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7541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驱动薄膜层以及一感应薄膜层。驱动薄膜层的一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驱动薄膜层的一驱动层外缘环绕第一电性接合区,并与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感应薄膜层叠设于驱动薄膜层的顶面上,感应薄膜层背对驱动薄膜层的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二电性接合区,感应薄膜层的一感应层外缘环绕第二电性接合区,并与第二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如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控面板解决了因柔性电路板是搭接于驱动薄膜层以及感应薄膜层的端缘处,使水气以及盐雾容易进入触控面板进而造成腐蚀以及故障的问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面板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防水、防盐雾的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以往,用户是藉由鼠标、键盘等传统输入模块以传送指令给电子装置,进而与电子 装置进行互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装置的体积越来越小,业者开始采用一触控模 块作为输入模块,以传送指令给电子装置。如此,可大幅减少输入模块的体积和重量,以使 电子装置便于携带。 -般来说,触控模块包括基板、触控感应层、导电引线及电性接点,触控感应层、 导电引线及电性接点均位于基板上,导电引线一端电性连接触控感应层,另一端汇聚至 基板外缘的一接合区与接合区内的电性接点连接。一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简称FPC)搭接至接合区内的电性接点,以将感应电极层的触控信号传递 至控制回路,透过控制回路的运算之后,转为可供电子装置操作系统判读的坐标数据。 接合区位于基板之外缘,电性接点搭接柔性电路板之后,由于柔性电路板具有一 定的厚度,在基板外缘与外部具有一定的空隙,如此,水气以及盐雾容易自基板的外缘侵入 电性接点,造成柔性电路板与电性接点甚至导线引线之间的电性连接失效,造成触控模块 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技术揭露一种触控面板,藉以解决以往柔性电路板搭接 至触控面板外缘的设计,容易造成触控模块电性连接失效的问题。 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揭露一种触控面板,其包含一驱动薄膜层以及一感应薄膜 层。驱动薄膜层的一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驱动薄膜层的一驱动层外缘环绕 第一电性接合区,并与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感应薄膜层叠设于驱动薄膜层的顶面 上,感应薄膜层背对驱动薄膜层的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二电性接合区,感应薄膜层的一感应 层外缘环绕第二电性接合区,并与第二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 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含一触控薄膜层,其一 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触控薄膜层的一触控层外缘环绕第一电性接合区,并 与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 综合上述,本技术揭露的触控面板,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性接合区以及第 二电性接合区分别被驱动层外缘以及感应层外缘所环绕,意即第一电性接合区以及第二电 性接合区并非是位于驱动薄膜层以及感应薄膜层的端缘处;于另一实施例中,触控薄膜层 的一触控层外缘环绕第一电性接合区,并与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如此,本实用新 型的触控面板解决了因柔性电路板是搭接于驱动薄膜层以及感应薄膜层的端缘处,或是搭 接于触控薄膜层的端缘处,使水气以及盐雾容易进入触控面板进而造成腐蚀以及故障的问 题。 以上之关于本
技术实现思路
之说明及以下之实施方式之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 本技术之原理,并且提供本技术之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之解释。 【附图说明】 第1图是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正视示意图。 第2图是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第3图是为沿着第1图的线段3-3的剖切示意图。 第4图是为沿着第1图的线段4-4的剖切示意图。 第5图是为沿着第1图的线段5-5的剖切示意图。 第6图是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正视示意图。 第7图是为根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 第8图是为沿着第6图的线段8-8的剖切示意图。 第9图是为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切示意图。 第10图是为根据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技术之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 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技术之
技术实现思路
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之内容、 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本技术相关之目的及优点。 以下之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之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技术之范 畴。 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是用以装设于一电子装置上。一用户或一对象触 碰触控面板,触控面板根据所触碰的位置计算出一相对位置,再将此一相对位置的讯号传 送给电子装置,以进行后续处理。在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是一薄膜电容式触控面板,但非 用以限定本技术。 以下介绍触控面板的结构,请共同参照『第1图』以及『第2图』。其中,『第1图』 是为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正视示意图。『第2图』是为根据本技术一 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含一驱动薄膜层11、一感 应薄膜层12 (双薄膜层结构)。 驱动薄膜层11具有一顶面114与一底面115,顶面114与底面115彼此相对,而驱 动层外缘112位于顶面114与底面115边缘以使驱动层外缘112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顶面 114与底面115。于顶面114上具有二第一电性接合区111。驱动层外缘112环绕第一电性 接合区111,并且驱动层外缘112与第一电性接合区111保持一间距,该间距可介于0. 2公 厘(mm)至1mm之间,但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感应薄膜层12叠设于驱动薄膜层11的顶 面114上。 感应薄膜层12背对驱动薄膜层11的一面上具有一第二电性接合区121。感应薄 膜层12具有一顶面124与一底面125,顶面124与底面125彼此相对,而感应层外缘122位 于顶面124与底面125边缘以使感应层外缘122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顶面124与底面125。 于顶面124上具有一第一电性接合区121。感应层外缘122环绕第二电性接合区121,并与 第二电性接合区121保持一间距。,该间距可介于0. 2公厘(mm)至1mm之间,但非用以限定 本技术。 此外,驱动薄膜层11上以及感应薄膜层12上各包含一图案层(未绘示,例如分别 为X轴电极与Y轴电极)。驱动薄膜层11以及感应薄膜层12的图案层的材料例如为氧化 铟锡(indium tin oxide,ΙΤ0)、氧化铟锋(indium zinc oxide,ΙΖ0)、氧化镉锡(cadmium tin oxide, CTO)、氧化错锋(aluminum zinc oxide, AZO)、氧化铟锋锡(indium tin zinc oxide, ITZO)、氧化锋(zinc oxide)、氧化镉(cadmium oxide)、氧化給(hafnium oxide,HfO)、氧 化铟嫁锋(indium galliumzinc oxide,InGaZnO)、氧化铟嫁锋缓(indium gallium zinc magnesium oxide, InGaZnMgO)、氧化铟嫁缓(indium gallium magne sium oxide, InGaMgO)、 氧化铟嫁错(indium gallium aluminum oxide,InGaAlO)、石墨烯(Graphene)、奈米银线 (silver nanowire)或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s,CNT)、金属网格(metal mesh)等,但不 限于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驱动薄膜层,其一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该驱动薄膜层的一驱动层外缘环绕该第一电性接合区,并与该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以及一感应薄膜层,叠设于该驱动薄膜层的该顶面上,该感应薄膜层背对该驱动薄膜层的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二电性接合区,该感应薄膜层的一感应层外缘环绕该第二电性接合区,并与该第二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驱动薄膜层,其一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该驱动薄膜层的一驱动层外 缘环绕该第一电性接合区,并与该第一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以及 一感应薄膜层,叠设于该驱动薄膜层的该顶面上,该感应薄膜层背对该驱动薄膜层的 一面具有至少一第二电性接合区,该感应薄膜层的一感应层外缘环绕该第二电性接合区, 并与该第二电性接合区保持一间距。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驱动薄膜层具有一驱动层破孔,邻 接于该第一电性接合区,该感应薄膜层具有一感应层破孔,邻接于该第二电性接合区。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驱动层破孔与该感应层破孔至少 部分重叠,且该感应层破孔显露出该第一电性接合区。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电性接合区的数量为 二,该至少一第二电性接合区的数量为一,该二第一电性接合区与该第二电性接合区不重 叠。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性接合区介于该二第一电 性接合区之间。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柔性电路板,该柔性电路板 包含一主体部以及自该主体部一端所延伸出的一电性连接部,该主体部穿设该驱动层破孔 及该感应层破孔,该电性连接部贴合并电性连接于该第一电性接合区以及该第二电性接合 区。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性接合区具有一驱动层电 性接点,该第二电性接合区具有一感应层电性接点,该电性连接部具有至少一第一电性接 点及至少一第二电性接点,该第一电性接点电性接触于该驱动层电性接点,该第二电性接 点电性接触于该感应层电性接点。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盖板,叠设于该感应薄膜层 上,该盖板具有一盖板破孔,且该盖板破孔至少部份重叠于该驱动层破孔及该感应层破孔。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黏着胶层,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炘钟斌伍哲毅汪福定陈丽娴柯涌彬
申请(专利权)人: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