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感应式电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50739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08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感应式电感,其是使用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以决定一反馈电流,该感应式电感包含:一第一绕线组及一第二绕线组。第一绕线组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一绕线部及一外径。第二绕线组具有一第二线圈、一第二绕线部及一通孔,通孔是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且通孔具有一内径。其中,第二绕线部的通孔所具有的内径大于第一绕线组所具有的外径,使第一绕线组可套设于第二绕线组的通孔。(*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感应式电感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感应式电感;更详细而言,本技术是关于一种使用于 发光二极管的感应式电感。
技术介绍
使用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作为照明设备,因为具有体积 小,辉度高、省电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故相较于传统灯泡,LED光源已逐渐受到众多消费者 的喜爱,且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就LED光源的制造商来看,因为LED本身即具有体积小的优点,故于设计、制 造LED光源模块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中进行相关电子零件的设置,便是相 当重要的学问。因此,于现有技术中,是利用一储能电感将所感应的电压回馈予一控制1C, 以有效监控LED光源的发光情况。 然而,如图1所示,前述的储能电感100因为皆为模块化设置的缘故,故所设置的 一第一线圈110与一第二线圈120所个别具有的绕线匝数,皆为固定且无法手动调整。因 此,一旦前述的LED光源模块需进行亮度/辉度的规格更动,或相应地增加/减少其他电子 零件的使用时,因应电流的变化,可感应的电压数值也会随的改变,如此一来,便将导致LED 制造商需一并更换相对应的储能电感100,才可与原有的控制1C完成对应的搭配。 在这种情况下,随时储备具有不同绕线匝数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的储能电感,以 供LED制造商进行更换,虽有助于弹性地于短时间内更换制程,借以生产规格相异的LED光 源模块,但同时也造成需大量囤积不同规格的储能电感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营运成本。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感应式电感,使其在使用上可弹性地调整第一线圈与第 二线圈所具有的匝数,以节省安装空间并降低营运成本,成为此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式电感,其可弹性地手动调整一第一线圈 及一第二线圈所具有的匝数,借以决定反馈电流的变化,而无须大量囤积不同规格的储能 电感,从而得以降低营运成本。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应式电感,其可将一第一绕线组套设于一 第二绕线组中,以节省感应式电感安装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时所需的安装空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使用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感应 式电感包含:一第一绕线组及一第二绕线组。第一绕线组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一绕线部及 一外径。第二绕线组具有一第二线圈、一第二绕线部及一通孔,通孔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且 通孔具有一内径。其中,第二绕线部的通孔所具有的内径大于第一绕线组所具有的外径,使 第一绕线组可套设于第二绕线组的通孔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的第一绕线部的外径是由第一线圈及 第一绕线部所定义。 toon]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所具有的第一线圈是由一第一绕线环 绕于第一绕线部所形成,且第一绕线缠绕于第一绕线部的匝数为可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所具有的第一绕线部的匝数是借由手 动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所具有的第二线圈是由一第二绕线环 绕于第二绕线部所形成,且第二绕线缠绕于第二绕线部的匝数为可调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所具有的第二绕线部的匝数是借由手 动调整。 【附图说明】 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 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储能电感的示意图;及 图2为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的示意图。 图中元件标号说明如下: 100储能电感 110 第一线圈 120 第二线圈 200感应式电感 210第一绕线组 212 第一线圈 212a 第一绕线 214第一绕线部 214a突出部分 216 外径 220第二绕线组 222 第二线圈 222a 第二绕线 224第二绕线部 226 通孔 228 内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200是安装使用于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 块(图未示出),其用以决定一反馈电流,以回馈于该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所具有的一控制 1C(图未示出),并使该控制1C得以监控该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发光情况。 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感应式电感200包含:一第一绕线组210及 一第二绕线组220。其中,第一绕线组210具有一第一线圈212、一第一绕线部214及一外 径216 ;第二绕线组220具有一第二线圈222、一第二绕线部224及一通孔226,通孔226设 置于第二绕线部224内,且通孔226具有一内径228。此际,第二绕线部224的通孔226所 具有的内径228大于第一绕线组210所具有的外径216,使第一绕线组210可因此被套设于 第二绕线组220的通孔226内,以进行该反馈电流的感应。 需说明的是,前述的感应式电感200的第一绕线组210的外径216是由第一线圈 212及/或第一绕线部214所定义。 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因第一线圈212是绕设于第一绕线部214的中央部位 上,且第一绕线部214的两端分别具有突出于第一线圈212的一突出部分214a(亦即,突出 部分214a大于第一线圈212所具有的绕线厚度),故于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绕线部 214的外径216是由突出部分214a的直径所定义。 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亦可轻易推知,倘若第一绕线部214的两端并未具有突出 于第一线圈212的突出部分214a,则第一绕线部214的外径216是由第一线圈212所定义 (亦即,由第一绕线部214的直径加上第一线圈212的绕线厚度所定义),故于此并不以图 2的实施例态样作为第一绕线部214的外径216的限制条件。 此外,于第一绕线组210中,第一线圈212是由一第一绕线212a环绕于第一绕线 部214所形成,且第一绕线212a缠绕于第一绕线部214的匝数为可调整。 并且,较佳地,前述的第一绕线部214的匝数是借由手动调整,以可及时地供组装 人员视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使用需求进行变化。 相似于第一绕线组210,在第二绕线组220中,第二线圈222是由一第二绕线222a 环绕于第二绕线部224所形成,且第二绕线222a缠绕于第二绕线部224的匝数为可调整。 因此,较佳地,前述的第二绕线部224的匝数是同样可借由手动调整,以及时地供 组装人员视不同的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使用需求进行变化。 以下将依据附表一的内容,说明第一绕线组210与第二绕线组220在进行反馈电 流的感应时的绕匝数变化关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用于一发光二极管(LED)光源模块的感应式电感,用以决定一反馈电流,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式电感包含:一第一绕线组,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一绕线部及一第一外径;以及一第二绕线组,具有一第二线圈、一第二绕线部及一通孔,该通孔设置于该第二绕线部,且该通孔具有一内径;其中,该第二绕线部的该通孔所具有的该内径大于该第一绕线组所具有的该外径,使该第一绕线组可套设于该第二绕线组的该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使用于一发光二极管(LED)光源模块的感应式电感,用以决定一反馈电流,其 特征在于该感应式电感包含: 一第一绕线组,具有一第一线圈、一第一绕线部及一第一外径;以及 一第二绕线组,具有一第二线圈、一第二绕线部及一通孔,该通孔设置于该第二绕线 部,且该通孔具有一内径; 其中,该第二绕线部的该通孔所具有的该内径大于该第一绕线组所具有的该外径,使 该第一绕线组可套设于该第二绕线组的该通孔。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式电感,其特征在于,该外径是由该第一线圈及/或该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粱进义
申请(专利权)人:钰群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