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51871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包括为油压机顶缸的上腔(1)供油的第一供油油路以及为油压机顶缸的下腔(2)供油的第二供油油路,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与第二供油油路均通过电磁换向阀(4)与油泵(3)相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4)还与油缸(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有调速阀(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通过在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置调速阀可便于调节模具型腔的退回速度,从而可防止坯件因为拉伤而产生裂痕,因此可降低产品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此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供油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 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
技术介绍
油压机分设主缸和顶缸,顶缸由活塞分为上下两个腔,即上腔和下腔,给下腔供油 顶出合模,给上腔供油退回脱模。压制时,油泵将液压油高压输出,经过得电的电磁换向阀 控制供油油路给顶缸的下腔供油,活塞顶出合模,形成密闭空腔,即型腔。注料泵将料浆(按 工艺要求制定的料和水的混合物)注入型腔内,在磁场的作用下进行高压挤水,按设定工艺 参数压制成型后,电磁换向阀控制供油油路给上腔供油,活塞退回,脱模取坯,完成一个循 环。 但是,采用目前的供油系统供油进行压制成型后,在模具型腔内高压成型后的厚 度较厚(厚度> 25mm)的坯件因外压力减小,坯件在高压后内应力释放而反膨胀,切向膨胀 速度与模具型腔退回速度的切向分速度不匹配,坯件膨胀后紧压于型腔内表面,从而增大 了产品与型腔内表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坯件拉伤产生裂痕,从而导致坯件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目前的供油系统供油进行压制成型后,容易使坯 件拉伤并产生列横,从而导致坯件报废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还 能控制模具型腔的退回速度,从而能防止坯件被拉伤并产生裂痕的油压机的供油系统。 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包括为油压机顶缸的上腔供油的第一供油油路以及为油 压机顶缸的下腔供油的第二供油油路,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与第二供油油路均通过电磁换向 阀与油泵相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还与油缸相连接;在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有调速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供油油路包括均通过第一油管与电磁换向阀相连接并相互并 联的单向阀与支撑阀,所述单向阀与支撑阀均通过第二油管与上腔相连通;所述调速阀则 设置在第一油管上。 再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阀上还设有与油缸相连接的第一背压阀。 且所述背压阀位于支撑阀与调速阀之间。 同时,所述第二供油油路包括通过第三油管与电磁换向阀相连接的液控单向阀, 该液控单向阀通过第四油管连接在下腔上;所述液控单向阀还通过第五油管与第一油管相 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五油管位于电磁换向阀与调速阀之间。 为了满足需要,在所述第四油管上还设有与油缸相连接的第二背压阀。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在所述第四油管上还设有压力表。 为了确保效果,所述第二背压阀位于压力表与液控单向阀之间。 本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通过在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置调速 阀可便于调节模具型腔的退回速度,以防止坯件成型后在高压作用下内应力释放造成的切 向膨胀速度与模具型腔退回速度的切向分速度不匹配而增大坯件产品与型腔内表面之间 的摩擦力,从而可防止坯件因为拉伤而产生裂痕,因此可降低产品的不良率,提高了产品的 质量。 (2)本技术的第一供油油路包括相互并联的单向阀与支撑阀,从而可通过电 磁换向阀、第一油管、调速阀、单向阀以及第二油管形成对上腔的供油油路,而通过第二油 管、支撑阀、调速阀、第一油管以及电磁换向阀则可形成上腔的回油油路。 (3)本技术的支撑阀上还设有与油缸相连接的第一背压阀,当上腔回油时第 一供油油路中的压力过高时则可通过该第一背压阀与支撑阀形成的回油油路以及支撑阀 与电磁换向阀所形成的回油油路共同进行回油,即通过该第一背压阀可在上腔时且第一供 油油路回油油路的压力过高时进行泄压,因此可保证本技术的供油系统的使用安全。 (4)本技术的液控单向阀还通过第五油管与第一油管相连通,从而使电磁换 向阀、第三油管、液控单向阀以及第四油管可形成对下腔的供油油路,而在下腔回油时电磁 换向阀可通过第五油管打开液控单向阀,从而使电磁换向阀、第三油管、以及第四油管可形 成对下腔的供油油路可对下腔进行回油,以使该第二供油油路能同时进行供油以及回油。 (5)本技术的第四油管上设有第二背压阀,当下腔回油时第二供油油路中的 压力过高时则可通过该第二背压阀进行泄压,因此可进一步保证本技术的供油系统的 使用安全。 (6)本技术的第四油管上还设有压力表,通过该压力表可便于观测第二供油 油路中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 一上腔,2-下腔,3-油栗,4一电磁换向阀,5-油缸,6-调速阀,7-第一油管, 8-单向阀,9-支撑阀,10-第二油管,11-第一背压阀,12-第三油管,14一第四油管, 15-第五油管,16-第二背压阀,17-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包括为油压机顶缸的上腔1供油的 第一供油油路以及为油压机顶缸的下腔2供油的第二供油油路,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与第二 供油油路均与电磁换向阀4相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4还与油缸5相连接,而在该电磁换 向阀4上还连接有油泵3。电磁换向阀4对供油油路进行控制,即通过该电磁换向阀4的切 换可控制油缸5通过第一供油油路向上腔1供油,也可控制油缸5通过第二供油油路向下 腔2供油。当第一供油油路向上腔1供油时,第二供油油路则回油,即将下腔2中的液压油 回流到油缸5中;当第二供油油路向下腔2供油时,则第一供油油路回油,即将上腔1中的 液压油回流到油缸5中,从而使本技术的供油系统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所述油泵3则 为第一供油油路以及第二供油油路提供供油动力,以便于通过本技术的供油系统实现 油压机的合模与脱模。 为了便于在第一供油油路对上腔1供油时调节供油速度,即调节模具型腔的退回 速度,在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有调速阀6。所述第一供油油路包括与电磁换向阀4相连 接的第一油管7以及与上腔1相连接的第二油管10,在该第一油管7与第二油管10之间还 连接有单向阀8,所述调速阀6则设置在第一油管7上,所述第一油管7、调速阀6、单向阀8 以及第二油管10则形成对上腔1供油的油路。同时,在所述第一油管7与第二油管10之 间还连接有支撑阀9,该支撑阀9与单向阀8并联,所述第二油管10、支撑阀9、调速阀6以 及第一油管7则形成对上腔1回油的油路。对上腔1供油时,所述单向阀8打开,同时支撑 阀9关闭;对上腔1回油时,则支撑阀9打开,同时单向阀8关闭。 为了便于在上腔1回油而油路中的压力又过大时对油路进行泄压,在所述支撑阀 9上还连接有第一背压阀11,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背压阀11设置在支撑阀9与调速阀6 之间,且该第一背压阀11还与油缸5相连接。本技术的附图中标有多处油缸5,该油 缸5可以是一个油缸,也可以是多个油缸。上腔1回油时,当回油压力过大时,油压可打开 第一背压阀11,从而使第二油管19与支撑阀9以及第一背压阀11形成回油油路,即可通过 该第一背压阀11进行泄压,以保证本技术的使用安全。 所述第二供油油路包括与电磁换向阀4相连接的第三油管12以及下腔2相连接 的第四油管14,在所述第三油管12与第四油管14之间还设有液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包括为油压机顶缸的上腔(1)供油的第一供油油路以及为油压机顶缸的下腔(2)供油的第二供油油路,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与第二供油油路均通过电磁换向阀(4)与油泵(3)相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4)还与油缸(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有调速阀(6)。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包括为油压机顶缸的上腔(1)供油的第一供油油路以及为 油压机顶缸的下腔(2)供油的第二供油油路,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与第二供油油路均通过电 磁换向阀(4)与油泵(3)相连接,所述电磁换向阀(4)还与油缸(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供油油路上还设有调速阀(6)。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油油路包 括均通过第一油管(7)与电磁换向阀(4)相连接并相互并联的单向阀(8)与支撑阀(9),所 述单向阀(8)与支撑阀(9)均通过第二油管(10)与上腔(1)相连通;所述调速阀(6)则设 置在第一油管(7)上。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阀(9)上 还设有与油缸(5)相连接的第一背压阀(11)。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压机的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阀(11)位于 支撑阀(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学程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绵阳市东辰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