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泵预热系统、液压驱动系统及工程机械。该油泵预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工作油泵、预热储油体、升温液压元件和预热动力油泵,其中:预热动力油泵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出油口接于工作油泵的第一泄油口,工作油泵的第二泄油口和吸油口接于预热储油体;升温液压元件设置于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泄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泄油口与预热储油体之间的油路上。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液压油的黏度,减小工作油泵的吸油阻力,并且能够有效预热工作油泵,使工作油泵中的运动副间充分润滑,降低摩擦阻力,这样从整体上有效降低了工作油泵在启动时及运转初期的阻力,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因超载而难以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泵预热系统、液压驱动系统及工程机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泵预热
,特别涉及一种油泵预热系统、液压驱动系统及工 程机械。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工程机械一般采用液压驱动系统,例如,在大吨位起重机中,一般采 用发动机带动多个工作油泵(油泵组),构成上车液压驱动系统。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该 上车液压驱动系统中,油泵组30中各工作油泵的动力轴通过分动箱20与发动机10相连; 在正常工作过程中,发动机10启动运转,动力经分动箱20传递后,带动油泵组30各工作油 泵运转,从而完成相应的上车动作。 然而,上述方案存在着严重缺陷,例如,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如零下20°C或更低), 液压油的黏度增大,一方面导致工作油泵中的运动副间(依赖于内泄漏的液压油进行润 滑)润滑不良而使摩擦阻力急剧增大,另一方面造成工作油泵吸油困难(吸油阻力增大), 这些额外的阻力作用在发动机上,加上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的启动性能有所下降,因而极 易导致发动机启动马达因超载而无法正常启动发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在发动机与分动箱之间设置离合器,使用时 先将离合器脱开,通过单独启动发动机进行发动机热机,这样有助于适当改善发动机的启 动性能,提高发动机的启动速度,然而,当发动机热机完成后,重新将离合器结合时,因液压 油的黏度增大而产生的各种额外阻力又重新作用在发动机上,进而又会出现发动机难以正 常启动的现象。 因此,如何针对上述不足和缺陷进行改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 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油泵预热系统,以有效减少液压油的 黏度,同时能够预热工作油泵,提高工作油泵的工作性能,从而能够避免发动机在带动工作 油泵时因负载过大而难以启动的问题。 具体而言,该油泵预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工作油泵、预热储油体、升温液压元件和 预热动力油泵,其中: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出油口接于所述工 作油泵的第一泄油口,所述工作油泵的第二泄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所述升温液压元 件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的第一泄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或者设 置于所述工作油泵的第二泄油口与所述预热储油体之间的油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升温液压元件为阻尼阀。 进一步地,所述升温液压元件设置在所述预热储油体中。 进一步地,所述油泵预热系统还包括油箱,所述预热储油体为保温管,所述保温管 的容积小于所述油箱的容积,且所述保温管与所述油箱连通;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工作油 泵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 进一步地,所述升温液压元件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 的第一泄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升温液压元件与所述工作油泵的第一泄油口之间的油路 上和/或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之间的油路上旁接有溢流阀,所 述溢流阀的溢流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 进一步地,所述升温液压元件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 的第一泄油口之间的油路上;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之间的油路 上设置有通断换向阀,和/或,所述工作油泵的第一泄油口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之间的油 路上设置有单向阀。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驱动系统,以有效降低发动机的启动负载, 实现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的正常启动。 具体而言,该液压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分动箱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泵预热 系统,其中,所述工作油泵为多个,各个所述工作油泵通过所述分动箱与所述发动机传动连 接。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分动箱之间设置有离合器。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取力口,所述预热动力油泵的动力轴通过取力器 与所述取力口连接。 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以有效提高工程机械在低温环境下的 工作性能。 具体而言,该工程机械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压驱动系统。 在本专利技术的油泵预热系统中,利用了工作油泵的壳体具有至少两个泄油口且各个 泄油口相通的特点,并将两个泄油口分别与预热储油体和预热动力油泵相连形成液压回 路,且在该液压回路上设置有升温液压元件,即形成可循环的预热液压回路;在使用过程 中,当处于低温环境时,预热动力油泵运转,从预热储油体中吸入液压油,泵出的液压油经 第一泄油口进入到工作油泵的壳体中,之后经第二泄油口返回到预热储油体中,由于液压 回路上还设置有升温液压元件,因此,液压油每循环一次,液压油的温度将上升,循环一段 时间后,预热储油体中的油温以及液压回路中的油温将有效提高,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液压 油的黏度,从而能够对工作油泵进行预热,使工作油泵中的运动副间充分润滑,有效降低摩 擦阻力,提高工作油泵的工作(机械)性能,这样从整体上有效降低了工作油泵在启动时及 运转初期的阻力,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发动机在带动工作油泵时因负载过大而难以启动的问 题。 在本专利技术的油泵预热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中,油泵预热系统还包括油箱, 预热储油体为保温管,保温管的容积小于油箱的容积,且保温管与油箱连通;和/或,至少 一个所述工作油泵的吸油口接于预热储油体。采用这种方案后,能够实现如下的至少一种 技术效果:一、能够有效提高液压油的升温速度,以较少的循环次数实现较好的油泵预热效 果;二、能够减小相应工作油泵的吸油阻力,进一步减少工作油泵在启动时及运转初期的阻 力。 在本专利技术的液压驱动系统的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中,各工作油泵通过分动箱与发 动机传动连接,发动机与分动箱之间设置有离合器,且预热动力油泵能够通过取力器从发 动机上取力,采用这种方案后,在使用过程中,可将离合器设置于脱离状态,使发动机迅速 热机实现启动,同时带动预热动力油泵运转,使液压油迅速升温,进而有效降低液压油的粘 度,并且在此期间内升温后的液压油能够对工作油泵进行预热,使工作油泵的工作性能得 到有效改善,之后再将离合器设置于接合状态,由于工作油泵的吸油阻力有效减小而工作 性能已有效提高,因而,在离合器接合后,发动机不会因为超载而无法完成正常启动,并且 这种方式将有效提高发动机在低温环境下的启动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液压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泵预热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10发动机 20分动箱 30油泵组 1 工作油泵 2 单向阀 3 溢流阀 4 预热储油体 5 油箱 6 截止阀 7 预热动力油泵 8 通断换向阀 9 升温液压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本部分中对具体结构的描述及描述顺序仅是对具体实施例的说明,不 应视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制作用。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形下,本部分中的实施例 以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考图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油泵预热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工作油泵1、预热储油体 4、油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工作油泵(1)、预热储油体(4)、升温液压元件(9)和预热动力油泵(7),其中:所述预热动力油泵(7)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4),出油口接于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一泄油口(t1),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二泄油口(t2)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4);所述升温液压元件(9)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7)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一泄油口(t1)之间的油路上,或者设置于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二泄油口(t2)与所述预热储油体(4)之间的油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工作油泵(1)、预热储油体(4)、升温 液压元件(9)和预热动力油泵(7),其中: 所述预热动力油泵(7)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4),出油口接于所述工作油泵 (1)的第一泄油口(tl),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二泄油口(t2)接于所述预热储油体(4); 所述升温液压元件(9)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7)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1)的 第一泄油口(tl)之间的油路上,或者设置于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二泄油口(t2)与所述 预热储油体(4)之间的油路上。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9)为阻尼阀。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9)设置在所述 预热储油体(4)中。4.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预热系统还包 括油箱(5),所述预热储油体(4)为保温管,所述保温管的容积小于所述油箱(5)的容积,且 所述保温管与所述油箱(5)连通;和/或,至少一个所述工作油泵(1)的吸油口接于所述预 热储油体(4)。5.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油泵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温液压元件(9) 设置于所述预热动力油泵(7)的出油口与所述工作油泵(1)的第一泄油口(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光,耿晓晨,李红,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