关为N型金氧半晶体 管,且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输出相对于所述开关的闸极偏压为高电位的控制讯号, 以通过所述开关的所述控制端控制所述开关的所述工作周期的长度。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开关为P型金氧半晶体 管,且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输出端输出相对于所述开关的闸极偏压为低电位的控制讯号, 以通过所述开关的所述控制端控制所述开关的所述工作周期的长度。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包含 有一组共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所述组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其中之一第一发光二极管 的正偏端耦接于所述组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一端,且所述组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其中之 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偏端耦接于所述组发光二极管的所述第二端。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之每一发光二极管组包 含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所述每一组多个串联的发光二极管其中之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的 正偏端耦接于所述开关之输出端,且所述每一发光二极管组其中之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的负 偏端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之第二端。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散热结构包含有基座以及 多个散热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述多个散热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基 座与所述灯头模块,所述多个散热件环绕形成有中空对流腔室,所述多个散热件间隔设置, 以使相邻两散热件间形成有连通于所述中空对流腔室的对流间隙,所述中空对流腔室与所 述对流间隙共同用来使气流通过各散热件,借以以对流方式散除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传导 至各散热件的热量。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散热结构进一步包含有胶 合层,其用来黏贴所述多个散热件于所述灯头模块,所述胶合层另用来将由所述发光二极 管模块传导至所述多个散热件的热量传导至所述灯头模块。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胶合层由散热膏材质所组 成。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多个散热件分别为一圆柱 结构或一方柱结构,且所述对流间隙大于2厘米。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散热结构进一步包含有奈 米散热材料层,其分别涂布在各散热件的表面,所述奈米散热材料层用来以辐射散热的方 式散逸由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传导至各散热件的热量。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基座与所述多个散热件为 一体成型。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进一步包 含有电线,其用来通过所述中空对流腔室连接所述灯头模块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导光结构包含有柱体以及 反射结构,所述柱体套设在所述发光模块,所述反射结构包含有本体、入射面部以及反射面 部。所述本体连接于所述柱体,所述入射面部形成在所述本体上且连接于所述柱体,所述 发光模块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入射面部以射入所述本体,所述反射面部形成在所述本体 上,所述反射面部包含有全反射面部,其用来将通过所述入射面部射入所述本体的光线,通 过全反射的方式反射射出所述本体之外。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发光模块包含有多个发光 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沿一路径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位在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一 侧且遮盖所述多个发光单元。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沿一个环形 路径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为中空柱形结构体,其环绕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反射 结构为一个环形结构体,其位在所述多个发光单元的所述侧,且所述本体为一个环形结构 体,其用来遮盖排列在所述个环形路径上的所述多个发光单元。 根据本专利技术其中之一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沿多个环形 路径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为中空柱形结构体,其环绕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包含有:散热结构;发光二极管模块,其设置在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用来发出光线;导光结构,其用来改变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光线的光路径;灯罩,其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所述侧,所述灯罩用来包覆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借以散射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所发出的光线;灯头模块,其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另一侧,所述灯头模块用来耦接于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以及交流电源,以使所述交流电源供电至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以及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其设置在所述灯头模块内,所述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包含有:桥式整流器,其第一端耦接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且所述桥式整流器的第二端耦接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以及控制电路,其包含有:传感器,其第一端耦接于桥式整流器的输出端;控制单元,其第一输入端耦接于传感器的第二端;以及开关,其控制端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端,且所述开关的输入端耦接于所述桥式整流器的输出端;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模块包含有至少一发光二极管组,其包含有第一端以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耦接于所述开关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端耦接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开启的工作周期的长度,使得位于所述桥式整流器的输出端的驱动电压与电流在所述工作周期的乘积为定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克勤陈宏杰张世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伟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