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装置及成型品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523464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注塑成型方法包括:使设有第一型腔形成面(15a)的第一模具(11)和设有第二型腔形成面(15b)的第二模具(12)靠近,来使用所述第一模具(11)和所述第二模具(12)对转印膜(14)进行夹持,并对所述转印膜(14)进行约束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一模具(11)、所述第二模具(12)与设有第三型腔形成面(15a)的第三模具(13)合模,来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15a)、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15b)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15c)来形成成型空间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装置及成型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模具装置以及通过上述注塑成型方法或 注塑成型模具装置获得的成型品,其中,在上述注塑成型方法中,将熔融树脂注塑到注塑成 型模具的成型空间(型腔)中,通过注塑成型而获得成型品,同时通过将配置在上述注塑成 型模具内的多层膜的转印层转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上,以在该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转印 层。
技术介绍
已知有将熔融树脂注塑到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中,通过注塑成型而获得成型品, 同时通过将配置在上述注塑成型模具内的多层膜的转印层转印到上述成型品的表面上,以 在该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转印层的技术。当使用这种技术,在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 状的成型品)的表面上形成转印层的情况下,需要进行用于使转印膜容易贴合注塑成型模 具的内壁(型腔形成面)的措施。作为这种措施之一,进行转印膜的预加热。例如,在专利 文献1中公开了在进行注塑成型之前,对配置在阳模与阴模之间的转印膜进行预加热的注 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这种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的结构在图13中示出。 图13所示的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在每利用薄片运送元件132将在基体膜上具 有转印层的长条的转印膜131送入构成注塑成型模具的阳模133与阴模134之间一个间距 的长度时,进行注塑成型。具体来说,将阳模133和阴模134合模,将熔融树脂注塑到通过上 述合模形成的型腔内,对上述型腔内的熔融树脂进行冷却使其固化之后,将阳模133和阴 模134开模。在进行上述开模时,通过将基体膜从附着于阳模133的型腔形成面135的成 型品136剥离,从而获得在成型品136的表面上转印有转印层的注塑成型同时印花品。此 夕卜,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包括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39,该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39背向 地具有成型品取出机构137和加热机构138,在进行开模时,将一个间距长度的转印膜131 送入模具内,并且将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39导入阳模133与阴模134之间,使得成型品取出 机构137对成型品(注塑成型同时印花品)136进行把持,而加热机构138对送入阳模133 与阴模134之间的转印膜131进行预加热。在合模时,将加热取出兼用元件139向模具外 引导。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构成为在模具外能将成型品136从成型品取出机构137 拆下。这样,上述注塑成型同时印花装置利用阳模133和阴模134打开的少许时间,来进行 转印膜131的预加热。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成型同时加饰用模具,在由A模具和B模具构成的 注塑成型模具的上游侧,在与上述A模具或是B模具的型腔形成面大致相同的面上设置有 加热装置,以在位于注塑成型模具上游侧的工作台上对转印膜进行预加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昭64 - 264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8 - 940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上所述仅通过在注塑成型前对转印膜进行加热,仅能使转印膜伸长 20%?30%左右。因而,在需要将转印膜更进一步伸长的、立起很高的成型品(拉深形状的 成型品)的情况下,在将转印膜向型腔形成面抽吸并经过合模工序来将熔融树脂填充到型 腔内的过程中,对转印膜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应力或局部的拉伸应力。其结果是,在拉深形状 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会出现在转印膜上产生破裂或褶皱这样的问题,或是出现转印膜局部 变薄、使印刷在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变淡、从而在成型品的表面上无法转印出所希望 的颜色及花纹等这样的问题等。以下,对因合模时对转印膜作用有较大的拉伸应力,而使转 印膜破裂、或是在转印膜上产生褶皱、抑或是印刷在转印膜的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劣 化的机制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一般的注塑成型模具装置的合模过程中的状态的侧剖视图。一旦将 转印膜143送入构成注塑成型模具的可动侧模具141与固定侧模具142之间,则首先,薄片 按压板144发生移动,以与可动侧模具141 一起对转印膜143进行夹持,并对转印膜143进 行约束。然后,通过使可动侧模具141移动,使可动侧模具141与固定侧模具142合模。此 时,转印膜143与固定侧模具142的型腔形成面145接触,随着上述固定侧模具142的型腔 形成面145靠近可动侧模具141的型腔形成面146而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到型腔内。 图15是示意地表示合模过程中的转印膜143的状态的俯视图。如上所述,在合模 过程中,转印膜143被拉伸,并且被拉入型腔内。具体来说,如图15所示,转印膜143在型 腔外缘中的直线部、即四个型腔形状直线部151附近处受到较大的拉伸应力,而被拉伸,并 且如箭头152所示被拉入型腔内。因而,在型腔形状直线部151处有可能使转印膜143局 部地变薄,而使转印膜143破裂。此外,有可能使印刷在转印膜143的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 纹等劣化。在此,型腔外缘是指可动侧模具141的凹形状的型腔形成面146的边缘、或是固 定侧模具142的合模面与型腔的边界。 另一方面,在朝彼此不同的方向伸长的两个型腔形状直线部151相交的转角部 (型腔外缘中的转角部)、即四个型腔形状转角部153附近处,转印膜143在合模过程中受 到比型腔形状直线部151附近小的拉伸应力。因而,从型腔形状角落部153拉入型腔内的 转印膜143的量比从型腔形状直线部151拉入型腔内的转印膜143的量少。其结果是,在 型腔形状转角部153附近处,如箭头154所示,在转印膜143上产生压缩应力,会在转印膜 143上产生褶皱155。特别是,在立起较大的成型品的情况下,与立起较小的成型品(浅拉 深加工形状的成型品)相比,由于拉入型腔内的转印膜的量变多,因此,产生褶皱155的范 围变宽,褶皱155的量也变多。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在转印膜上产生破裂或褶皱,此外不会使 印刷在转印层上的颜色及花纹等劣化,能使转印层转印到拉深形状的成型品的表面中需要 转印层的部分的注塑成型方法及注塑成型模具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将没有裂纹或 褶皱且所印刷的颜色及花纹等不会劣化的转印层转印在需要的部分上的成型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的注塑成型方法的一方面在于,包括:使设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的第一模具 和设有第二型腔形成面的第二模具靠近,来使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对具有基体 膜和位于该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进行夹持,并对所述转印膜进行约束,同时,利用所 述第一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来形成凹形状的型腔形成面的工序;将所述第一 模具、所述第二模具与设有第三型腔形成面的第三模具合模,来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 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来形成成型空间的工序;将树脂注塑到由所述 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形成的所述成型空间内的工 序;以及将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及所述第三模具开模,来获得将从所述基体膜剥离 的所述转印层转印到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成型品的工序。 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注塑成型模具装置的一方面在于,包括:第一模具,该第一模具设 置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第二模具,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塑成型方法,包括:使设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的第一模具和设有第二型腔形成面的第二模具靠近,来使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对具有基体膜和位于该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进行夹持,并对所述转印膜进行约束,同时,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来形成凹形状的型腔形成面的工序;将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与设有第三型腔形成面的第三模具合模,来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来形成成型空间的工序;将树脂注塑到由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形成的所述成型空间内的工序;以及将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及所述第三模具开模,来获得将从所述基体膜剥离的所述转印层转印到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成型品的工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3.28 JP 2012-0726371. 一种注塑成型方法,包括: 使设有第一型腔形成面的第一模具和设有第二型腔形成面的第二模具靠近,来使用所 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对具有基体膜和位于该基体膜上的转印层的转印膜进行夹持, 并对所述转印膜进行约束,同时,利用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和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来形成 凹形状的型腔形成面的工序; 将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与设有第三型腔形成面的第三模具合模,来利用所述 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来形成成型空间的工序; 将树脂注塑到由所述第一型腔形成面、所述第二型腔形成面及所述第三型腔形成面形 成的所述成型空间内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二模具及所述第三模具开模,来获得将从所述基体膜剥离的 所述转印层转印到表面的一部分上的成型品的工序。2. -种注塑成型模具装置,包括: 第一模具,该第一模具设置有第一型腔形成面; 第二模具,该第二模具设置有第二型腔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峯英生曾山隆彦丸一太士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