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合成酶基因及其利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25435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9 1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烷烃等烃合成能力优异的新功能的烃合成酶基因。所述烃合成酶基因编码包含具有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列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烃合成酶基因及其利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新特征的烃合成酶基因及该基因的利用。
技术介绍
已知能够合成烷烃等烃的微生物。通过由该具有烃合成能力的微生物确定、分 离参与烃合成的基因,可以期待开发出烃合成能力优异的重组微生物、开发出利用该重组 微生物的烃合成系统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W02006/109558)中,公开了通过培养具有烃 生产能力的新微细藻类椭圆微细绿藻(Pseudochoricystis ellipsoidea)、属于微细绿藻 (Pseudochoricystis)属或索囊藻(Choricystis)属并具有经生产能力的微细藻类而从培 养物中提取烃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28627号公报)中,公开了在酵母等中插入 有将醛转换为烷烃的基因的重组酵母、以及利用该重组酵母的烷烃的制造方法。进而,在专 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1-520455号公报)中,公开了来源于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的烷烃合成酶基因、醛合成酶基因,并公开了利用它们来制造烷烃、醛的方 法。进而另外,在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322780号公报)中,公开了来源于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编码参与脂肪醛脱羧酶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并公开了利用该 基因而显示改变的表皮蜡组成的转化植物。 进而,在非专利文献 1 (Process Biochemistry, 41,(2006),ρ· 1001-1014)中, 关于微生物中的烃合成途径进行了记载。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5),66:p. 486-496)中,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关于藻类的一种布朗葡萄藻 (Botryococcus braunii)中的经的生物合成进行了记载。并且,在专利文献3(Proc. Natl. Acad. Sci.,(1994),Vol. 91,p. 10000-10004)中,公开了一种来源于家蝇的、将醛转换为烃 ((Z)-9-二十三烯)的细胞色素 P450基因。 然而,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微生物、在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家蝇由于烷烃 生产量低而无法期待在实用水平中的应用。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藻 类,烷烃生成反应的速度缓慢,而且在细胞内蓄积烷烃。因此,即使利用在非专利文献2、专 利文献1中公开的藻类,也会存在生产烷烃需要长时间、并且需要从细胞内纯化烷烃的工 序,因而不能以低成本合成烷烃这样的的问题。进而,即使利用了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基 因而制作重组体,也没有能合成烷烃的实例,由于需要未知的基因等其他因子,因此无法实 用。另外,还存在即使将来源于植物的基因用于微生物也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功能这样的 问题。另外,即使利用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来源于蓝藻的烷烃合成酶基因,烷烃合成的生 产性也低,实用性非常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W02006/109558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0-528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表2011-520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平09-32278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 1 :Process Biochemistry, 41,(2006),ρ· 1001-1014 非专利文献 2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5),66: ρ· 486-496 非专利文献 3 :Proc. Natl. Acad. Sci·,(1994),Vol. 91,ρ· 10000-10004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烷烃等烃合成能力优异的 新功能的烃合成酶基因及其利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具有规定的基序序列 的一组蛋白质的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优异,并发现,可以将编码该 蛋白质的基因在烃合成中利用,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1)基因,编码包含具有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列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 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2)根据(1)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质在所述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 列的C末端侧进一步具有序列号2所不的基序序列。 (3)根据⑴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质是下述(a)?⑷的任一种: (a)包含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b)包含在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中替换、 缺失、插入或添加了 1个或多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 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c)包含与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 70%以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 白质, (d)由与包含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奇数号所记载的碱基序列的互补 链的多核苷酸的至少一部分在严格条件下杂交的多核苷酸编码、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 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4)根据⑶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 数号是序列号6或12,所述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奇数号是序列号5或11。 (5)根据(1)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来源于克雷伯氏菌属的微生物或来源于大 肠杆菌。 (6)表达载体,具有上述⑴?(5)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 (7)转化体,是导入上述⑴?(5)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而形成的。 (8)根据(7)所述的转化体,其特征在于,以大肠杆菌或酵母为宿主。 (9)蛋白质,由上述⑴?(5)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编码。 (10)烃的制造方法,使由上述⑴?(5)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 所述蛋白质的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辅酶、与成为所述蛋白质的所 述活性的底物的醛化合物共存,由该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 (11)根据(10)所述的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导入上述⑴?(5)的 任一项所述的基因而形成的转化体在包含所述醛化合物的溶液中培养,从而使所述蛋白 质、所述辅酶与所述醛化合物共存。 (12)根据(10)所述的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从导入上述⑴?(5) 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而形成的转化体提取到的酶液与包含所述醛化合物的溶液混合,从而 使所述蛋白质、所述辅酶与所述醛化合物共存。 (13)根据(10)所述的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从导入上述⑴?(5) 的任一项所述的基因而形成的转化体中分离到的所述蛋白质与包含所述醛化合物和所述 辅酶的溶液混合,从而使所述蛋白质、所述辅酶与所述醛化合物共存。 (14)根据(10)所述的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醛化合物是碳原子数为 11?21的醛化合物。 (15)根据(10)所述的烃的制造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烃合成酶基因及其利用

【技术保护点】
基因,编码包含具有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列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2.27 JP 2012-0401411. 基因,编码包含具有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列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 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质在所述序列号1所示的基序序 列的C末端侧进一步具有序列号2所不的基序序列。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质是下述(a)?(d)的任一种: (a) 包含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b) 包含在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中替换、缺失、 插入或添加了 1个或多个氨基酸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 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c) 包含与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数号所记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70%以 上的同一性的氨基酸序列、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 (d) 由与包含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奇数号所记载的碱基序列的互补链的 多核苷酸的至少一部分在严格条件下杂交的多核苷酸编码、且具有由醛化合物合成碳原子 数少一个的烃的活性的蛋白质。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偶 数号是序列号6或12,所述序列号3?32和65?170中任一奇数号是序列号5或1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其特征在于,来源于克雷伯氏菌属的微生物或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松正善伊藤正和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